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能规范使用书面语言,补全半命题题目,围绕 “XX 让生活更美好” 的主题撰写完整作文,做到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正确运用描写方法(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主导)、美术、科学
年级:六年级上册(五四学制)
课时:2 课时(90 分钟)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规范使用书面语言,补全半命题题目,围绕 “XX 让生活更美好” 的主题撰写完整作文,做到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正确运用描写方法(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跨学科素材分析,学会梳理 “XX” 与 “生活美好” 的关联,培养逻辑思维;在构思作文时,能多角度挖掘素材,提升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生活中不同事物(如艺术、科技、自然等)带来的美好,学会用文字描绘审美体验;结合美术学科的视觉审美,将画面感融入写作,提升文字的审美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素材积累中,关注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如书法、传统手工艺等),理解其对生活的积极影响,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二)跨学科素养
美术素养:能观察生活中的色彩、构图之美,用简单的绘画或草图记录 “美好瞬间”,并将视觉元素转化为文字描写。
科学素养:结合科学常识(如环保技术、科技发明原理),分析 “科技”“环保” 等主题如何推动生活变得更美好,培养理性分析与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补全半命题题目,明确 “XX” 与 “生活美好” 的逻辑关系;结合跨学科素材,用具体事例展现 “美好”,运用描写方法让作文更生动。
难点:将美术观察到的视觉美、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自然融入语文写作,避免学科元素生硬堆砌;写出真情实感,体现 “美好” 的独特体验。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 “美好瞬间” 的图片、视频,如书法作品、环保科技产品、自然景观等)、美术绘画工具(彩笔、画纸)、科学小实验视频(如净水实验、简易太阳能装置)、作文范文(不同主题,如《书法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学生准备:提前思考 “让自己生活变美好的事物”,收集相关照片或实物(如书法作品、手工制品)。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审题立意 + 跨学科素材积累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0 分钟)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组画面 ——①美术课上学生创作的水彩画;②科学家用环保技术净化污水后清澈的河水;③奶奶用传统手艺编织的温暖毛衣。
提问引导:“同学们,这些画面里的事物,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这种变化,你会想到什么?”(预设答案:美好、温暖、便利等)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文,就和‘美好’有关 ——《—— 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们需要先给题目‘填空’,再用文字讲述‘它’如何让生活变美好。”
(二)审题指导,明确方向(15 分钟)
分析题目结构:“‘—— 让生活更美好’包含两个核心部分,‘——’是‘原因’,‘生活更美好’是‘结果’。我们填的内容,必须是能实实在在带来‘美好’的事物。”
补题示范与拓展:
教师举例:“比如‘读书让生活更美好’,读书能增长知识,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运动让生活更美好’,运动能锻炼身体,让我们更有活力。”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除了读书、运动,还有哪些事物能让生活变美好?可以从兴趣爱好(书法、绘画)、科技产品(手机、高铁)、品质精神(诚信、善良)、自然事物(阳光、绿植)等角度思考。”
补题要求强调:“补的内容要‘具体、真实、有话可说’,不能太宽泛。比如‘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可以,但‘东西让生活更美好’就不行,因为‘东西’太模糊了。”
(三)跨学科素材积累,丰富思路(25 分钟)
美术学科联动:捕捉视觉中的 “美好”(10 分钟)
活动:“请同学们拿出画纸和彩笔,用 5 分钟时间,画一画你想到的‘让生活更美好’的事物的‘美好瞬间’。比如你填‘绘画让生活更美好’,可以画自己专注画画的场景;填‘绿植让生活更美好’,可以画家里阳台绿植茂盛的样子。”
分享与梳理:邀请 3-4 名学生展示画作,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从你的画里,我们看到了‘XX’的什么特点?它带来的‘美好’,是视觉上的(色彩、样子),还是情感上的(开心、安心)?” 并将关键信息(如 “绿植的绿色让人放松”“绘画时的专注让人平静”)板书在黑板上。
科学学科联动:分析理性中的 “美好”(15 分钟)
播放科学小实验视频:①简易净水实验(污水变清澈);②太阳能小台灯发光实验。
提问讨论:“视频里的‘环保技术’‘太阳能技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体现在哪里?(预设:净化污水让我们有干净的水喝,太阳能台灯让我们在停电时也能照明)如果我们填‘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可以用这些例子吗?该怎么描述实验中的‘美好变化’?”
素材整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视频内容和生活经验,列出 “科技 / 环保让生活更美好” 的 3 个具体事例(如 “共享单车减少汽车尾气,让空气更清新”“智能电饭煲让做饭更方便”),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板书。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补全作文题目,还从美术的‘视觉美’、科学的‘实用美’中积累了素材。记住,不管填什么内容,都要找到‘XX’和‘生活美好’的具体关联。”
作业:确定自己的作文题目,围绕题目,再补充 2 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生活),并简单写下每个事例的 “美好细节”(如 “妈妈做的饺子,咬一口有汤汁,暖到心里”)。
第二课时:写作指导 + 作文修改
(一)复习回顾,衔接写作(5 分钟)
教师抽查 3 名学生,分享自己确定的题目和补充的事例,快速点评:“XX 同学的‘书法让生活更美好’,事例是‘参加书法比赛获奖,增强自信’,这个关联很清晰;XX 同学的‘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事例是‘归还捡到的钱包,得到感谢’,很真实。”
引出写作:“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素材,把‘XX 让生活更美好’的故事写下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份美好。”
(二)写作指导,突破难点(20 分钟)
结构梳理:三段式框架
开头:点明题目,简单介绍 “XX” 是什么(如 “在我的书桌前,总有一盆绿萝,它是我的‘小邻居’,也是让我生活变美好的‘魔法师’”)。
中间:用 1-2 个具体事例,结合跨学科素材,描写 “美好” 的过程与细节。
举例引导(结合美术素材):“如果写‘绘画让生活更美好’,可以写‘那次班级板报比赛,我用蓝色画天空,用黄色画太阳,同学们围过来称赞‘像真的一样’,看着完成的板报,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原来绘画能让班级变得更漂亮’。这里要写出颜色(视觉)、同学的反应(互动)、自己的感受(情感)。”
举例引导(结合科学素材):“如果写‘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可以写‘上次外婆来家里,不会用智能洗衣机,我教她按‘启动键’,衣服很快就洗干净了。外婆笑着说‘现在的机器真方便,不用手搓了’,我才发现,科技能让长辈的生活更轻松’。这里要写出动作(操作)、外婆的话(语言)、自己的发现(感悟)。”
结尾:总结 “XX” 带来的影响,升华主题(如 “绿萝不仅净化了空气,更在我学习累的时候,给我一抹绿色的安慰,它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份安静的美好”)。
细节描写:五感法运用
提问:“要让‘美好’更真实,我们可以用眼睛看(颜色、样子)、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嘴巴尝(味道,如美食主题)、手触摸(触感)。比如写‘烘焙让生活更美好’,能写哪些细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可以写‘烤箱里的面包慢慢膨胀,金黄的外皮上冒着小泡泡(看);打开烤箱,黄油的香味飘满厨房(闻);咬一口,外皮酥脆,里面软软的(尝、触)’。”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25 分钟)
学生根据指导,独立完成作文(400 字左右),教师巡视,针对以下问题个别指导:
素材堆砌:“你的作文里提到了书法和科技,选一个重点写,不然两个主题都不突出。”
缺乏细节:“你写‘运动让生活更美好’,可以补充‘跑步时风吹过脸颊的感觉,或者冲过终点线时同学的欢呼声’。”
对写作速度慢的学生,提供 “句子模板”(如 “有一次,(事例),那一刻,我觉得(感受),原来 XX 能让生活______(美好之处)”)。
(四)作文修改,提升质量(15 分钟)
自评:对照核心素养 checklist
发放自评表,学生对照检查:①题目是否补全,逻辑是否清晰?②是否有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③是否体现了 “美好” 的感受?④语句是否通顺,没有错别字?
互评:小组合作修改
4 人一组,每人读自己的作文,组员根据以下标准点评:①最喜欢作文中的哪个细节,为什么?②哪里可以补充跨学科素材(如 “如果写‘阅读让生活更美好’,可以加一句‘书中描写的故宫画作,让我想起美术课上画的宫殿’”)?③帮同学找出 1 个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句子。
师评:典型作文点评
选取 2 篇典型作文(1 篇优秀,1 篇有改进空间),投影展示,全班分析:
优秀作文:“这篇《手工让生活更美好》,写了‘用黏土做小摆件,送给生病的同学’的事例,还提到‘捏黏土时手指的触感’‘同学收到礼物时的笑容’,细节很生动,也体现了手工带来的温暖,符合‘美好’的主题。”
改进作文:“这篇《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只写了‘手机很方便’,没有具体事例。可以补充‘用手机视频和远方的爷爷聊天,看到爷爷的笑脸’,这样‘美好’就更具体了。”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5 分钟)
总结:“通过这两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写‘XX 让生活更美好’,还从美术、科学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好。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多感受,用文字记录更多美好。”
作业:根据自评、互评、师评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给作文配一幅小插画(美术延伸),或补充一个科学相关的小知识(如写 “环保让生活更美好”,可以查 “垃圾分类的好处”,附在作文后)。
六、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的参与度(如绘画是否认真、小组讨论是否积极)、审题与素材积累的质量(补题是否合理、事例是否具体)。
结果性评价: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评价作文 ——①语言:语句通顺度、错别字数量;②思维:逻辑是否清晰,素材与主题的关联是否紧密;③审美:是否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否体现 “美好”;④文化:若涉及传统文化主题,是否体现文化理解与认同。
跨学科评价:美术方面,看插画是否与作文主题契合;科学方面,看补充的科学知识是否准确,能否辅助体现 “美好”。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