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尿素作为一种含氮量高达46%的优质氮肥,凭借其养分含量高、物理性状好、适用作物广泛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若使用方法不当,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还可能引发作物徒长、烧苗、土壤板结等问题。要实现尿素肥效的最大化,需遵循科学的使用原则,结合作物生长特性
尿素作为一种含氮量高达46%的优质氮肥,凭借其养分含量高、物理性状好、适用作物广泛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若使用方法不当,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还可能引发作物徒长、烧苗、土壤板结等问题。要实现尿素肥效的最大化,需遵循科学的使用原则,结合作物生长特性与环境条件,规范操作流程。以下从多个关键环节详细阐述如何科学使用尿素以提高肥效。
一、把握施肥时机:避开极端温度,契合作物需求
温度是影响尿素转化与作物吸收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合理的温度条件下施肥,会显著降低肥效,甚至对作物造成伤害。因此,把握适宜的施肥温度与时期,是科学用肥的基础。
(一)高、低温度条件下坚决不施肥
尿素施入土壤后,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需在土壤微生物(主要是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NH₄⁺-N)后才能被根系吸收利用,这一转化过程与温度密切相关。
- 低温条件的影响:当土壤温度低于10℃时,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降低,脲酶的催化作用减弱,尿素的转化速度会大幅减慢。此时施肥,尿素在土壤中长时间滞留,不仅无法及时为作物提供养分,还可能因后续环境变化(如温度骤升)导致养分集中释放,引发作物吸收不均衡;若冬季低温施肥,甚至可能因肥料在根系附近积累,加重作物冻害风险。
- 高温条件的影响:当土壤温度超过30℃时,尿素转化速度会异常加快,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铵态氮。一方面,过量的铵态氮可能导致作物根系“灼伤”,出现叶片发黄、萎蔫等症状;另一方面,高温会加速铵态氮向气态氨(NH₃)的转化,引发“氨挥发”,据试验数据显示,高温强光下撒施尿素,氨挥发损失率可达30%以上,严重降低肥料利用率。
因此,尿素施肥需避开极端温度,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5-25℃。具体而言,春季施肥可选择日均温稳定在10℃以上、无倒春寒风险的时期;夏季需避开正午高温,选择早晚或阴天(但需避免雨后土壤过湿);秋季则应在作物生长中后期、低温来临前15-20天施入,确保肥料有充足时间转化吸收。
(二)结合作物生育期精准施肥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存在差异,需根据“需肥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确定施肥时间,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 需肥临界期:此时作物对氮素缺乏最为敏感,若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如水稻的分蘖期、小麦的起身期、玉米的拔节期、蔬菜的苗期等,需及时施入尿素,满足作物对氮素的基础需求。
- 最大效率期:此时作物生长旺盛,对氮素吸收量大,且施肥后增产效果最显著。如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棉花的花铃期、果树的膨果期等,需重施尿素,配合磷钾肥,促进作物产量形成。
此外,作物生育后期需控制尿素用量,避免贪青晚熟。如水稻灌浆期、小麦蜡熟期,若过量施氮,会导致植株倒伏、籽粒不饱满;果树采摘前1个月需停止施氮,防止果实品质下降(如甜度降低、着色不均)。
二、规范施肥方式:深施覆土为主,避免撒施
尿素的施用方式直接影响其损失途径(如挥发、淋溶),传统的撒施方式因养分损失量大、肥效低,已逐渐被科学的深施覆土方式取代。同时,针对特殊作物或生育期,喷施方式需严格控制浓度,确保安全高效。
(一)深施或覆土:减少挥发,提高留存率
尿素撒施于地表时,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会因脲酶作用快速转化为铵态氮,其中约20%-40%的铵态氮会以氨的形式挥发到空气中,尤其是在碱性土壤(pH>7.5)或土壤干旱时,挥发损失更为严重。而深施覆土能通过土壤的物理隔离作用,减少氨挥发,同时避免雨水冲刷导致的淋溶损失。
- 具体操作要点:
1. 施肥深度:根据作物类型确定深度,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棉花)一般深施10-15厘米;果树需沿树冠滴水线挖沟,深度20-30厘米(避免损伤主根);蔬菜作物(如番茄、辣椒)可结合中耕,在根系附近深施8-10厘米。
2. 覆土要求:施肥后需立即覆土,覆土厚度不少于3-5厘米,确保尿素完全被土壤覆盖,避免与空气直接接触。若土壤墒情不足,可在覆土后轻踩压实,增强土壤与肥料的接触,促进转化。
3. 配合耕作方式:可结合耕翻、起垄等耕作措施进行深施,如小麦播种前将尿素与底肥混合后深翻入土,玉米苗期结合中耕培土将尿素施入根侧,提高施肥效率。
(二)禁止撒施:摒弃低效施肥习惯
撒施是最不科学的尿素施用方式,除了氨挥发损失外,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易被鸟类、风雨等带走,造成肥料浪费;二是尿素颗粒直接接触作物叶片或幼苗时,可能因高浓度盐分导致“灼伤”(叶片出现白斑、焦尖);三是长期撒施会导致土壤表层养分富集,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引发板结。
即使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如小麦灌浆期、水稻孕穗期)需“追肥”,也应避免地表撒施,可采用“沟施”或“穴施”替代——在作物行间开浅沟(深度5-8厘米),施入尿素后覆土,既能减少损失,又能让养分更接近根系吸收区域。
(三)喷施:严格控制浓度,精准补充养分
尿素分子体积小,水溶性好,能通过作物叶片气孔快速被吸收,因此在作物需氮紧急或根系吸收能力弱时(如苗期、后期早衰),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补充氮素。但喷施时需严格控制浓度,避免浓度过高导致叶片灼伤。
- 浓度控制标准:
- 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喷施浓度为1%-2%,即100公斤水中加入1-2公斤尿素,避免叶片出现焦边。
- 蔬菜作物(黄瓜、番茄、茄子):浓度需降低至0.5%-1%,因蔬菜叶片较薄,对高浓度肥料更敏感,尤其是苗期,浓度需控制在0.5%以下。
- 果树(苹果、梨、柑橘):生长期喷施浓度为0.5%-1%,花期及幼果期浓度不超过0.3%,防止灼伤花器和幼果。
- 喷施注意事项:
1. 选择晴朗无风的傍晚或阴天喷施,避免正午高温(水分蒸发快,易导致叶片局部浓度过高)或雨天(肥料被冲刷)。
2. 喷施时重点喷洒叶片背面,因叶片背面气孔数量多,吸收效率更高;同时均匀喷洒全株,确保养分全面供应。
3. 尿素溶液需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放置(可能导致养分分解);若需与其他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需先确认兼容性(尿素与多数酸性、中性叶面肥可混合,但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
三、科学管控水肥:施肥后不急于浇水,合理协调水肥关系
水分是尿素转化与作物吸收养分的必要条件,但施肥后立即浇水会导致肥料流失或浓度骤降,反而影响肥效。需根据土壤墒情与施肥方式,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实现水肥协同增效。
(一)施肥后不要急着浇水:给转化留足时间
若施肥后立即浇水,尤其是大水漫灌,会导致尿素随水流向土壤深层,脱离作物根系吸收范围(即“淋溶损失”);同时,水分过多会降低土壤温度,抑制微生物活性,反而延缓尿素转化。
- 合理浇水间隔:施肥后需等待3-5天再浇水,此时尿素已在微生物作用下开始转化,少量浇水(如滴灌、喷灌)可促进铵态氮向根系附近移动,提高吸收效率。若土壤墒情较好(手握成团、落地不散),可延长至7天左右浇水;若施肥后遇降雨,需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 浇水方式选择:优先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滴灌能将水分精准输送至根系区域,减少肥料淋溶;喷灌可均匀湿润土壤表层,适合苗期施肥后补水。
(二)根据土壤墒情调整水肥策略
土壤墒情直接影响尿素转化与作物吸收,需结合墒情灵活调整施肥与浇水节奏:
- 土壤干旱时:若土壤墒情较差(手握土块即散),可在施肥前1-2天少量浇水,湿润土壤后再施肥,避免因土壤干旱导致尿素无法溶解,影响转化;施肥后3-5天,再根据墒情补充浇水,确保养分溶解后被根系吸收。
- 土壤湿润时:若土壤黏重、含水量高,需减少浇水次数,施肥时可适当增加覆土厚度,防止尿素因土壤潮湿加速转化导致氨挥发;若田间有积水,需先排水晾墒,待土壤含水量降至适宜范围(手握成团、轻捏即散)后再施肥。
四、其他增效措施:配合施肥技巧,提升综合效果
除上述核心环节外,结合土壤条件、作物特性采取辅助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尿素肥效,减少负面影响。
(一)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尿素为单一氮肥,长期单独施用易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需与磷钾肥、有机肥等配合施用,实现养分互补:
- 配合磷钾肥:根据作物需肥比例,将尿素与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等混合施用(如玉米大喇叭口期,按氮:磷:钾=3:1:2的比例配合),避免作物因缺磷缺钾导致生长不良(如根系发育差、抗倒伏能力弱)。
-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营养,促进脲酶活性。可在基肥中混入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秸秆),与尿素配合施用,减少尿素损失,延长肥效。
- 避免与碱性肥料混施:尿素与碱性肥料(如草木灰、石灰、碳酸氢铵)混合时,会加速氨挥发,需分开施用(间隔3-5天),且碱性土壤中需减少尿素用量,或配合施用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调节土壤pH值。
(二)根据土壤类型调整用量与方式
不同土壤类型的保肥能力、脲酶活性存在差异,需针对性调整尿素施用策略:
- 沙质土壤:沙质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尿素易淋溶损失。需采用“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每次用量减少20%-30%,增加施肥次数(如从2次增至3-4次),且必须深施覆土,浇水时采用滴灌,避免大水漫灌。
- 黏质土壤:黏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差,尿素转化后易积累铵态氮。需适当减少施肥量,增加耕作次数,改善土壤透气性;施肥后避免土壤积水,防止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后淋溶(尤其雨季)。
- 盐碱地:盐碱地pH值高,氨挥发损失严重。需选择阴天或傍晚施肥,深施至15厘米以下,覆土后压实;可配合施用石膏、腐殖酸等改良剂,降低土壤pH值,减少挥发损失。
(三)控制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
尿素用量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施用会导致:作物徒长、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土壤中氮素过剩,引发地下水污染(硝态氮淋溶);作物品质降低(如蔬菜硝酸盐超标、果实口感差)。
- 合理用量标准:需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肥力确定用量。一般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每亩施用量控制在15-20公斤(追肥);蔬菜作物(番茄、黄瓜)每亩追肥用量10-15公斤;果树(成年树)每株施用量1-2公斤(根据树冠大小调整)。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可适当减少用量,贫瘠地块可少量增加,但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