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IM元年已过十年,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却似乎陷入了“10年之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经被寄予厚望的BIM技术,如今却像是一场华丽的“皇帝新衣”秀,热闹非凡,却难掩其背后的荒诞与尴尬。
不想暴富都难!只要你点个关注,点个赞,财富自由不是梦!还在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吧!
BIM元年已过十年,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却似乎陷入了“10年之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经被寄予厚望的BIM技术,如今却像是一场华丽的“皇帝新衣”秀,热闹非凡,却难掩其背后的荒诞与尴尬。
还记得当初BIM概念刚兴起时,业内人士是何等的兴奋!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都觉得BIM就是未来,是建筑业的终极解决方案。各种政策、标准、规范层出不穷,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所有项目都用上BIM。各地更是纷纷出台BIM实施方案,数字规划得无比美好,仿佛明天就能建成智慧城市。结果呢?钱倒是花了不少,热闹也看了不少,可实际效果却乏善可陈。
就拿某些地方的BIM标准来说吧,那可是集合了设计院、施工单位、IT公司、大学科研院所等各路神仙,共同打造的“最高标准”。文件编撰得那叫一个漂亮,各种高大上的词汇堆砌在一起,不明觉厉。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造宇宙飞船呢!结果一到实际操作,就原形毕露了。这就像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打开一看,里面却空空如也,全是泡沫塑料。
更让人无语的是,现在不管什么项目,都恨不得套上BIM的帽子。从高大上的超高层建筑到普通的住宅小区,从复杂的桥梁工程到简单的公路铁路,都得搞BIM。这是有多爱BIM啊?有些项目,明明用CAD就能轻松搞定,非得再用BIM来一遍,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这就好比杀鸡用牛刀,不仅浪费资源,还显得滑稽可笑。
现在建筑行业本来就不好混,项目少,回款难,甲方爸爸们想搞BIM,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出现了“价低者得”的怪象。一些BIM公司为了抢项目,拼命压低价格,最后只能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结果,BIM模型做得粗糙不堪,错误百出,根本没法用。这就好比花大价钱买了个名牌包,结果发现是假货,你说气人不气人?
更有一些“人才”,把BIM玩成了“PPT艺术”。项目本身平平无奇,却非要在PPT上大做文章,把BIM吹得天花乱坠,好像没有BIM就建不成楼似的。80页的PPT,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点,各种图表、动画、渲染图,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科幻大片呢!实际上,这些PPT除了好看之外,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纯粹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
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一家总包单位工作。他们公司承接了一个重点项目,一开始也是BIM口号喊得震天响,各种高科技词汇轮番上阵,什么LOD500、数字化、信息交互、物联网……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建太空站呢!结果,机电都进场施工半年了,他们才想起来,还没找BIM分包!这就好比请客吃饭,菜都上齐了,才发现忘了请厨师。
很多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都知道BIM的重要性,但就是不愿意主动花钱搞。为啥?因为BIM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谁都不想当冤大头。很多项目的BIM模型,都是在项目快完工的时候,才临时找人赶工出来的,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这就好比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能考出好成绩才怪呢!
甲方爸爸们也有苦衷啊!他们想搞BIM,但自己又没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想花太多钱。很多项目一开始BIM喊得震天响,最后却不了了之,就像放了个屁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领导看个动画,点点头表示满意,然后就再也没人管BIM了。
现在,BIM形式主义又玩出了新花样:强推BIM审图、一模到底、模型机审、竣工备案必须提交BIM模型……这些新规定,看似是为了规范BIM应用,实际上却加剧了形式主义的蔓延。这就好比为了治感冒,结果却吃错了药,反而加重了病情。
BIM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把它玩坏了的人。BIM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不好,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十年过去了,BIM技术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的不是华丽的PPT,也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地应用。只有摒弃形式主义,回归BIM的本质,才能真正发挥BIM的价值,让BIM为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真正的力量。
本文旨在传递快乐和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华附摄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