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由三则名言构成。欧阳修《朋党论》中,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武王的臣子情况,指出商纣王虽有众多臣子,但人心各异;而周武王臣子数量虽少,却能齐心协力,强调了团结一心对于国家统治和发展的重要性。毛泽东《杂言诗·八连颂》里直接表明军民团结得如同一个人一样时,将拥有强大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欧阳修《朋党论》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杂言诗·八连颂》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则名言构成。欧阳修《朋党论》中,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武王的臣子情况,指出商纣王虽有众多臣子,但人心各异;而周武王臣子数量虽少,却能齐心协力,强调了团结一心对于国家统治和发展的重要性。毛泽东《杂言诗·八连颂》里直接表明军民团结得如同一个人一样时,将拥有强大的力量,无人可敌,突出了团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雷锋所说,以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个人与集体紧密相连,只有融入集体,个人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进一步强调了集体对个人的意义以及个人与集体融合的重要性。三则材料都围绕团结、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展开,核心观点是团结和集体对个人及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作时需围绕“团结”这一核心,思考其在个人成长、集体发展、国家建设等层面的作用。从个人角度,可写团结助力个人突破局限、实现价值;从集体角度,可探讨团结对于团队、企业成功的意义;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可论述团结对于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性。也可反向思考不团结的危害,突出团结的重要性。
行文中,开篇可引用材料中的名言,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直接点明团结这一主题,引出团结在个人、集体乃至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一论点。中间可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结构进行论证。若采用并列式,可分别从历史、现实、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历史方面,列举商周对比、楚汉相争等例子,说明团结与否对历史走向的影响;在现实方面,讲述企业团队通过团结协作取得市场成功、科研团队共同攻克难题等事例;在个人成长方面,阐述参与社团活动、小组学习等过程中,团结协作对个人能力提升和人际关系拓展的作用。若采用递进式,先论述团结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再分析团结产生力量的原因,最后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促进团结。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践行团结精神,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立意:
1.以团结之力,突破局限。
2.凝心聚力,共铸辉煌。
3.团结奋进,助力民族复兴。
4.新时代,团结精神永不褪色。
【参考范文】一:
心齐则同频,融集体则致远
从商周之际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的分崩离析,到革命年代 “军民团结如一人” 的众志成城,再到雷锋 “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干涸” 的深切感悟,三则跨越千年的箴言,共同指向一个永恒命题:团结是集体的灵魂,个人与集体同频共振,方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这份对 “心齐” 与 “融合” 的思考,更显其现实重量。
心齐为舵,思想同向是团结的根本底色。欧阳修在《朋党论》中以商周作比,道破 “亿万心” 与 “一心” 的天壤之别:纣王麾下臣子虽众,却各怀私念、一盘散沙,终致王朝倾覆;周室三千臣民虽少,却目标一致、同心同德,终成灭商大业。这恰如航行的船只,若船员各执己见、方向错乱,再大的船也会在风浪中迷航;唯有舵手与船员同认一个航向,方能劈波斩浪。当代中国的科技攻关之路,正是 “一心” 成事的生动注脚。“嫦娥探月” 团队中,从总设计师到年轻工程师,无人执着于 “个人署名”,皆以 “突破月球探测关键技术” 为共同目标 —— 有人熬夜优化轨道算法,有人反复调试着陆器传感器,即便在疫情期间,团队也通过云端协作保持节奏一致。最终,“嫦娥五号” 携月壤归来,填补了人类月球探测史的多项空白。反观某些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因参与方各谋私利、理念相悖,即便投入巨资也屡屡停滞,更印证了 “心不齐则事难成” 的真理。
行动为桨,协同实践让团结迸发实效力量。毛泽东同志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的诗句,并非空泛的号召,而是无数次实践检验出的真理。1998 年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战士用身体筑成 “人墙” 抵挡洪水,岸边百姓自发送来馒头与热水;2020 年新冠疫情突袭武汉,军队医护人员星夜驰援,社区志愿者奔走配送物资,普通市民自觉居家配合 —— 军民同心、干群同向,将 “一盘棋” 的思想转化为 “一条心” 的行动,终让 “不可能” 变为 “可能”。这种协同之力,在平凡领域同样闪耀。云南大山里的 “女子护林队”,二十余位村民放下自家农活,结伴巡山、植树、防火,没人计较 “谁多走了一里路”“谁多扛了一把锹”,只愿守护共同的家园。如今,曾经的荒山已长满青松,护林队的红马甲也成了山间最醒目的 “团结符号”。正如古人所言 “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将 “一心” 转化为 “一行”,团结才能从理念变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个体为流,融入集体让个人价值永续延伸。雷锋曾说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这句话道破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集体不是吞没个体的 “洪流”,而是让个体价值放大、延续的 “海洋”。“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屠呦呦,若没有中医研究院团队的支持 —— 有人整理古籍文献,有人筛选草药样本,有人参与临床试验,仅凭她一人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从青蒿中提取出抗疟成分。而屠呦呦的执着探索,也让整个团队的努力有了 “破局” 的关键,最终让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这种 “个体发光、集体发热” 的共生,在当下青年中同样鲜活。00 后女孩王心仪考入北京大学后,加入 “乡村振兴实践团”,将自己的知识与团队的资源结合,为家乡设计农产品电商方案。她说:“我一个人的想法只是‘火花’,但团队能让这火花变成‘火炬’,照亮更多乡亲的路。” 的确,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它融入集体的事业,便会如水滴汇入大海,既成就集体的壮阔,也让自己获得永不干涸的生命力。
站在新时代的节点回望,从商周的 “一心兴邦” 到今天的 “团结奋斗”,不变的是对 “心齐” 与 “融合” 的追求。对于青年而言,不必纠结于 “个人与集体孰重孰轻”,而应思考 “如何让自己与集体同频”—— 在班级中,不因小事计较,与同学携手进步;在社会中,不做 “旁观者”,主动参与公益实践;在国家发展中,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以 “一滴水” 的赤诚,汇入时代的 “大海”。
须知,没有 “一心” 的凝聚,再庞大的集体也只是 “散沙”;没有个体的融入,再宏伟的事业也难成 “高塔”。唯有心齐、行同、人融,方能让个人与集体共赴远方,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 “团结华章”。
【参考范文】二:众志成城
当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引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时,历史已为“众志成城”写下最深刻的注脚。从古至今,无论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豪迈宣言,还是“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朴素哲思,都在反复印证一个真理:个体唯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最磅礴的力量。然而,这“一心”绝非泯灭个性的机械聚合,而是如星辰汇聚成银河,在共同理想照耀下各自闪耀的独特光芒。
集体之伟力,源于共同信念所凝聚的向心力。商纣虽拥亿万臣民,却因暴政离心离德,终成“亿万心”的散沙;而周武王以“吊民伐罪”为旗,三千志士同仇敌忾,其志如一,遂成“惟一心”的摧枯拉朽之势。这“一心”并非思想的僵化统一,而是对正义与使命的共同认同。正如《诗经》所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穿越千年的战歌,唱响的正是为共同目标而战的血脉贲张。当个体意志被崇高理想所点燃,便自然汇入集体洪流,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
真正的集体力量,更在于个体在融合中实现价值的升华。雷锋的比喻精妙绝伦:一滴水融入大海,非但未消失,反而获得了永不干涸的永恒。这揭示了集体与个体的辩证法——集体为个体提供存在与发展的浩瀚空间,个体则以独特光华丰富着集体的壮丽图景。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营建,正是无数无名画工与虔诚信众在“信仰”这一宏大集体事业中,以各自心血共同绘就的文明星河。每一笔色彩都独一无二,每一寸佛光都因汇聚而永恒。个体价值在集体熔炉中淬炼,集体伟业因个体奉献而辉煌。
反观当下,或有人以“个性解放”为名,行离群索居之实,将集体视为束缚;或有人以“集体利益”为盾,行压制个性之实,使集体沦为平庸的温床。此二者皆是对“一心”真谛的背离。健康的集体,应如钱学森所言“集体是土壤,个人是花朵”,土壤滋养百花,百花装点大地。唯有在尊重个体创造性的集体中,才能诞生真正伟大的成就。
当亿万颗心为共同理想而同频共振,那汇聚的声浪足以移山填海。让我们既做融入大海的滴水,亦做点亮银河的星辰——在集体事业的壮阔航程中,以独特光芒参与书写那部永不干涸的史诗。
【参考范文】三:星火长明处:文明长河中的集体之光
三星堆考古现场,当青铜神树的残件在泥土中重见天日时,九只太阳神鸟的造型让考古学家惊叹不已。这些本应各自翱翔的鸟儿,却被古代工匠以精妙的结构联结成树冠的形态。凝视着这跨越三千年的造物,我忽然懂得: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孤星闪烁的独奏,而是星河共映的交响。
商周交替的烽烟里,朝歌城的青铜酒器折射着末世的浮华。纣王用象牙筷子引发"箕子之惧"时,朝堂上的贵族们仍在醉生梦死。欧阳修在《朋党论》中痛陈的"臣亿万,惟亿万心",恰似一面照见文明衰落的铜镜。而渭水之畔的周人,却在"礼乐制度"的经纬中,将不同血缘的部族编织成"惟一心"的锦绣。当周武王牧野誓师时,八百诸侯的战车汇成滚滚洪流,这股力量不仅推翻了暴政,更在华夏大地上播撒下集体意识的种子。正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单个看是狰狞的兽面,组合起来却构成庄严的礼制图腾,见证着集体智慧对个体野性的驯化。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飞天的衣带当风千年不绝。第220窟的"药师经变图"中,主画师李思训留下未完成的菩萨衣纹,二十年后由弟子补全,又三十年再由徒孙添色。三代匠人接力般的创作,让壁画中的每一笔都承载着时间的厚度。当游人驻足欣赏时,看到的不仅是绚丽的色彩,更是无数个体在集体事业中留下的生命印记。这种传承,恰似大漠中的胡杨林,每一株都努力向上生长,而它们的根系却在地下紧紧相连,共同抵御着风沙的侵袭。
黄浦江的潮水见证着另一种集体力量的觉醒。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八连战士与市民组成"生产自救委员会"。工人贡献技术,战士投入劳力,商人捐献物资,连孩子们都主动帮忙清扫街道。这种超越血缘与阶层的团结,让南京路上的"好八连"成为时代丰碑。正如毛泽东在《八连颂》中所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当个体的力量汇聚成海,便能托起时代的巨轮破浪前行。
这种集体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贵州平塘的"天眼"基地,南仁东团队用二十二年铸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当南老病逝的消息传来,三千余名科研人员自发在观测台前点亮烛光。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继承遗志将数据向全球开放,让这座"中国天眼"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公共平台。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胸怀,让科技突破升华为文明进步的阶梯。
站在三星堆青铜神树前,我仿佛看见那些远古的工匠们正在月光下劳作。他们或许不曾想过,自己手中的青铜枝条,不仅联结着神鸟,更联结着千年后的我们。从商周的礼乐共同体到新时代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始终在个体与集体的交响中前行。当每个个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每个集体都能包容万千星辰,我们便能在文明的长河中,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正如青铜神树上的九只神鸟,虽各具姿态,却共同朝着太阳的方向飞翔。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欧阳修的《朋党论》、毛泽东的诗句以及雷锋的名言,都在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集体的重要性和个体的价值。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智慧,也对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发展和集体合作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论述。他提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虽然拥有众多的臣子,但却因内部分裂而导致了失败;而周朝即使臣子不多,却能齐心协力,最终推翻了暴政。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个人的力量在集体中得到最大化,只有当个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抵御外敌,创造辉煌。
毛泽东在《杂言诗·八连颂》中提到“军民团结如一人”,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军队作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集体,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士兵与指挥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二战期间,盟军的胜利不仅依赖于武器装备的先进,更在于士兵们对于共同目标的认同和追求。在当今社会,企业的成功、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团结合作的精神。无论是在团队项目中,还是在国家建设中,个体的努力与集体的协作同样不可或缺。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这句话恰如其分地阐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单个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每一个人都愿意融入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时,他们便能够形成巨大的波澜。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企业中团队合作,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得以实现,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雷锋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然而,集体的力量并不意味着个体的消失。相反,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样是集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创造力与集体的合作力相结合,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优秀的团队往往是由一群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思维的人组成,他们在集体的框架下,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合力,创造出超出个体能力的成果。
在学校和职场中,我们更应该倡导这种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但也要鼓励他们发展个人的独特才能。企业在追求业绩的同时,也应给予员工表达自我、创新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的力量与集体的力量将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的循环。
总之,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犹如水与海的关系,只有当个体融入集体,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而集体也需要尊重和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以此为鉴,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到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结合,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尚书》有云:“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寥寥数语,道尽兴衰之枢机;毛泽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言,与雷锋“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朴悟,皆指向同一亘古真理:个体之力终有尽时,唯有人心归向、众志交融,方能凝聚移山填海之伟力,开辟文明前行之通途。
溯历史长河,朝代之更迭、文明之存续,无不系于“同心”二字。商纣虽坐拥亿兆之众,然人心涣散,终成沙聚之塔,不堪一击;文武虽仅凭三千臣子,却因众志如一,铸就金石之固,遂开八百年煌煌周祚。此非天命之转移,实乃人心之向背。秦以虎狼之师吞六国,然严刑峻法未能真正凝结人心,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岂不悲哉?反观汉唐盛世,莫不初以休养生息收聚民心,继而以文化认同铸就共同体意识,开创万国来朝之宏局。历史昭示:真正的铜墙铁壁,非关山河之险与甲兵之利,而在亿万人民心之所向、力之所聚。
然则,个体融入集体,非为消弭自我于无形,实乃借共同体之伟业实现人格之升华与价值之永存。雷锋同志“一滴水”的比喻,深蕴此理:水滴若离瀚海,瞬息干涸于无形;然万千水滴汇聚奔流,便可成滋养万物、穿石破山的磅礴力量。个体之于集体,如同星辰之于银河,单独观之或感渺小,然一旦融入整体,便能与万千星辰共织璀璨天幕,照耀长夜。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于当世,然其思想经后世传承与集体实践,终成华夏文明之脊梁;马克思主义并非书斋中的独白,正因其与亿万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才焕发出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此皆证明,个体生命之辉煌,必在与更崇高集体事业的共振中得以绽放与不朽。
观照当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命运从未如此休戚与共。从全球抗疫到应对气候危机,从探索浩瀚宇宙到共建数字文明,任何宏大的挑战皆非一人一国所能独力应对。“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古老的智慧在今天愈发闪耀着现实的光芒。我们追求的团结,绝非纣王麾下那般机械的数量叠加,而是如周朝臣子那般基于共同理想与价值的“一心”,是如军民团结那般“如一人”的浑然一体。这要求我们既珍视个体创造性的活水,又高扬集体主义的旗帜,在成就大我的奋斗中升华小我。
综览古今,集体与个人的辩证统一,乃是文明生生不息的永恒密码。亿万心散则弱如齑粉,三千一心则坚如磐石。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深刻体悟“同心同德,其力断金”的古训,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与集体事业,既不做孤芳自赏的“孤勇者”,也不做迷失自我的“无声者”,而是在众声合唱中找到自己的声部,在共同体的大海中奔涌向前——如此,方能真正汇聚起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在人类的星河中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辉轨迹。
【参考范文】六:
把“我”写成“我们”
商纣王有臣子亿万,却各怀其心;周武王麾下不过三千,却众心如一。三千年后,毛泽东在沙场写下“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雷锋则在日记里轻声提醒:“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从帝王将相到士兵百姓,都在反复说着同一句话:孤木难支,众流成海。少年时代的我,曾把这句话当作标语抄进摘抄本;而今天,当我站在操场看班级接力赛冲线的一刹那,才真正听见它心跳的声音。
高二的运动会,我们班抽签抽到最外道,四位选手里还有刚扭伤脚踝的体育委员。班主任苦笑着说:“重在参与。”可枪声一响,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第一棒起跑落后,全班却像一个人似的齐声呐喊;第二棒弯道被反超,加油声反而更响;第三棒接棒时脚下一滑,看台上骤然安静——安静得像在替他稳住呼吸。最后一棒冲出去时,我们已经落后二十米。奇迹没有出现,我们拿了第四。可当四个男生瘫倒在终点,全班五十个人蜂拥而上,把他们高高举起——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三千一心”是什么:它不是胜利者的专利,而是把别人的疲惫也扛在自己肩上的冲动。那天晚自习,没人再提“错失奖牌”,大家围着手机剪视频、配音乐,要把这段“失败”剪成最热血的纪录片。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团结”可以把失利剪成另一种圆满。
接力棒的热度还没散去,疫情忽至。小区封闭,教师公寓里只有一盏盏深夜亮着的台灯。妈妈被抽调去核酸点,每天凌晨四点出门。我闷在屋里刷题,心里满是焦躁。一天深夜,我听见楼道里有窸窸窣窣的响动,猫眼望去,是对门的初中生把两箱暖宝宝悄悄放在志愿者脚边。电梯门合拢的瞬间,他回头冲我做了个鬼脸。第二天,我在业主群里看到那张照片:昏暗灯光下,十几包暖宝宝排成歪歪扭扭的“加油”。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雷锋说的“一滴水”是什么意思——那孩子不过十四岁,却用十几包暖宝宝把自己汇进了人海。而我,除了刷题,还能做点什么?我打开微信,把连夜整理的“高三错题共享文档”发到年级群,没想到一呼百应,三天里竟填满了三百多条批注。原来,当每一滴水都决定闪光时,海面会自己亮起。
后来,语文老师让我们写《记一次被照亮的瞬间》。我没有写夺冠,也没有写医护逆行,而是写下接力赛后的拥抱、暖宝宝上的歪歪扭扭、屏幕里不断跳出的共享批注。交卷时,老师问我:“为什么选这些小事?”我说:“因为它们让我看见自己怎样被‘我们’点亮,也让我看见怎样把‘我’还回去。”那篇文章得了不高的分数,却贴在了教室后墙最显眼的位置。路过的人常停下来读,读完后又默默把自己的笔记上传文档。教室里的空气悄悄变了味道,像有人在暗处点了一支不会熄灭的蜡烛。
如今再读“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我仿佛看见亿万颗水珠在烈日下迅速蒸发;而“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则像三千滴水汇成一条江,映出月光,也映出彼此的倒影。江河入海,每一滴水仍保有H₂O的分子结构,却获得了奔腾的力量;大海接纳每一滴水,也因而拥有了潮汐的呼吸。原来,个人与集体从来不是谁牺牲谁,而是彼此成全:集体给了“我”辽阔,我让集体因“我”而丰盈。
夜深了,文档里又跳出一条新批注:“圆锥曲线第3题有更简单的解法,附视频。”头像是一个我并不认识的名字。我点开视频,男生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笑意。屏幕右下角,他背后的窗正透出凌晨一点的灯光。我忽然想,如果纣王能看见这一幕,大概也会明白:亿万颗心若不能同频,再多也是沙丘;三千颗心若能共振,便可撼动历史。而我们,这一届在口罩与题海里长大的孩子,正用一支笔、一包暖宝宝、一道错题,悄悄把“我”写成更大的“我们”。
【参考范文】七:
团结一心,共创辉煌——从古至今的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智者和伟人留下了他们深邃的思考与宝贵的经验。欧阳修的《朋党论》、毛泽东的《杂言诗·八连颂》以及雷锋的话语,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和背景,却都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朋党论》,它以鲜明的对比描绘了商纣王和周武王时期臣子们的心迹。商纣王虽有亿万之众,却人心各异,各自为政,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而周武王虽只有三千之众,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建立了强大的周朝。这正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
毛泽东在《杂言诗·八连颂》中也强调了军民团结的重要性。他写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句话表达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使得人民军队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雷锋的话语则更加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我们融入集体,与集体的事业紧密结合时,我们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这些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的理念都在告诫我们: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团结带来的巨大力量。比如,在抗击自然灾害时,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困难,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科技创新领域,科学家们团结协作,共同攻克难关,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例子都充分证明了团结的重要性。
当然,团结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跟从或者放弃个人的意见。真正的团结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到集体的讨论和决策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形成更加强大、更加高效的团队。
总之,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的智慧,汲取现代的理念,将团结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只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却始终回响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尚书》中"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的警句,毛泽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言,雷锋"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的感悟,无不揭示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深刻哲理。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结晶告诉我们:唯有当个体价值与集体力量相互成就、辩证统一时,才能迸发出改变世界的磅礴伟力。
集体是个体力量的倍增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论断道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我们无法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却因人心涣散而亡国;周武王仅凭三千同心之士,却开创了八百年基业。历史一再证明,数量优势若缺乏精神统合,终将化为乌有;而团结一致的集体,却能创造以小博大的奇迹。抗日战争时期,正是亿万中国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集体如同一个能量场,能将分散的个体力量聚合成无坚不摧的洪流。
个体是集体活力的源泉。集体力量的强大,绝不意味着对个体价值的消解。相反,正如雷锋所言,只有保持个体的独特性与创造性,集体才能永葆生机。钱学森放弃美国优渥生活回国效力,将个人才智融入国家航天事业;黄大年舍弃国外优越条件,把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地质研究。正是这些杰出个体在保持专业追求的同时,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连,才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集体飞跃。集体如同交响乐团,需要每个乐手精湛的独奏,更需要所有乐器和谐共鸣。
个体与集体的辩证统一是文明进步的引擎。从大禹治水"九族既睦"到今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华文明始终追求着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这种智慧在当代社会尤为珍贵:华为公司鼓励员工"狼性"拼搏,同时强调团队协作,创造了科技领域的中国奇迹;中国航天事业中,既有像孙家栋这样的领军人物,更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工程师,共同托起了"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的壮举。个体如星辰,集体似银河,唯有群星闪耀而不失其位,才能构成璀璨的天宇。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个人梦想只有融入国家发展,才能获得广阔的舞台;集体目标只有尊重个体价值,才能激发持久的动力。让我们既做独立思考的个体,又当团结协作的集体成员,在实现个人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辩证统一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彩篇章。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