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秃尖”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即玉米果穗顶端部分籽粒缺失或发育不良,形成秃尖状,这不仅会显著降低玉米的产量,还可能影响其商品价值。关于玉米秃尖的成因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秃尖”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即玉米果穗顶端部分籽粒缺失或发育不良,形成秃尖状,这不仅会显著降低玉米的产量,还可能影响其商品价值。关于玉米秃尖的成因,种植者中常存在“品种问题”与“种植措施问题”的争议。事实上,玉米秃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品种自身特性密切相关,也受种植措施的显著影响,需从多维度综合分析才能明确其核心成因。
一、品种特性:玉米秃尖的内在基础
品种是决定玉米生长发育、抗性表现及产量形成的内在核心因素,其自身特性对秃尖的发生具有基础性影响。不同品种在遗传基因、穗部结构、开花授粉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其对秃尖的“易感性”。
(一)遗传基因的先天性影响
玉米的穗部性状(包括果穗长度、籽粒排列、顶端结实性等)受遗传基因严格调控。部分品种由于在育种过程中对顶端结实性的选择不够充分,携带了与秃尖相关的不良基因,导致其在正常生长条件下也易出现秃尖。例如,一些传统地方品种或未经改良的品种,其遗传背景中可能存在“顶端籽粒发育滞后”的基因表达特性,在果穗发育后期,顶端籽粒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分配信号,易停止发育,形成秃尖。
此外,品种的“遗传稳定性”也会影响秃尖发生。部分杂交种若亲本纯度不足或杂交优势不强,后代在基因表达上会出现分离现象,导致同一地块、同一品种的玉米植株在穗部发育上存在差异,部分植株因基因表达异常而出现秃尖。
(二)穗部结构与开花授粉的适配性
玉米的开花授粉过程是籽粒形成的关键环节,而品种的穗部结构与开花习性是否适配,直接影响授粉成功率,进而关联到秃尖发生。
从穗部结构来看,若品种果穗较长、顶端花丝数量多且密集,而雄穗花粉量相对较少,或花粉活力较弱,会导致顶端花丝难以获得充足花粉,出现“授粉不足”,进而形成秃尖。例如,一些大穗型品种,其果穗顶端花丝抽出时间较晚,若此时雄穗已进入散粉后期,花粉量不足,顶端花丝便无法完成受精,最终导致秃尖。
从开花习性来看,玉米雄穗散粉与雌穗花丝抽出的“时间同步性”(即“花期相遇”)是授粉成功的前提。部分品种存在“花期不遇”的遗传特性:若雄穗散粉早于雌穗花丝抽出,当花丝抽出时花粉已基本散尽;或雌穗花丝抽出早于雄穗散粉,花丝因长时间暴露而失去活性,都会导致授粉失败。其中,雌穗顶端花丝通常抽出时间最晚,若遭遇花期不遇,顶端花丝受影响最大,秃尖现象也最为明显。
(三)品种抗性与环境适应性
玉米生长过程中需应对多种环境胁迫(如高温、干旱、病虫害等),品种的抗性与环境适应性直接决定了其在胁迫条件下的结实能力,进而影响秃尖发生。
若品种抗旱性较弱,在开花授粉期遭遇干旱,会导致雌穗花丝伸长受阻、活力下降,雄穗花粉含水量降低、散落困难,且花粉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失活,最终导致授粉率下降,顶端因“弱势位置”更易出现秃尖。同理,若品种耐高温性差,在35℃以上的高温环境中,雄穗花粉发育会受抑制(如花粉畸形率升高),雌穗花丝受精能力下降,顶端籽粒因受精失败而无法发育。
此外,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也会间接影响秃尖。例如,抗玉米螟、蚜虫能力弱的品种,若遭遇虫害,叶片会被大量啃食,光合面积减少,导致植株养分供应不足;或穗部被害虫侵害,花丝、幼嫩籽粒受损,都会影响顶端籽粒的正常发育,加重秃尖。
二、种植措施:玉米秃尖的外在关键诱因
品种特性为玉米秃尖提供了“潜在可能”,但种植措施作为外在调控手段,直接决定了这种“可能”是否会转化为“现实”。不合理的种植措施会打破玉米生长的平衡,导致其在养分、水分、光照、授粉等关键环节出现问题,进而诱发或加重秃尖。
(一)密度管理不当:通风透光与养分竞争失衡
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群体生长的核心因素,密度过高或过低(虽后者较少见)均可能导致秃尖,其中“密度过高”是最常见的问题。
若种植密度超过品种适宜范围(如紧凑型品种每亩超过5500株,平展型品种每亩超过4000株),会导致田间群体过于密集,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一方面,叶片相互遮挡,中下部叶片光照不足,光合效率下降,植株制造的有机养分总量减少,无法满足果穗(尤其是顶端籽粒)发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植株间竞争加剧,根系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部分植株因“争肥争水”能力弱而生长瘦弱,雌穗发育滞后,顶端花丝抽出时间不整齐,且花粉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散落范围有限,进一步降低授粉成功率。
反之,若种植密度过低,虽通风透光条件良好,但单株营养面积过大,可能导致植株“徒长”,养分过多分配到茎秆和叶片,而向果穗顶端输送的养分不足,也可能引发轻微秃尖;同时,密度过低会导致田间花粉总量相对减少,若品种本身花粉量有限,也可能影响授粉。
(二)水肥管理不合理:养分供应与水分调控失衡
水肥是玉米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水肥管理不当(包括施肥不足、养分比例失衡、浇水时机不当等)会直接导致植株养分或水分供应异常,诱发秃尖。
从施肥角度来看,若基肥不足或追肥不及时,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尤其是拔节期至灌浆期,即“需肥临界期”)养分供应不足,会导致植株生长瘦弱,果穗发育受阻。其中,氮、磷、钾是玉米需求最大的三种元素:缺氮会导致植株叶片发黄、光合能力下降,养分合成不足;缺磷会影响细胞分裂和能量代谢,导致雌穗分化延迟、花丝抽出缓慢;缺钾则会影响养分运输和籽粒灌浆,顶端籽粒因“养分运输末端”更易受影响。此外,微量元素(如锌、硼)缺乏也会诱发秃尖:缺锌会导致玉米“白化苗”,光合面积减少,且影响生长素合成,阻碍果穗发育;缺硼会影响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导致授粉受精失败,顶端籽粒因无法受精而脱落或停止发育。
从水分管理来看,玉米在开花授粉期和灌浆期对水分需求敏感(即“需水临界期”),此时干旱或积水均会引发问题。若遭遇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会导致根系吸水困难,植株蒸腾作用加剧,体内水分失衡:雌穗花丝因缺水而缩短、变硬,无法正常接收花粉;雄穗因缺水而散粉时间缩短,花粉活力下降。若田间积水,会导致根系缺氧,呼吸作用受抑制,养分吸收和运输能力下降,植株“生理缺水缺肥”,果穗顶端籽粒因养分和水分供应中断而停止发育。
(三)授粉期管理缺失:自然授粉条件未得到保障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主要依靠风力和昆虫进行传粉,授粉期的管理直接影响授粉成功率,而多数种植者往往忽视这一关键环节,导致自然授粉不足,诱发秃尖。
若玉米开花授粉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会直接影响花粉传播:雨水会打湿花粉,导致花粉黏结无法散落,或使花粉吸水破裂失去活性;同时,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会影响花丝活力,延长花丝抽出时间,进一步降低授粉率。此时若未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如摇株授粉、收集花粉人工点授),顶端花丝因位置劣势,更难获得花粉,秃尖会显著加重。
此外,授粉期若田间杂草过多,会挤占空间,影响通风,阻碍花粉传播;或过度使用杀虫剂,杀死传粉昆虫(如蜜蜂、蝴蝶),也会减少授粉途径,间接导致授粉不足。
(四)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植株生长与穗部发育受侵害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植株的养分积累、花粉发育和籽粒形成,若防治不及时,会加重秃尖。
在病害方面,大斑病、小斑病会危害叶片,导致叶片枯黄坏死,光合面积减少;锈病会破坏叶片表皮,影响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穗腐病则直接侵害果穗,导致籽粒腐烂或发育停滞,顶端籽粒因抵抗力弱更易受感染。这些病害都会导致植株养分供应不足或穗部直接受损,诱发秃尖。
在虫害方面,玉米螟会蛀茎、蛀穗,破坏植株输导组织,导致养分运输受阻,同时啃食幼嫩籽粒;蚜虫会吸食叶片汁液,传播病毒病,导致植株生长畸形;红蜘蛛会密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失绿发黄,光合能力下降。虫害不仅会减少植株养分合成与运输,还会直接破坏穗部结构,导致顶端籽粒发育不良。
三、综合判断:从“单一归因”到“多因素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玉米秃尖并非单纯的“品种问题”或“种植措施问题”,而是品种内在特性与外在种植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际生产中,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若同一地块种植多个品种,仅某一品种持续出现严重秃尖,且在不同年份、不同种植措施下均表现出这一特性,而其他品种秃尖较轻或无秃尖,则大概率与“品种特性”相关(如品种本身顶端结实性差、抗性弱等);若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块或不同种植管理下,秃尖发生程度差异显著(如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的地块秃尖轻,而密度过高、水肥不足的地块秃尖重),则“种植措施”是主要诱因;若某一品种在特定环境下(如高温干旱年份)秃尖突然加重,而其他抗性强的品种受影响较小,则可能是“品种抗性”与“环境胁迫”“种植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品种抗性弱+未及时抗旱)。
四、应对策略:结合品种特性,优化种植措施
无论是品种问题还是种植措施问题,解决玉米秃尖需坚持“品种选择为基础,种植调控为关键”的原则,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制定应对策略。
(一)科学选择品种
优先选择经过审定、顶端结实性好、花期协调、抗性强(抗旱、耐高温、抗病虫害)的品种,避免选择未经试验示范的“小众品种”或已知秃尖严重的品种。同时,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如年均温、降水分布)、土壤肥力、种植模式(如清种、间作)选择适宜品种,例如:高温干旱地区选择耐高温抗旱品种,多阴雨地区选择耐涝、抗病品种,密植地块选择紧凑型、耐密品种。
(二)优化种植措施
-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如紧凑型品种每亩4500-5500株,平展型品种每亩3000-4000株),避免过密或过稀,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
- 科学水肥管理: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复合肥),根据玉米生育期需求及时追肥(拔节期追施氮肥,大喇叭口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灌浆期补施钾肥),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缺锌地块基施锌肥,开花期叶面喷施硼肥);浇水遵循“苗期控、中期足、后期稳”的原则,重点保证开花授粉期和灌浆期土壤水分充足(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避免干旱和积水。
- 加强授粉期管理:开花授粉期若遇阴雨、高温等不利天气,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每天上午9-11点,用竹竿轻摇雄穗或收集花粉点授到花丝上);同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杀虫剂使用,保护传粉昆虫。
- 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如拌种、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发现病虫害及时用药(如大斑病用苯醚甲环唑防治,玉米螟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避免病虫害扩散蔓延。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