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央国企里,戏子当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02:10 1

摘要:会议室像舞台,PPT像剧本,表态成了台词。有人演得起劲,有人看得入神。干活的被当布景板,说话的站在C位。

在不少单位里,每天八九点一到,戏就开场了。

会议室像舞台,PPT像剧本,表态成了台词。有人演得起劲,有人看得入神。干活的被当布景板,说话的站在C位。

台上的人熟门熟路。开会时语气昂扬,群里频繁“留痕”,写总结比写宣传稿还精致。真让他落地干活?不是扔锅就是“协调”,从不真正出力。

他们唯一的才华,就是让领导信以为真。

01|戏子多,是因为看戏的人在鼓掌

别以为这些人是靠装上来的。真相是,他们装,正因为有人愿意看、有人吃这一套。

你苦干三个月没人理,抢着开口三句话就能被表扬“积极主动”。尤其在那些不看结果、只看“氛围”的地方,会演的,总能站到前排。

“这个我安排了”“我昨天就沟通过了”——只要说得利索,哪怕根本没推进半步,也能落下个“态度积极”的印象。而真正做事的人,还没来得及说,功劳就被人演走了。

久而久之,干事的人不吭声了,抢镜的人越来越多。组织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只剩一地鸡毛。

02|戏子能上位,是因为组织给了舞台

很多时候,不是戏子演得多好,而是组织把他们当成了“标配”。

首先,考核机制本身就爱“戏”成果难评估,过程易包装。谁留痕多,谁声音大,谁就显得“努力”。至于干成了没?反倒没人真想问。

其次,空降文化推波助澜。新领导一来,先扶自己人,再找会来事的“信号兵”。实干者不够“懂事”,戏子却很“懂气氛”:嘴甜、手快、表忠心,一套下来没几天就混成红人。

再往上看,领导未必不识货,但他们也在看“谁能包装业绩、谁能给台面增光”。戏子说到底,是上级懒政、下级揣摩的共谋产物——没有清晰的责任归属、没有真的“谁干谁上”,最终只能是谁会演,谁占C位。

所以别再问戏子怎么上来的,他们本来就是被抬上去的。

03|戏子当道,拖的是整个组织的根

别把这当成职场段子,戏子一旦当道,拖的是整条链条。

最直接的就是效率塌方。以前3个人1周能出的方案,现在10个人扯皮两三个月也搞不定。干事的没权决策,有权的只管提意见,最后出事还没人担责。

接着,人才体系也在滑坡。会演的升了,干活的沉了。新人学会了装样,老人开始摸鱼,创新干不动,责任扛不起,真有本事的,都偷偷跑路了。

再往后,就是组织判断力失真。戏子擅长包装,PPT花团锦簇,“漏洞”变“亮点”,“平庸”吹成“创新”。领导要喜报,他们就写喜报;组织想好看,他们就演得好看。结果台上掌声一片,台下问题堆成山。

归根到底,“戏”的土壤在制度里,“子”的繁衍靠的是生态共生。

04|大多数单位里,主角早就换人了

在这种氛围里,别再强调“干得好会被看见”。你还在讲奋斗,人家早在拼演技。

要记住,当机制在奖励“表现力”而非“产出力”,在鼓励“形式对齐”而非“结果负责”,主角自然不是你。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看戏看多了,干脆也上台;有的人看穿了剧本,悄悄退了场。等你回过神来,发现整个单位,台上全是影帝,台下只剩领导们在鼓掌。

而真正的企业竞争,看的是谁干得成,并不是谁演得像。

戏可以演,组织不能假;掌声再响,也扶不起来一个空心的系统。

来源:职海集

来源:沐盛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