秋季草莓蚜虫无公害防治方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7:39 1

摘要:秋季是草莓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草莓进入花芽分化与果实发育的重要阶段。然而,蚜虫作为草莓生产中的主要刺吸式害虫,在秋季高温干旱或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易爆发成灾。蚜虫不仅通过刺吸草莓叶片、嫩茎及果实汁液掠夺养分,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叶片失

秋季是草莓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草莓进入花芽分化与果实发育的重要阶段。然而,蚜虫作为草莓生产中的主要刺吸式害虫,在秋季高温干旱或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易爆发成灾。蚜虫不仅通过刺吸草莓叶片、嫩茎及果实汁液掠夺养分,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叶片失绿卷曲、果实畸形,更会传播草莓病毒病(如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等),造成二次危害,严重时可导致草莓减产30%-50%,甚至绝收。因此,科学制定并实施秋季草莓蚜虫综合防治措施,对保障草莓产量、提升果实品质、维护种植户经济利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秋季发生规律

秋季草莓蚜虫的发生受温度、湿度、草莓品种及田间管理措施影响显著,其规律主要表现为:

1. 发生周期短:秋季气温多维持在15-25℃,适宜蚜虫繁殖,完成一代仅需7-10天,且以孤雌生殖为主,一只雌蚜可繁殖50-100头若蚜,短期内易形成种群爆发。

2. 危害高峰期集中: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草莓进入旺盛生长期,叶片柔嫩、汁液丰富,为蚜虫提供充足食源,形成第一个危害高峰;11月上旬若出现“暖秋”天气,蚜虫可再次繁殖,形成第二个危害高峰。

3. 传播病毒病风险高:秋季草莓处于花芽分化期,植株抗性相对较弱,蚜虫在刺吸汁液过程中,可携带病毒病病原体在田间快速传播,导致病株叶片黄化、果实变小、品质下降,且病毒病一旦发生,难以有效根治,危害远超蚜虫本身。

二、秋季草莓蚜虫无公害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夯实基础,降低虫源基数

农业防治通过优化田间环境、增强植株抗性,从源头减少蚜虫发生概率,是综合防治的基础措施。

1. 清洁田园,减少虫源:草莓定植前,彻底清除田间及周边的杂草(如狗尾草、蒲公英等,此类杂草是蚜虫的越冬寄主)、残枝败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破坏蚜虫的越冬与栖息场所;秋季生长期间,定期摘除草莓底部老叶、病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蚜虫聚集场所。

2.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障碍:蚜虫及病毒病病原体可在土壤中残留,长期连作会导致虫源与病源积累。建议与非茄科、非蔷薇科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等)实行2-3年轮作,降低田间蚜虫基数与病毒病发生风险。

3. 科学施肥,增强植株抗性:根据草莓需肥规律,合理搭配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如钙、硼、锌),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叶片柔嫩,增加蚜虫取食风险。秋季可增施磷钾肥(如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10-15kg)与有机肥(如腐熟的羊粪、牛粪,每亩用量2000-3000kg),提升植株细胞壁厚度与抗逆性,减少蚜虫危害。

4. 选择抗虫品种,从源头防控:不同草莓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存在差异,如“红颜”“章姬”等品种抗性较弱,而“甜查理”“全明星”“妙香7号”等品种对蚜虫及病毒病的抗性较强。秋季种植时,可优先选择抗性品种,尤其在蚜虫高发区域,品种选择对防控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

(二)物理防治:安全环保,减少化学依赖

物理防治利用蚜虫的趋性或物理屏障阻断其危害,具有安全、环保、无农药残留的优势,适合草莓等鲜食水果的绿色生产。

1. 黄板诱杀,精准控虫:蚜虫对黄色具有强烈趋性,可在草莓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规格建议为20cm×30cm),每亩悬挂20-30块,悬挂高度与草莓植株顶部齐平或略高5-10cm。当粘虫板上蚜虫数量达到20头/板时,及时更换,可有效诱杀无翅蚜与有翅蚜,降低田间种群密度。需注意定期清理粘虫板上的杂物,避免影响诱杀效果。

2. 银灰膜避蚜,阻断传播:蚜虫对银灰色具有忌避性,可在草莓垄间铺设银灰色地膜或悬挂银灰色反光条(宽度10-15cm,每亩用量5-8kg),利用银灰色反光刺激蚜虫视觉,减少蚜虫降落与取食。同时,银灰色地膜还可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促进草莓生长,一举两得。

3. 防虫网阻隔,物理拦截:若条件允许,可在草莓棚室(温室、大棚)通风口、门口处安装40-60目防虫网,物理阻隔外界有翅蚜进入棚内,从根本上切断虫源传播路径。安装时需确保防虫网与棚室边缘紧密贴合,避免出现缝隙导致蚜虫钻入;定期检查防虫网完整性,及时修补破损处。

(三)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维护田间平衡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蚜虫的天敌、生物农药等手段控制蚜虫种群,符合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与农药残留。

1. 释放天敌昆虫,自然控虫:秋季草莓田间蚜虫发生初期(百株蚜量50-100头),可人工释放蚜虫天敌,常见天敌及释放方法如下:

- 七星瓢虫:每亩释放成虫500-800头或幼虫1000-1500头,瓢虫成虫与幼虫均以蚜虫为食,一头瓢虫幼虫可捕食蚜虫100-200头,成虫可捕食30-50头/天,释放后7-10天可见明显控虫效果。

- 蚜茧蜂:每亩释放蜂蛹2000-3000头,蚜茧蜂成虫将卵产入蚜虫体内,卵孵化后幼虫取食蚜虫体内组织,导致蚜虫死亡(形成“僵蚜”),一头蚜茧蜂可控制蚜虫50-100头,适合在蚜虫发生初期释放,可持续控制蚜虫种群。

- 草蛉:每亩释放草蛉卵2000-3000粒,草蛉幼虫(俗称“蚜狮”)捕食能力强,一头草蛉幼虫可捕食蚜虫300-500头,适合在蚜虫密度中等时释放,控虫周期较长(15-20天)。

释放天敌时,需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9-11点或下午4-6点,避免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天敌存活;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防止误杀天敌。

2. 施用生物农药,安全控害:当蚜虫种群密度达到防治阈值(百株蚜量200-300头),且天敌数量不足时,可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常用生物农药及使用方法如下:

- 苦参碱水剂:选用0.3%苦参碱水剂,稀释800-10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量30-40kg,重点喷洒草莓叶片背面、嫩茎及生长点,苦参碱通过触杀与胃毒作用杀灭蚜虫,对天敌安全性高,施药后7天可采收草莓。

- 印楝素乳油:选用0.5%印楝素乳油,稀释1000-12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量30-40kg,印楝素可干扰蚜虫神经系统与生长发育,导致蚜虫死亡或无法繁殖,施药后5-7天可采收。

- 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选用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稀释500-8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量40-50kg,Bt通过产生伴孢晶体毒杀蚜虫幼虫,对成虫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施药后3-5天可见效,安全性极高,施药后3天可采收。

施用生物农药时,需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避免过量;选择阴天或傍晚施药,防止紫外线降低药效;若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一次。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