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考中,驻村工作队无疑是一支至关重要的生力军。绝大多数驻村干部毅然决然地扎根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他们住着简陋的屋子,吃着冷一顿热一顿的饭菜,却怀揣着赤诚的心,扑在乡村发展的事业上。他们走村串户,与村民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考中,驻村工作队无疑是一支至关重要的生力军。绝大多数驻村干部毅然决然地扎根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他们住着简陋的屋子,吃着冷一顿热一顿的饭菜,却怀揣着赤诚的心,扑在乡村发展的事业上。他们走村串户,与村民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他们积极奔走,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他们的业绩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乡村发展的道路,赢得了村民的衷心赞誉和信赖。
然而,在这支充满正能量的队伍中,却也混杂着“下三滥”,这三种人,影响了驻村工作的整体形象和工作成效。
第一种“:专造内业的“笔杆子”
这类人,整天对着电脑和文件堆忙碌。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整理内业资料上,仿佛只要把那些表格、报告、总结写得漂漂亮亮,就等于完成了所有的驻村工作。
他们善于造会议记录,入户照片,各种计划、报告、总结、工作日志、个人日记、培训笔记,特别是善于算老百姓的收入账,凭内业看,他们的工作非常到位。
第二种:躺在村里的“摆烂者”
这类人,认为只要自己做到“五加四”“黑加白”,就算完成了驻村任务。
他们在村里的时候,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们会在村里的小道上慢悠悠地散步,欣赏着乡村的风景;他们会在村部的院子里和几个熟人聊聊天,打发一下时间;他们甚至会在宿舍里看看电视、玩玩手机,享受着所谓的“休闲时光”。
他们“躺平”“摆烂”,却喜欢据理力争,认为自己能吃住在村,就是“贡献”,就比不驻村的强。
第三种:挂名领补的“寄生虫”
这类人,根本就没有真正参与到驻村工作中去,只是挂了个驻村干部的名,就心安理得地领取着各种补助。
他们很少到村里来,即使来了,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和村干部打个招呼,拍几张照片,然后就匆匆离开了。他们把驻村工作当成了一种额外的收入来源,认为这是上级给他们的“福利”,不拿白不拿。他们有各种高招应对查岗,更有各种高招打卡签到。他们虽然不到岗,补贴却一分不少拿,甚至拿的更多。
这三种“下三烂”的存在,侵蚀着驻村工作队的肌体,影响驻村干部形象。必须坚决抵制和清除,让驻村工作队真正成为一支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活力、为村民带来福祉的优秀队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乡村的繁荣和富强。
本文根据网络通报驻村干部违纪违规案例概括,不涉及具体地区具体人物,请勿对号入座。
来源:风闻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