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我从打工者变成投资者的秘诀,主要集中在这3点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3 00:35 1

摘要:凌晨两点的写字楼里,工位上的年轻人盯着屏幕上改到第 18 版的 PPT,咖啡杯里的冰早已化尽,眼皮重得像挂了铅,可他心里清楚,就算熬完这个通宵,第二天会议上仍可能被老板指着某行小字质问:“这就是你忙了三天的成果?”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里,工位上的年轻人盯着屏幕上改到第 18 版的 PPT,咖啡杯里的冰早已化尽,眼皮重得像挂了铅,可他心里清楚,就算熬完这个通宵,第二天会议上仍可能被老板指着某行小字质问:“这就是你忙了三天的成果?”

更扎心的是那些职场老兵:工作十年的老员工攥着离职证明,看着招聘网站上 “35 岁以下优先” 的要求,不得不和刚毕业的学生抢同一个基础岗位。

这就是多数人的职场困局: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把时间耗在无关紧要的琐事里,最终在行业变革或年龄危机来临时,毫无还手之力。

而段永平的经历却截然相反。

他从国营电子厂的普通技术员起步,靠着对商业本质的洞察,先后创立步步高、OPPO、vivo 三个国民品牌,40 岁时毅然转型投资,重仓苹果、茅台等企业,用二十年时间实现财富自由。

他曾说:“我做企业和做投资的逻辑是相通的,核心就三个认知,想通了这些,普通人也能少走很多弯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状态?每天早上到公司就列满待办事项,从 “整理会议纪要”“帮同事改报表” 到 “回复无关邮件”,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可到了月底复盘,核心 KPI 没完成,重要项目没推进,反而因为琐事太多,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出了错。

这就是段永平口中的 “伪勤奋”,把 “忙” 当成 “努力” 的证明,却忘了问自己:“我做的这些事,对我的长期目标有帮助吗?”

他在一次内部分享中直言:“很多人以为‘努力’就是多做事、做满 8 小时,其实不是,就像开车,不闯红灯、不逆行比开多快更重要;职场里,不做无关紧要的事,比盲目多做事更关键。

成功从来不是‘做对多少事’,而是‘不做错事’,先把方向搞对,再谈努力才有意义。”

段永平的这个认知,深受查理・芒格 “格栅理论” 的影响。

芒格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单一领域的深耕,而是跨学科的系统认知,你得先知道 “哪些事绝对不能做”,才能避开陷阱,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段永平把这个理论具象化成了自己的 “不为清单”,早期投资时就明确三条原则:不做空、不借钱、不懂不碰;后来管理企业时,又补充了 “不做短期暴利的事、不做需要讨好对手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步步高扩张期的决策。

2005 年前后,家电市场正值风口,有管理层提议:“现在冰箱、洗衣机卖得火,我们有供应链优势,半年就能上线产品,利润至少翻番。” 当时不少高管都觉得可行,毕竟 “多做一门生意多赚钱”,是大家公认的 “正确选择”。

但段永平却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他在会议上说:“人的精力就像一桶水,倒在十个杯子里,每个杯子都只能装个底;倒在一个杯子里,才能装满。我们现在的核心机会在手机,要是把钱和人投到家电上,等智能机时代来了,我们拿什么跟诺基亚、三星拼?”

最后,他不仅没做家电,反而砍掉了步步高 90% 的非核心业务,只留下手机相关的研发和生产,这才有了后来 OPPO 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爆发。

段永平说的 “不做无关紧要的事”,在我们的职场里其实很常见,我把它叫做 “豆浆机陷阱”,那些看似能 “快速获利”“讨好他人” 的事,其实是在消耗你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你是做文案的,领导说 “这个活动方案缺人,你帮忙整理一下数据吧”,你怕得罪领导,硬着头皮接了,结果自己的文案没写完,数据整理也因为不熟悉出了错,最后两头不讨好。

又比如看到同事都在学 Python,你也跟着报班,每天熬夜刷题,可你做的是行政工作,学完 Python 连一次实操的机会都没有,过不了多久知识点全忘了,还耽误了提升行政流程优化的时间。

这些事就像当年的 “豆浆机项目”,看似有用,实则是在偏离你的核心赛道。

段永平说:“砍掉的每一刀,都在为命运开刃。” 真正的职场成长,不是什么都做,而是知道什么不做。

做文案就深耕 “转化率”,把一篇文案的效果从 “100 阅读量” 做到 “10000 阅读量”;做运营就聚焦 “用户留存”,把活跃率从 30% 提到 60%,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做十件事却都只懂皮毛,更能让你在裁员或行业变革时站稳脚跟。

“大家都这么做,肯定没错”,这是很多人职场或投资时的惯性思维,可段永平却觉得,“多数人的共识,往往是陷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2021 年大家都在说 “新能源是风口”,你跟风买了新能源基金,结果 2022 年亏了 30%;前几年互联网大厂火的时候,你辞掉稳定的工作去做运营,结果不到一年就遇到裁员;甚至职场里,大家都说 “要和领导搞好关系,不然升职没机会”,你花了很多时间陪领导吃饭、送礼,却发现最后升职的是能力比你强的同事。

这些都是 “共识陷阱”,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跑时,前面要么是悬崖,要么是拥挤的死胡同。段永平在一次采访中说:“市场上的共识就像潮水,涨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会一直涨,退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巴菲特能看懂什么’,而是‘你自己能看懂什么’,别跟着别人跑,不然很容易被淹。”

段永平的这个认知,源于巴菲特的 “能力圈原则”。巴菲特一直强调 “只投看得懂的公司”,不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而段永平把这个原则发展成了 “反共识思维”, 他从不跟着市场热点走,而是找那些 “别人不看好,但自己能看懂” 的机会。

最典型的就是他投资苹果的案例。

2016 年前后,市场上对苹果的质疑声很大,有人说 “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创新乏力”,有人说 “华为手机比苹果好,苹果要被超越了”,甚至有机构建议 “减持苹果股票”。

但段永平却在这时持续买入苹果股票,他在博客里写:“我看不懂华为的技术,但我看懂了苹果的生态,你买了 iPhone,就会买 iPad、AirPods,甚至用 Apple Pay、Apple Music,这种生态粘性比单纯的技术创新更重要。

库克虽然不像乔布斯那样会讲故事,但他把供应链和现金流管理得很好,这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苹果股价从 2016 年的不到 100 美元,涨到 2023 年的 180 多美元,期间还多次分红,长期持有苹果的投资者都获得了丰厚回报。

段永平说:“逆向思维不是故意和市场作对,而是不被情绪左右,只看事物的本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如果你能看懂,往往能找到好机会。”

“反共识思维” 不仅适用于投资,在职场里也同样重要。我有个朋友小周,就因为陷入 “跟风怪圈”,走了很多弯路。

小周原本在一家传统企业做财务,月薪 8000,工作稳定,还能兼顾家庭。2020 年前后,他看到身边有人跳槽去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月薪能涨到 1.5 万,就心动了。

他没考虑自己没有运营经验,也没了解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强度,就辞职报了个运营培训班,花了 2 万多,学了三个月 “短视频运营”“社群运营”。

结果找工作时才发现,互联网公司招运营都要 “有项目经验”,他没做过实际项目,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

最后只能去一家小公司做运营助理,月薪 6000,每天要加班到 11 点,比之前做财务累多了,还经常被领导批评 “没经验、不会做”。他后来跟我说:“当时就觉得‘大家都去做运营,肯定有前途’,没问自己‘我适合吗’,现在后悔也晚了。”

这就是职场里的 “跟风怪圈”,看到别人做什么赚钱、什么热门,就盲目跟风,却忘了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段永平说:“看懂一家公司比读一个本科还难,但一旦看懂,回报将远超想象。”

职场也是一样,看懂自己的优势,看懂行业的本质,比盲目跟风重要得多。比如你擅长数据分析,就别去跟风做直播;你喜欢稳定,就别去互联网大厂凑热闹 , 找到自己的 “能力圈”,在里面深耕,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想要培养 “反共识思维”,不用一开始就做大事,从日常工作中就能训练,我总结了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共识漏洞

每周花半小时,列出当前行业的三个 “共识”,然后逐一分析 “这个共识真的对吗?有没有漏洞?” 比如现在职场里的共识是 “35 岁是职场天花板”,漏洞就是 “只看到了体力劳动的天花板,没看到脑力劳动的积累 。

比如医生、律师、财务,越老越吃香,因为他们的经验是靠时间积累的,不是靠体力”。

第二步:寻找反共识案例

看到一个共识后,就去找 “有没有人没跟着共识走,却做得很好” 的案例。比如大家都觉得 “做行政没前途”,但我知道有人把行政做成了 “公司流程优化专家”,帮公司梳理了报销、审批等流程,节省了 20% 的成本,最后升为行政总监。

这些案例能帮你打破 “共识即真理” 的惯性思维。

第三步:建立 “机会清单”

把那些 “被市场忽视,但有潜力” 的机会记下来,比如你所在的行业都在做 “To C 业务”,但 “To B 业务” 没人做,你可以主动去调研 “客户需要什么 To B 服务”,提出方案,说不定就是你的机会。

第四步:小范围测试

找到反共识的机会后,别一开始就 all in,先小范围测试。比如你觉得 “远程办公能提高效率”,可以先和领导申请 “每周一天远程办公”,用数据证明 “远程办公时,我的工作效率没降反而提升了”,再争取更多机会。这样既不会有太大风险,又能验证自己的判断。

“我学了 Excel 的 VLOOKUP 函数,终于懂数据分析了!”“我看了几篇爆款文案技巧,现在能写 10 万 + 了!”—— 很多人在职场里,都沉迷于这种 “技巧速成”,觉得 “学会一个技巧,就能升职加薪”。但段永平却觉得,“技巧只能带来短期收益,系统才能实现长期复利”。

他在一次分享中说:“很多人把‘懂技巧’当成‘懂业务’,其实差远了。

就像投资,你知道‘低买高卖’是技巧,但你得懂‘公司的商业模式、行业竞争格局、用户需求’,才能判断什么时候是‘低’、什么时候是‘高’;职场里也一样,你会用 VLOOKUP 是技巧,但你得懂‘数据背后的业务逻辑、用户行为’,才能用数据解决问题。技巧是‘术’,系统是‘道’,术能帮你应付一时,道能让你走得长远。”

段永平对 “系统” 的重视,源于芒格的 “多元思维模型”。

芒格认为,真正的决策能力,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你得用经济学的 “供需理论” 分析市场,用心理学的 “损失厌恶” 理解用户,用物理学的 “临界质量” 思考项目推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段永平把这种思维用到了企业管理上,在步步高建立了一套 “系统建设方法论”。

他要求每个新项目启动前,必须先明确 “三不承诺书”:不牺牲产品质量、不妥协用户体验、不盲目模仿竞争对手;还要做 “最坏生存测试”,如果行业遇到危机(比如原材料涨价、竞品打压),这个项目能不能活下来?

比如 OPPO 做手机时,就明确 “不牺牲研发投入”,每年把营收的 10% 投入研发,哪怕短期利润低也不减少;“不妥协快充技术”,哪怕成本比同行高 20%,也要保证充电速度领先;“不模仿苹果的外观”,而是组建自己的设计团队,做出符合中国用户审美的机型。

这种系统思维,让 OPPO 在智能手机红海市场中建立起了 “品质护城河”。

2022 年,全球手机市场销量下滑 10%,很多品牌靠降价求生,利润大幅缩水,但 OPPO 的高端机型(Find 系列、Reno 系列)销量却增长了 30%,因为用户认可它的快充技术、拍照效果和品质 —— 这就是系统的力量,不是靠某个技巧取胜,而是靠整体的竞争力。

段永平说的 “系统重要性”,在我们个人成长中也很常见,我把它叫做 “碎片困境”,很多人收集了一堆碎片化的技巧,却没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就像把一堆砖头乱堆在一起,永远建不成房子。

想要搭建自己的 “职场系统”,不用一开始就做复杂的规划,从日常工作中就能起步,我总结了几个步骤:

第一步:用 “5Why 法则” 定核心目标。先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再用 “5Why 法则” 挖掘底层需求,避免目标模糊。

比如你想 “提升用户运营能力”,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想提升?因为想转岗做运营→为什么想转岗?因为运营比现在的行政工作更有发展→为什么觉得有发展?因为运营能直接创造用户价值,薪资更高→最终把目标具体化:“3 个月内掌握用户运营系统,能独立负责一个 1000 人圈子的运营,实现月活跃率从 30% 提升到 60%”。

第二步:建立反馈机制,迭代系统

每周花 1 小时复盘系统运行效果,看 “哪些部分有效,哪些部分需要调整”。比如你负责的圈子,月活跃率只提升到 40%,没达到 60% 的目标,就分析原因:是内容没戳中用户需求?还是互动活动没吸引力?如果是内容问题,就调整内容方向(比如从发行业资讯,改成发用户案例)。

如果是活动问题,就优化活动形式(比如从答题活动,改成用户分享活动)。

第三步:用 “输出倒逼输入” 巩固系统

别只学不练,通过输出把系统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比如你学了用户运营系统,可以写一篇 “用户运营实操指南”,分享给同事。

段永平说:“真正的‘懂’,是能把复杂的东西讲清楚、能解决实际问题,输出就是最好的检验方式。”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