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葱出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5:59 4

摘要:在超市买酱,售货员向我推荐葱伴侣,我却想到另一个问题:明明是酱,却拿葱说事,足见在酱看来,葱的分量之重。记得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吃饭时母亲常常到菜园中采来一把葱叶,洗净端上桌,再舀几匙农家酱,葱蘸酱,便是一个菜了。那时候的印象,葱是主菜。可葱的伴侣,只有酱吗?肯

转自:辽宁日报

闫耀明

在超市买酱,售货员向我推荐葱伴侣,我却想到另一个问题:明明是酱,却拿葱说事,足见在酱看来,葱的分量之重。记得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吃饭时母亲常常到菜园中采来一把葱叶,洗净端上桌,再舀几匙农家酱,葱蘸酱,便是一个菜了。那时候的印象,葱是主菜。可葱的伴侣,只有酱吗?肯定不尽然。长大后,我才知道,葱在食谱中的作用更多的是配料,给食物增色增味的,葱这个人们生活离不开的简单食材,可搭配的东西多着呢。

读汪曾祺的作品,在《老味道·做饭》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这款名为塞肉回锅油条的美食,是汪老的发明。我注意到的是葱花,它特有的香味儿在面香、肉香中弥漫,该是多么振奋味蕾!将不起眼的葱花用在这里,汪老不愧是美食家。

《诗经》中已经有葱出现,但不指食材,而是颜色。《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珩为磐形佩玉,青葱色。以葱的颜色来描述珩,说明2500年前,葱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了。在《诗经》中出现葱的身影,应该是葱在典籍中较早被记载的了。

历史上专门写葱的作品很少,但是一些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饮食以及借物抒怀时,仍选择用葱来表达情感和描绘草木青翠茂盛,使用“葱茏”“葱翠”等词语。如柳宗元《酬贾鹏山人》诗:“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南朝时期,文献中出现了一个词:葱蒨,其意包含植物绿意盎然的样子、指代青绿色等,如宋代梅尧臣有诗句:“洛水桥边春已回,柳条葱蒨眼初开。”

而葱作为一种蔬菜,主要功能还是食材。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葱》说:“七月可种大小葱。”

将葱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来写作的,是宋代的陆游。他写过一首题为《葱》的诗:“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贫贱分,芼羹僭用大官葱。”诗人描写了简朴的田园生活,但是在做羹汤的时候,却用最好的葱。这看似讲究的做法,仍难掩生活的拮据,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诗人以葱作为诗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葱在饮食中的重要性。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葱也不例外。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葱的阐述为辛、平、温、无毒,可在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等病症时使用。唐朝孟诜、张鼎所著《食疗本草》中也描述葱叶、葱白有“主伤寒壮热、出汗”的功效,葱白及葱须有“通气,主伤寒头痛”的作用,还强调“冬葱最善,宜冬月食,不宜多。少食则得,可作汤饮”。清朝朱彝尊所著《食宪鸿秘》则推荐了一款可治疗伤风感冒初起的食疗粥——神仙粥,取糯米加生姜水煮滚开,放入带须的葱白,直至糯米煮烂为止,调食醋,趁热吃。这样搭配,发挥了葱白葱须解表散寒、祛风发汗、解毒消肿的功效。这里,带须的葱白可以称为这款神仙粥的灵魂。

葱作为最简单又普通的食材,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葱蘸酱,我还吃过葱爆羊肉、大葱炒鸡蛋等美食。还有一道东北人爱吃的小葱拌豆腐,将豆腐打碎,加入葱叶,让白色的豆腐和青绿色的小葱在餐盘中相遇,一青一白两种颜色巧妙搭配,素雅干净,相得益彰,再调以食盐等调味品,既有豆香,又有葱的辛辣,视觉与味觉俱佳。加之豆腐与葱均为常见食材,价格便宜,因此经常占据人们的餐桌,还衍生出一句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将简单的食物特点提升到做人做事的人格高度,很贴切地诠释了智慧在民间。

将葱的价值提升到美好愿望的程度,还有宜兰人。2010年我去台湾省,在宜兰县,听当地人介绍,宜兰最具代表性的名产之一就是葱,特点是葱白长、纤维细、汁液丰富、口感清甜。宜兰有一个民间风俗,每到小学校开学的日子,校方就用葱在学校门口做成一个圆拱形的“葱门”,家长则牵着孩子在“葱门”下走进校园。这样做,是借用“葱”字的字音,寓意希望孩子们都是聪明的。

普通的葱,从食材、药用价值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与美好愿望和健全人格有关,小小的葱,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我想,葱的伴侣除了酱,还有哪些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也许会有更多的答案。而这些答案,一定是既有物质的,如汪曾祺先生的发明,又有精神的,如人们都熟知的俗语和宜兰人的愿望。这既是对葱的认可,更是人们从一根小小的青葱出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人生旅途。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