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在追溯感染路径时几度哽咽,最终得出结论:并非高危人群的他,感染源竟来自一次疏忽的行为。现实中,像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问题的根源往往被掩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里。
35岁,正值壮年,作为外卖员,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身体看似健康,却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
医生在追溯感染路径时几度哽咽,最终得出结论:并非高危人群的他,感染源竟来自一次疏忽的行为。现实中,像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问题的根源往往被掩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里。
很多人仍将艾滋病视为“特定人群”的问题,认为只要不吸毒、不乱性就与自己无关。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大量“低危群体”忽视了潜在的健康风险。与其说是病毒可怕,倒不如说是我们的无知和侥幸心理更令人担忧。
这名外卖员并未有大家想象中的高危行为。他没有纹身史,也没有吸毒史,性行为也称不上混乱。
他唯一的“风险行为”,是在一次修理电动车时被划伤,随后自行用药店买来的“消毒棉”简单处理了伤口。几天后,他在使用共享理发器修剪头发时再次出血,却未意识到这类工具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艾滋病毒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乳传播,理论上传播效率不高,但在伤口暴露的情况下,哪怕是极小的机会,也可能造成感染。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共用剃须刀、牙刷、穿耳器、理发工具等,都可能成为隐形传播途径,尤其是在设备未彻底消毒的情况下。
理发店、足疗店、美甲店,很多服务场所都存在消毒流程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商家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一次性器具的频率低,甚至重复使用未消毒的工具。
消费者往往忽视这一点,以为只是简单的美发或修面,不会有大碍。但只要有破皮出血,就有感染风险。
中老年人群中,这种风险尤为突出。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停留在上世纪,认为自己年龄大、生活规律,就与此无关。
但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60岁以上感染者比例持续上升。多数是因对性健康知识缺乏了解,或因在非正规场所接受服务时疏于防范。
我们习惯将健康等同于“没有明显症状”,却忽视了潜伏期长、早期无明显症状的疾病特征。艾滋病在感染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感冒、皮疹或乏力,完全不会引起重视。一旦确诊,往往已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更严重的是,部分个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与他人发生接触,形成隐性传播链。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公共卫生意识的缺失。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平时做到基本的自我保护,就能大大降低这种无意识传播的风险。
性传播仍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途径可以忽视。医源性交叉感染、家庭护理中的血液暴露、共用注射器械,都是现实中存在的风险点。
特别是在一些农村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自行注射药物、输液行为仍较常见,这些行为若不规范,极易造成传播。
即使在城市中,部分人群依然存在盲目输液、私自注射美容针等行为。很多“家庭式医疗”或“上门美容服务”并不具备合规资质,使用的器械是否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尚无保障。这类服务若无监管,等于将病毒传播的风险带入了私密生活。
对个人而言,最关键的防线是增强健康意识。从不共用有创类工具开始,从主动询问服务场所是否符合消毒规范做起。
不要因怕尴尬而不敢提出疑问,健康比面子更重要。若发现出血、溃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而不是自行用药草草了事。
在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依然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即便是固定伴侣,也应在开始亲密关系前进行双方检测。
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更是对家庭的负责。很多感染者并非“行为不检”,而是在对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了无意传播。
对于曾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应主动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目前我国提供免费匿名检测的机构越来越多,流程简单,检测一次的成本远远低于事后治疗的代价。早发现早治疗,不仅可以延缓病情发展,还能有效减少传播。
我国已将艾滋病纳入国家重点防控传染病管理体系,对于确诊患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只要按时服药,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维持正常生活质量和寿命。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及早发现。如果不检测,就没有机会被纳入治疗系统。
社会层面也应减少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倾向。很多人得知自己感染后之所以不愿就诊,正是因为害怕被歧视。越是隐瞒,越会加剧传播。我们应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看待艾滋病,把它当作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而不是“道德问题”。
健康教育也不能局限于校园或医疗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行业等,都应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像外卖员、出租车司机、建筑工人这类流动性强、接触面广的群体,往往被忽视,但同样面临传播风险。
这位感染的外卖员,生活中其实很自律。他每日奔波,努力赚钱养家,根本没时间去做那些“高危”行为。在确诊那一刻,他最不能接受的,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自认安全”其实只是侥幸。这份心理冲击,比身体病痛更难承受。
医生在追问感染路径时,发现他唯一可能的交叉点,就是一家不正规的理发店。工具未消毒,顾客众多,环境嘈杂。
那一刻的划伤,或许就成为了病毒的入口。医生流泪,不是因为病例特殊,而是因为这样的“意外”根本可以避免。
健康不是靠运气维持的,而是靠每一个细节积累起来的。你不在意的一次小伤口,可能就是病毒进入身体的机会。你不当回事的一次共用工具,可能就是感染的起点。
未来我们能真正减少艾滋病的传播,不是靠封闭或恐惧,而是靠科学认知与实际行动。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基本的健康常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也尊重他人。
35岁的外卖员仍在接受治疗,身体状况稳定。他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真正的“高危”,不是某种群体,而是对风险掉以轻心的态度。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不断提高的警觉与主动保护的意识。健康,是一场需要每个人参与的接力赛。
参考文献:
[1]王丽,王耀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前景[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4):305-309.
[2]刘芳,李东.艾滋病防控中的社会认知与传播误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6):865-869.
[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4》[R].北京:国家疾控局,2024.
来源:医生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