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季节的门窗,温柔的春风如期而至,诗意的天空,吹来一腔细细的雨丝,仿佛青春的诉说,辗转于思念诠释的青衣江畔,春风欲绽心中朵,一叶孤舟独自离去,把最初的故事,留在梦幻的风景中,一些返璞归真的嫩绿,在颤动的枝头隐隐作痛,让故乡再次承受一种守望,是谁掂起眺望的脚尖
推开季节的门窗,温柔的春风如期而至,诗意的天空,吹来一腔细细的雨丝,仿佛青春的诉说,辗转于思念诠释的青衣江畔,春风欲绽心中朵,一叶孤舟独自离去,把最初的故事,留在梦幻的风景中,一些返璞归真的嫩绿,在颤动的枝头隐隐作痛,让故乡再次承受一种守望,是谁掂起眺望的脚尖,让年轻的跋涉,穿梭于黄昏与黎明之间,准备好的行囊,还残留着爱的体温,袅袅升腾的炊烟点燃生命的希冀,伫立在高低不平的村庄,那把小红伞,长成记忆的树,牵手抑或依偎成为一种奢望,不知道,潜心追逐的意境,是以一种怎样的姿势,沉淀往事。
春雨潇潇,滋润了原野,撒绿了山坳,麦苗喝了雨水,迅速拔节长高,油菜发棵长大,在风雨中招摇,桃树伸出枝条,上面缀满花苞,竹林一片翠绿,春笋破土而出,蹦的多高,鸭子下水了,春江水暖它先知道。布谷鸟飞来了,声声“布谷”惹人发笑,播种机已将良种洒在泥土,农田长出了茁壮的秧苗,潇潇春雨之中,几声雷鸣平添了几分热闹,每当雨过天晴,天上出现彩虹,像一座桥,看到了满眼的花,一簇一簇的;瞟到了白白的云,一团一团的,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朵”字,这个注定要在心底绽放的中国字,平日里我们说“朵”,说得最多的,还是一朵云、一朵花、一朵笑意、一朵秋光、浪花朵朵等等,当然还有个特别的“朵” 叫耳朵。
春风欲绽心中朵,一朵云,特别是一朵白云,是那么美好,悠闲自得,悠然自在,让人心旷神怡。一朵云的动向,总是跟风紧紧连系在一起,风动云动,风走云走;一朵云的形状,总是变幻莫测、姿态万千的。爱嬉水的小时候,躺在河滩上看云,看云上上下下翻卷,看云无穷无尽变幻,该生出多少奔腾雀跃的想象啊。一朵花,有心和她对视,有心同她心语,便生出种种美好的,不可言说的畅想和情愫。
而一旦放眼千朵万朵,思绪便注定要在春天蔓延,心境便注定要陷入这尘世间最美好的聚会里,在这花朵的意蕴里,我分明看见一朵朵笑意飞上了眼角眉梢,又分明看见一朵朵秋光以累累果实悬挂于枝头。活泼泼的生命,长长短短的生命,在岁月河道里,溅起一朵又一朵美丽的浪花。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丛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这浪花里,有晶莹的泪水,咸涩的汗水,有歌哭也有欢笑。生命的浪花,每一朵都独一无二,每一朵都让人沉醉。
春风欲绽心中朵,“朵”是生机盎然的意象,是一个季节竖起的耳朵,它倾听着一波又一波的声浪,或是冰河解冻,或是春潮涌动,或是春雨霏霏,或是远处传来的隆隆雷声,或是苍茫大地苏醒带出来的声响……“朵”,是浪漫的,是诗意的,是叫人浮想联翩的。杜甫寻花,看到的是“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牧遇蔷薇,读出了“朵朵精神叶叶柔”;皮日休深夜寂寂走入莲花池,满脑是“莲朵含风动玉杯”;雍陶咏莲,更有“露湿红芳双朵重”之妙句;方干恋花,迟步缓行间,发出“含风欲绽心中朵”的感叹;牛希济眼里,两个情意绵绵的人,是“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而白居易眼里的盐商妇,因为生活优裕,拥有“两朵红腮花欲绽”的仪态,也就理所当然了……“朵”,一旦融入诗行,便有了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韵味。
由“朵”我想到了“躲”,小时候,总以为白云后面一定躲着什么,或者浩渺的星空深处也一定躲着什么,总有解不开的神秘感缠绕于心。因为“躲”的诱惑,没事,几个小伙伴就相约“寻躲”,也就是“寻”和“躲”,往往是一人“寻”,多人“躲”,当然也有一个人作见证,否则会出现甩赖的可能。可以说,寻躲,是儿时最喜欢的,无须付出成本的,互动性极强的一项游戏。“朵”,可以听无须躲,一朵一朵打开,一朵一朵会聚,汹涌如潮的“朵”,气象万千的“朵”,注定,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最诗意最浪漫的抚慰。
春风欲绽心中朵,日子从三月的田垄上开始,三月从一排排植下的树开始,在阳光下感受日子的温馨,在绿树成荫中感受生活的希望,地球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树是地球上拔节生长的风景,我们在地球上,品读画卷也看风景,生活是一首无韵的歌谣,绿色是永恒的主题,给地球种下一片树林,环境就多一份绿茵,给心灵种下一片遐想,生活就多一份收获,绿色的梦幻,一个绿色的梦想在三月里启程,一个美丽的希望在绿色中诞生,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
在车的鸣笛声中,在铁锹拍打泥土的声音中,展示一帧沸腾的画面,一个充满爱心的行动,一个再造美丽家园的神来手笔,一项创造和谐人类的伟大壮举,在人们的欢歌笑语声中,在人们前赴后继的声声浇水中,展示一种孕育希望的欢快,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栽种着一年一度的春色,一生一世的环境日,栽种着美丽家园回归的渴望,一棵树十棵树百棵树,排成人类期待的目光,满树枝头溢芳香,初春梅花正盛开,寒尽春来昂首盼,梅花香自苦寒来,枝头摇曳显婀娜,笑迎春天展风采,梅香沁人春意满,踏雪寻梅乐开怀。(王仕彬)
来源:中国雅茶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