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既是两次淞沪战役的主战场,与14年中国抗战史相始终,也曾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交汇点。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展显著、方兴未艾。在此大背景下,上海
编者按: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既是两次淞沪战役的主战场,与14年中国抗战史相始终,也曾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交汇点。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展显著、方兴未艾。在此大背景下,上海抗日战争史研究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邀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聚焦学科建设、学术成果、未来展望等角度,立体呈现上海抗战史研究的全新面貌。
嘉宾:
张云(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苏智良(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韩洪泉(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文汇报:上海抗战史是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上海抗战史研究呈现出怎样的整体面貌?在学科建设、研究方法、学术视野等维度有哪些新发展?
张云: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逐步成为一种显学,上海抗日战争史研究也随之成为学术界热点。其研究势头之高涨,特色之鲜明,都是前所未有的。
得益于厚重的历史积淀,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丰硕成果,促成了学术界关于上海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历史地位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系统总结和集中展示,初步架构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上海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上海说”。
上海抗战史研究之“兴”体现在哪里?可从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是学科构架。上海抗战史研究既是上海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近代战争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对上海抗战14年艰苦卓绝斗争历程的研究中,学科构建的框架已初见端倪。这里,既有两次淞沪抗战的战略坐标,又有特大城市郊县游击战争的烽火征程,与战时军事相关联的还有扑朔迷离、暗潮涌动的战时政治、战时经济、战时文化和战时国际关系等等,共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尤为重要的是,支撑大多数分支学科领域的史料,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搜集和整理,“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从而为上海抗战史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未来的学科成长营造了广阔空间。
二是研究特色。在上海抗战史研究领域,观其荦荦大端,主要包括其多样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特点。多样性是指研究内容、对象的多样:从时空背景到上海14年抗战全过程;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起因、各个时期的战略转变到最后覆灭;从中国政府的应对方略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运用;从正面战场的武装对抗到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广大民众坚持不懈的抗日救亡斗争;从国际社会的反应到全国人民特别是海外侨胞的输财助战,等等。科学性则包括:整个研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关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发扬正确二战史观,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浩瀚的史料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编纂真史,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创新性是对研究内涵的本质评估,是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开拓。
三是社会效应。上海抗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对日军侵沪暴行和日伪法西斯统治罪行进行揭露,对上海人民遭受的惨重伤害进行梳理,特别是对日本战犯和汪伪巨奸的审判真相进行复原,这是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正义与和平的强烈诉求,更是一种震撼世人、警示后代的历史记忆!上海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缩影。上海抗战14年,中国军民不畏强暴、奋勇抗争,万众一心、前赴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上海抗战所铸就的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充分彰显。作为一种精神典范,上海抗战研究中所揭示的精神力量,必将在现实中进一步凸显重要的时代意义、学术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
韩洪泉:上海在近代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里既是国民政府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次中心,也是列强利益交汇之所在,更成为日本侵略的重要目标。上海抗战既与14年中国抗战史相始终,又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关联,关于上海抗战史的研究也一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重点,长期以来积累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抗战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据笔者统计,近20多年间仅公开出版的著作就有500余种,并召开了多次重要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之际,研究成果尤为集中和深入。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立项并启动研究。2017年,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成立。2019年,学术辑刊《上海抗战研究》创刊,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上海抗日战争志”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课题“上海抗日战争史”相继立项。这些都标志着上海抗战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由此推动了一系列代表成果的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关于上海抗战史的研究,学术视野十分开阔,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举凡上海抗战的各个领域,如“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各界抗日救亡运动、日伪统治与暴行、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战时期的上海社会、战后处置与历史遗留问题等等,均取得了若干新的进展。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等都是上海抗战史研究的重镇,并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
在研究成果的宣传普及和转化运用上,上海抗战史学界注重与相关纪念场馆、文化机构等密切合作,联合举办学术活动。
苏智良:相关的抗战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淞沪抗战纪念馆完成了二期改造,今年8月推出“战后审判与世界和平”特展。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开馆十年,已成为国家级抗战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各界观众。《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上海的烽火岁月,国歌展示馆和《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各具特色。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以及民间创办的崇明抗战博物馆特色鲜明,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被誉为全国第一个街镇级抗战馆。
文汇报:在学术成果方面,涌现出哪些突出作品?构成了上海抗战史学术成果怎样的基本格局?
张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上海抗战史研究出现了诸多“第一”的作品。专著类有《汪伪政权全史》、《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10卷本)、《上海抗日救亡史》、《审判从这里开始——日本战犯在上海的审判》、《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上海抗日战争史》等;史料类有《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共5编64辑159册)、《日本侵略上海史料汇编》(3卷本)、《上海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申报馆剪报资料·上海卷:淞沪抗战专辑》、《上海抗战画史》、《抗战名人在上海的纪念地》、《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等;另有大量具有创新性的论文。
尽管上海抗战史还需进一步加强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但现有成就足以体现出,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总体格局是全面系统的历史叙事和深入考量的专题著述的对应,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的结合,是传承历史和探索创新的统一,也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的开拓性展示。
苏智良:上海是抗战的重镇,抗战是上海历史中艰难而辉煌的篇章。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各界奋起抗争,上海成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两次淞沪抗战,挫败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上海也是敌后抗日游击的重要战场,新四军夜袭虹桥机场、朱家店伏击战等彪炳史册。
近些年,上海的抗战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上海抗日战争史》《上海抗日战争志》均已完成,《淞沪抗战史料丛书》收书不断增加。红色情报史如中央特科、左尔格拉姆扎小组、潘汉年系统的研究都有重大突破。围绕上海慰安所、集中营、难民区等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给平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韩洪泉:史料整理方面,“淞沪抗战史料丛书”以1932年至1949年为出版时限,共包括5编60余辑150余种重要文献史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规模最大、收录范围最广的关于上海抗战的学术论著和史料图书集成。《日本侵略上海史料汇编》《上海市档案馆藏“一·二八”事变档案汇编》《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档案汇编》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档案》等,均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专著方面,有“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共10种,包括《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上海抗战与国际援助》《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等。此外还有“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丛书,涉及资料性、专题性、工具性著作,包括《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记忆中的淞沪抗战》《当代学者论淞沪抗战》等。
前述“淞沪抗战史料丛书”、“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丛书”3个子系列,共同构成“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是关于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总结和一次集中展示,受到学界高度评价,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上海三代历史学者历时十年完成的150万字的《上海抗日战争史》(3卷,余子道、张云、吴海勇、韩洪泉著),在今年8月隆重推出,成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部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还有《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上海所见的抗日战争》《逃亡与拯救——二战中的犹太人与上海》《审判从这里开始——日本战犯在上海的审判》等等。
新世纪以来,海外关于上海抗战史的研究陆续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新成果,如魏斐德(美国)著《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何铭生(丹麦)著《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卜正民(加拿大)著《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华百纳(美国)著《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高纲博文(日本)主编《战时上海(1937-1945)》等。
文汇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把握上海抗战史研究的学术定位?未来还有哪些拓展空间?
苏智良:回望是为了前行,未来上海抗战史研究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资料建设是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学界对日本的资料重视不够,如淞沪会战的日方资料汗牛充栋,尚待认真全面梳理。此外,也有必要对日军战史档案、联队史、老兵日记和回忆录进行系统搜集与翻译。同时,要充分利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发掘日本“亚细亚历史资料中心”的档案,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国的相关档案。上海的抗战数字化史料库建设严重不足,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指导、活动和作用的研究,也有待加强。比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是如何因应时局变化而逐渐关注民族矛盾的上升,并完成转变以指导中国革命的,仍待研究;1930年中共中央成立左联、社联等“八大联”,这些组织和人物在抗日救亡中的作用,对中国民主保障同盟、救国会等组织的领导与影响,应深加研究;袁殊、刘人寿、恽逸群等群英深入宝山路岩井公馆虎穴的传奇,也还期待书写。
上海文化界的抗战风起云涌,许多案例值得发掘。海归文人邵洵美在上海英文版刊物《直言评论》连载《论持久战》,还自费印刷5000册,半夜亲自驱车塞入外侨的邮箱。淞沪会战期间,郭沫若三下南桥,与夏衍、田汉等组建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既传播抗战文化,又对张发奎等进行统战。此外,有必要全面梳理和研究抗战时期上海报道及出版延安、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文献。
抗战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应全面梳理和研究上海地区的游击战。上海8年沦陷史、孤岛史、社会生活史、民众心态史等的研究不足,强征劳工、屠杀平民、细菌战等日军暴行史的关注明显不足。有资料表明,荣字1644部队在沪分部、日军上海总医院、福民医院均与细菌战有关联,但至今无人涉足。
在研究视角方面,民众史和微观史维度仍有待加强。例如上海华侨华人抗战史,微观的街区史、家族史、企业史、建筑史,支撑持久抗战的上海148家内迁企业,还缺乏历史读本。抗战亲历者、知情者的口述调查尚需抢救性推进。
还应加强全球史观和比较研究。要树立“抗战史也是世界史”的理念,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中国抗战、上海抗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抗战时期人道主义和国际法视角的运用尚需加强,中国学者很少从反人类罪等角度深刻揭露日军暴行。
随着城市更新的加快,需要更加重视抗战遗产的保护。虹口东宝兴路125弄的世界第一个日军慰安所“大一沙龙”,其价值堪比奥斯维辛集中营,然至今没有任何实质性保护;而奥斯维辛集中营早在1947年就已建馆开放,后来成为第一个警示性世界文化遗产。随着老城厢的动迁与更新,亟需在方浜中路和人民路之间的原难民安全区地区建立纪念馆。
在传播方面,曾经帮助拉贝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并创立二战最佳安全区的法国人饶家驹的事迹,还有太大的发掘空间。这样一个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故事,应该诞生一部史诗级的故事片。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