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家老祖宗的名字最灵?你听说过这种“县名穿越”活动吗?朋友圈有人闲着摆盘子,非要问,如果把山东临沂市下面那九个县,都改回古时候的名字,谁最有范儿?谁最有故事?这“最有文化底蕴”的帽子,到底能扣谁头上?讲真,这问题,放茶馆里,能吵一下午。
谁家老祖宗的名字最灵?你听说过这种“县名穿越”活动吗?朋友圈有人闲着摆盘子,非要问,如果把山东临沂市下面那九个县,都改回古时候的名字,谁最有范儿?谁最有故事?这“最有文化底蕴”的帽子,到底能扣谁头上?讲真,这问题,放茶馆里,能吵一下午。
临沂,这名字其实挺直白——就是沂水边上。但你还真别嫌单调,人家历史上换过名字,比咱们微信号还勤。那时候鲁国为了防着别人来捣乱,砌了启阳城,位置选这儿没错——边防要紧,这就是大国心头的一根刺。后来西汉,皇帝刘启说了,尊重我名字,改叫开阳城。历史里有种好玩的讲究,避讳。像朋友圈里不敢叫长辈的小名,古人更讲究。到了东汉,刘秀的儿子刘京捋着胡子就过来了,封了个琅琊国,都城也就顺势改名,别问为什么——皇子有这待遇。
再往后,琅琊还是琅琊。诸葛亮你知道吧?他老家就挂着这牌子,诸葛家族祖坟在这,好几个分支。乱世没断过,两晋时候,司马睿就是琅琊王出身。那时候名号挺重要,像给自己印块资格章。不过南北朝那摊乱局一来,琅琊的名号也跟着东一头、西一头。唐宋往下,临沂又成了沂州,地名治所设在临沂。清朝升格又搞了个“府”,再顺流到民国、历次撤设,改来改去,最后才成了咱们现在认识的“临沂市”。要追根溯源,临沂称“琅琊”,确实最有范,名字古色古香,连带着一串故事。
我们常说,一个地方的名字,不光是地图上的标记,那背后都是一长串的人情世故。你比如郯城。这地儿其实很多山东人自豪的,鲍照、元嘉三大家之一,就是在这儿诞生的。追溯上去,夏商周时候叫炎国,后来商朝分封,郯国冒出来,算是山东的一支老脉。你要是能穿越回春秋乱斗那会儿,郯国的地界就是这儿,城墙后面躲着一堆怕死的贵族,外头是剑拔弩张。等到秦朝一统,把小国拆分,就设成了郯郡。汉朝扩张,徐州刺史部直接搬过来,地位飙升。但命运起落,隋、唐又把郯郡变成了县、乡,明清才逐步稳定。元朝末年复设,才有了“郯城县”叫法。改名回“郯国”,听着就像从油腻的肉里面挑出一块鲜嫩的脊骨。
兰陵县也是一门美事。有种说法,这地方产美酒,歌里都唱过“兰陵美酒郁金香”。你要追远,其实春秋时是鲁国的地盘,后来被楚国拿下,就成了兰陵县。荀子人家当过兰陵令,别的不说,老儒家也和这地方有缘。魏晋南北朝到明清,地界换来换去,有时归沂州府,有时和枣庄、青州掺在一块。1944年有人拍板成立兰陵县,后头又折腾成了苍山县,老名又失而复得。你要说文化底蕴,这“兰陵”两个字躺在历史里,像酒坛底下炸出新味道。
莒南呢?八路军115师曾进驻,抗战时候可算是山东一块硬骨头。莒国当年就把地盘设在这。后头演变成莒县、莒州。现代讲起来,这地方离大海近,是临沂最靠海的县。但你往后翻,莒国才是最有根气的名号。海风吹过来,一股野性,和焦脆的老鱼干差不多,味道不重,却有记忆。
沂水,人看着简单,其实历史蛮深。齐国时期,这里设过齐长城、穆陵关。那年头“关口”意味着战略要地。齐国修了城墙,隔断了外头的虎视眈眈。穆陵关,这名字翻出来一股硬气。等到秦朝收编,归了莒县。两汉还是琅琊国,后来动荡变成东安郡,反反复复,沂水这名字才慢慢沉淀。你如果要给县换回古名,“穆陵关”未尝不可,一听就让人拉紧腰带,不敢马虎。
蒙阴的位置靠着蒙山。小时候家里老人说,蒙山清、蒙山高,但这地方其实还有点“战争记忆”。蒙恬祖上蒙骜,就是从齐地投奔到秦国,然后家族在蒙阴扎根,成了名将世家。后来因为战乱,县城被毁,人去楼空,几百年都没能恢复过来。元仁宗才让蒙阴县“复活”,归莒州管辖。明清是青州府。抗战那阵,张灵甫带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被围歼,后来国民政府一度把这儿叫灵甫县,但还是恢复了原本老名。蒙阴这名字没啥浮夸感,山阴处,风凉,好像也配得上那段深重的血脉。
平邑啊,还真是“乱中有生”。夏商分属几家小国,什么颛臾、倪、邾国,换名字比现在楼盘扎堆还勤快。汉朝设了平邑侯国,东汉合并到南武阳县,后来叫武阳县。隋唐又变颛臾县。左宝贵在甲午战争里死守平壤,老家就是这里。抗战期间还成了临时政务中心。你说最有底蕴的叫法,其实“颛臾”,听起来别扭,但查查,《左传》里提过,是有故事的。
费县这地方,名字就像三叠嶂一般。最早为少昊京畿,鲁国时候叫鄪邑。战国阶段,干脆单挑出来成了鄪国,独立百年,最后楚国给灭了。两汉改为费县,唐朝费县属沂州。你要改个称号,“鄪国”或“费城”,都能拿出来当做名片,古韵有点清冷,像老洛阳那味儿。
沂南,这地方文物多得能砸破脚。诸葛亮、颜真卿的出生地,不沾点文风都对不起老祖宗。汉代遗迹、齐鲁敦煌,名字其实也挺有学问。古时候这儿属于阳国。西汉交给城阳国管,东汉又托给琅琊国,后面又被莒县、沂水纳了去。战乱里变成南沂蒙县,1944年叫沂南县。其实“阳都”这俩字,像有点暖意,好名字,不虚。
临沭,濒临沭河,本来就和水脱不开关系。早年属于鄟、祝之地,东汉时利城郡,南北朝归琅琊郡,唐朝时叫临沭县,但很快又并入临沂。后来明清时期,有时分给郯城、有时给兰山,还跑到淮安府赣榆县串门。现代折腾几回又变回临沭县。这个名字水气十足,但翻翻老名,似乎没有哪一个能把文化底蕴压到底,沭河边的烟火气倒是一直在。
乱七八糟说了半天,其实地名像家里的老八仙桌,越敲越有味儿。有的名字上嘴拗口,有的喊出来就一股威风。可到底谁最有文化底蕴?你说琅琊,诸葛亮留下的,有点文气。有的觉得郯国,鲜明得像一阵风。有的偏爱穆陵关的硬气。名字不过是看似静止的标志,但时间里那种人的往来、命运的折腾,是凝在名字里的余温。谁最有底蕴?说不清,可能还得让你走过那片土地,脚下有泥,才好定夺。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