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手术前,凝血差就必须输血?这几大风险比化验单更重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5:51 3

摘要:“不行不行,风险太大了!”医生指着报告单说,“你看这个‘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正常人高出一大截;再看血小板,也远低于正常值。这说明你的血不容易凝住,手术台上万一大出血,那可是要命的!”

65岁的李伯(化名)最近有点烦。

他有多年的肝硬化病史,平时吃药控制得还不错。可前阵子因为需要做一个小手术,当地医院的医生看到他的化验单,连连摇头。

“不行不行,风险太大了!”医生指着报告单说,“你看这个‘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正常人高出一大截;再看血小板,也远低于正常值。这说明你的血不容易凝住,手术台上万一大出血,那可是要命的!”

医生给出的方案是,手术前必须先输注好几袋血浆和血小板,把指标“纠正”到接近正常范围再说。

李伯和家人一听就慌了神。输血?听起来问题就很严重。而且,这血也不是想输就能马上输的,不仅费用不菲,还得等血源。手术就这么耽搁了下来,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难道肝硬化患者在手术面前,真的就因为几项不正常的凝血指标,而被判了“高危”吗?“输血保平安”是不是唯一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让无数肝硬化患者及家属揪心的问题。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肝脏是“解毒”的器官。其实,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我们的肝脏还是一个巨大的“加工厂”,负责生产人体内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

当肝脏因为长期损伤而硬化、功能衰退时,这个“工厂”的产能自然就下降了。凝血因子的产量减少,直接导致了血液不容易凝固。这在化验单上的体现,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INR值延长 。同时,肝硬化往往伴随着脾功能亢进,会导致血小板被大量“扣押”和破坏,造成血小板数量下降 。

凝血因子少了,血小板也少了,这不就是妥妥的“出血体质”吗?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界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人体实在太精密了,它会自动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原来,肝脏在生产“促凝血”物质的同时,也在生产一些“抗凝血”的物质(比如蛋白C、蛋白S等)。肝功能下降时,这些抗凝血物质的产量同样会减少 。

这就好比在一场拔河比赛中,一方(促凝血)的队员减少了,但另一方(抗凝血)的队员也相应减少了。结果是,整个系统虽然变得脆弱,却在一种新的、更低的水平上达到了“再平衡” 。

此外,虽然血小板数量少了,但为了代偿,体内一种叫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物质会显著增多,它能增强现有血小板的黏附功能,让它们“一个顶俩” 。研究甚至发现,即便血小板计数低至56×109/L,患者体内的凝血酶生成能力仍然可能是正常的 。

所以,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肝硬化患者看作是“人体血袋”,随时可能大出血。他们的凝血系统,更像一个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虽然看起来摇摇欲坠,但在没有外界强力干扰的情况下,依然能勉强维持平衡。

而传统的INR和血小板计数,就像只看到了这个演员腿有点抖,却没有看到他手里平衡杆的作用。因此,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单凭INR值或血小板计数,根本无法准确预测肝硬化患者的手术出血风险

既然化验单不准,那为了“万无一失”,像李伯遇到的情况一样,手术前输点血浆、血小板,把指标“弄好看点”,总没错吧?

这又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误区。

首先,这种“纠正”效果非常有限。一项研究发现,给肝硬化患者输注了新鲜冰冻血浆后,他们的凝血酶生成总量平均只提升了5.7%,而且只有不到2%的患者指标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更令人意外的是,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输血后,凝血能力反而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输入的血浆补充了抗凝血的蛋白C 。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输血本身并非毫无风险,甚至可能给肝硬化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

增加门静脉压力: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门静脉高压,也就是肝脏的血管堵了,血液回流不畅。输血会瞬间增加全身的血容量,这就像往一个已经快要堵死的水管里猛灌水,会使门静脉压力陡然升高,反而可能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致命性大出血 。输血相关风险:输血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以及免疫系统紊乱等 。这些对于身体本就脆弱的肝硬化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增加血栓风险:别忘了,肝硬化患者的身体是处于“凝血与抗凝”的脆弱平衡中,他们同样是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高危人群 。盲目输入促凝的血液制品,可能打破这一平衡,诱发血栓形成。

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PROC-BLeeD研究)得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那些在术前接受了预防性输血的患者,其术后出血率(19.4%)反而显著高于未接受预防性输血的患者(7.4%)。

正因如此,包括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在内的权威机构,在其最新的指南中都明确提出,不建议在手术前常规对肝硬化患者进行预防性输血来“纠正”INR或血小板计数

如果我们不能再信任传统的凝血指标,也不能依赖预防性输血,那么该如何评估和预防出血风险呢?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找到真正影响出血风险的“元凶”。现代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些“元凶”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患者自身的状况(“内部因素”)

肝病的严重程度:这是最核心的因素。肝功能越差,比如MELD评分(一种评估肝病终末期严重程度的模型)越高,或Child-Pugh分级(另一种肝功能分级)为C级,出血风险就越高 。这说明,整体的身体状况远比单一指标重要。急性加重(ACLF):当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恶化,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系统会变得极度紊乱,出血风险会急剧升高 。肾功能损伤:肾脏和凝血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无论是急性肾损伤(AKI)还是慢性肾病(CKD),都会通过多种复杂机制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过程,显著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合并急性肾损伤的肝硬化患者,穿刺术后出血风险增加了四倍 。感染:感染是打破肝硬化患者身体脆弱平衡的“最强外力”。感染会诱发体内产生类似肝素的物质,强烈抑制凝血功能 。很多时候,看似是凝血问题导致的出血,其根源其实是未能控制的感染。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肥胖会增加手术的技术难度,同时也可能与一种更复杂的、倾向于凝血和血栓的状态有关,这使得风险评估变得更为复杂 。

第二类:手术相关的情况(“外部因素”)

手术的风险等级:并非所有手术都一样危险。医学界已根据出血概率,将手术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 。比如,腹腔穿刺、普通胃肠镜检查(带活检)等属于低风险操作 ;而内镜下息肉切除、胆管 sphincterotomy、TIPS手术等则属于高风险操作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手术,我们的准备策略自然也不同。手术的紧急程度:急诊手术的出血风险远高于择期(计划)手术 。这不仅因为患者当时的状态往往很差(可能合并感染、休克等),也因为准备时间仓促,医疗团队和设备可能都不是在最优状态 。一项研究表明,急诊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出血风险是择期手术的14倍 。

了解了真正的风险所在,我们就能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作战方案”。

第一步:评估与优化,而非“纠正”面对一位需要手术的肝硬化患者,首要任务不是盯着化验单上的数字,而是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态 。

这个手术真的必须现在做吗?能否推迟?患者有没有潜在的感染?肾功能怎么样?有没有腹水?

如果手术并非万分紧急,我们应该先积极处理这些可逆的风险因素。比如,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采取措施改善肾功能,通过利尿剂或穿刺放腹水来减轻门脉高压等 。将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到“尽可能好”的水平,是预防出血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第二步:精湛的技术与充分的准备

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尤其是在处理肝硬化患者方面有专长的医生(如肝移植外科医生),能通过精细的操作,有效避开因门脉高压而形成的粗大侧支血管,从而大大降低出血风险 。善用“导航”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超声等影像引导技术 。例如,超声引导下的胸腔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已被证明可以显著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准备好“后备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高风险手术,即使我们不进行预防性输血,也应该提前做好预案,备好血源,一旦真的发生出血,能够迅速启动救援性输血 。

第三步:认识新工具——“粘弹性测试(VET)”

近年来,一种名为“粘弹性测试(VET)”的技术开始受到关注 。它不像传统检测那样只看凝血的某个片段,而是通过一个仪器,动态观察一份全血样本从开始凝固,到形成稳定血块,再到最后溶解的全过程,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凝血功能图像 。

需要强调的是,VET目前也还不能完美地预测谁会出血、谁不会 。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当一位患者的传统凝血指标很难看,而VET结果却显示其整体凝血功能尚可时,它能给医生和麻醉师强大的信心,让他们敢于在不输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多项研究已证实,在VET的指导下,可以显著减少术中术后不必要的输血,且并不会增加出血的发生率 。

让我们回到开头李伯的故事。后来,他的家人带他咨询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肝病专家。专家详细评估了李伯的整体情况,认为他的肝功能尚属稳定,没有感染和肾损伤的迹象,且需要做的手术本身属于低风险类别。专家解释了“再平衡凝血”的理论,并建议无需进行预防性输血。

最终,李伯在没有提前输血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出血极少,术后恢复良好。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李伯的经历,是无数肝硬化患者面临手术时困境的一个缩影。通过今天的科普,希望我们能共同建立起几个核心认知:

别被化验单“绑架”:肝硬化患者的INR延长和血小板减少是常态,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出血风险。“输血”不是万能护身符:预防性输血不仅效果不确切,还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风险,必须摒弃“为了输血而输血”的陈旧观念。抓住风险的“牛鼻子”: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肝功能严重程度、有无感染、肾功能好坏,以及手术本身的风险和时机——才是决定出血风险的关键。优化状态,精细操作:最好的预防,是术前将患者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并选择经验丰富的团队进行精细操作。

医学在不断进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在持续深化。对于肝硬化这个复杂的群体,告别基于单一指标的恐慌,转向基于整体评估和循证医学的个体化决策,才是真正科学、安全、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参考资料:Davis JPE, Farias AQ, Intagliata NM. Advanc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cedur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Hepatol Int. 2025 Jul 8. doi: 10.1007/s12072-025-10834-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29245.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