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出发,向西北行驶51公里,翻越连绵起伏的沙山,深入沙漠深处,便来到了巴丹吉林嘎查。在这片3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核心区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自然画卷,沙漠与湖泊相依,鸣沙与神泉共生,牧民与沙海
转自:内蒙古日报
□刘宏章 王晓春 础鲁
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出发,向西北行驶51公里,翻越连绵起伏的沙山,深入沙漠深处,便来到了巴丹吉林嘎查。在这片3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核心区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自然画卷,沙漠与湖泊相依,鸣沙与神泉共生,牧民与沙海相守。这座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首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古老嘎查,正用世界自然遗产的璀璨光芒,讲述着“保护与发展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故事。
风雕沙绘 五绝奇景壮美如画
“巴丹吉林”是蒙古语,“巴丹”一词由人名“巴岱”演变而来,“吉林”意为“湖泊”。踏入巴丹吉林嘎查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核心区,便能深刻体会到这名字的内涵。这里从不是单调的荒芜,而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五绝奇景,让全球游客心驰神往。
风是巴丹吉林最灵巧的画师,日复一日勾勒出万千气象。必鲁图峰以海拔1611米的高度被誉为“沙漠珠峰”,从沙谷仰望,宛如一座金字塔屹立于茫茫沙海之中;登高远眺,连绵起伏的沙山如巨浪奔涌,在阳光下折射出层次分明的光影。“爬了三个小时,腿都软了,但站在沙峰上一看,值了!”来自福建厦门的游客刘剑聪不禁感叹。
除了“珠峰”,新月状的沙丘弯如银钩,线状的沙丘如利剑出鞘,连缀成链便成了波澜壮阔的沙海,每一道起伏都藏着风的力道与轨迹。夕阳西下,沙漠被镀上一层金红,光与影在沙丘上追逐嬉戏,将沙漠的曲线勾勒得愈发柔和又充满力量。若遇一场难得的大雨,沙丘吸饱水分,通体多了份深沉的颜色,带着水墨丹青的写意之美,浓淡相宜,让见惯江南烟雨的游客也忍不住惊叹:“原来沙漠也能有这般雅致的意境。”
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中心区域均为相对高度在200米—500米的鸣沙山。响沙如同雷鸣,沉闷而深远,被誉为“世界鸣沙王国”。恰逢一队游客从沙脊上滑下,那声音瞬间在空旷的沙漠中回荡,气势深远。当地牧民说,这是沙粒在“唱歌”。
沙山之间,星罗棋布的“海子”是沙漠的眼眸。位于巴丹吉林嘎查的诺尔图海子,水域面积达2205亩,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沙山与白云,湖边芦苇丛生,水鸟嬉戏,蓝绿交织的色调让人仿佛置身江南。“都说大漠孤烟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水,简直是‘漠北江南’啊!”一位摄影爱好者对着湖面的倒影喃喃自语。
巴丹吉林沙漠里的泉眼是沙漠中唯一咸水湖中有淡水的奇观。位于必鲁图峰西侧的咸水湖“音德日图湖”中心一处不足3平方米的礁石上,108个泉眼日夜不停地涌出泉水,被当地人称为“神泉”。远道而来的游客总会掬一捧清泉,品尝沙漠深处的甘甜。
苏敏吉林海子旁的巴丹吉林庙是“五绝”里的人文瑰宝。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藏传佛教寺庙,白墙金顶的藏式建筑在沙山与湖泊间格外醒目。一砖一瓦皆由人工搬运至此,它面对沙山却不曾被风沙淹没。庙内彩绘的佛经故事、古老的经卷,见证了牧民们世代的守望。这里每年举办一次庙会,周边牧民聚集于此,诵经声与驼铃声交织,成为沙漠中最动人的人文风景。巴丹吉林庙历经数百年时光仍基本保存完好,是当地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沙漠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历程,成为巴丹吉林沙漠中极具人文价值的地标。
和谐共生 牧民与沙漠湖泊的约定
巴丹吉林嘎查是一个半禁牧半留牧嘎查,现有53户人家。长期以来,他们始终秉承“沙漠是家,保护沙漠就是保护家乡”的理念,精心守护着这片大自然赋予的瑰宝。特别是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嘎查牧民们更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着每一片植被、每一处水源。
嘎查牧民哈斯巴雅尔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苏敏吉林湖附近。“沙漠里的湖泊常常吸引水鸟停留,平时还有不少野生动物,它们都是这片沙漠的‘居民’,是我们的邻居,牧民们都很爱护它们。我们的骆驼都是在牧场轮牧,让沙漠里的植物有充足的时间恢复生长。”哈斯巴雅尔说。
如今在巴丹吉林嘎查,像这样爱护家园的故事还有很多。牧民们放牧时会自带垃圾袋,随手捡起游客遗落的杂物;遇到需要帮助的游客,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们。“巴丹吉林沙漠给了我们骆驼、海子、草场,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要懂得爱护它。”这是牧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牧民们代代相传的自发保护,到今年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的正式成立,《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的出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的启动、《世界自然遗产总体规划》的编制推进,让巴丹吉林沙漠保护有了新蓝图。
为了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旅游部门,依据沙漠生态脆弱程度和景观价值精心规划旅游线路,让游客来巴丹吉林沙漠领略壮美风光。同时,将沙漠年接待量控制在生态承载力内,引导游客文明出行,为旅游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接下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和牧民群众继续携手前行,用智慧和汗水守护这片沙海明珠,让巴丹吉林沙漠这颗璀璨的世界自然遗产明珠,永远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梁宝荣说。
文旅融合 古村焕发旅游新活力
塔娜一家祖祖辈辈在巴丹吉林嘎查的沙漠里以放牧为生。随着巴丹吉林沙漠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她开办了一家牧家游,不仅为游客提供食宿,讲述沙漠故事,还宣传沙漠保护知识,告知游客哪些行为会破坏沙漠。她的客栈也成了一个小小的沙漠保护宣传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这片土地。“这片沙漠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保护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塔娜说。
巴丹吉林嘎查的牧民们以主人翁姿态承担起生态保护责任,将保护融入旅游服务各环节。大家明白,这片沙漠是家园,更是需世代守护的珍贵遗产。守护好这片金色家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巴丹吉林沙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以前觉得住在沙漠里比较偏远,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业,沙海湖泊成了游客青睐的打卡地。”嘎查牧民高飞笑着说。他家的“沙海人家”民宿,是游客们最爱的落脚点之一。传统的蒙古包内安装着现代卫浴,墙上挂着驼毛画,清晨推开房门,就能看到沙山日出;傍晚围坐在篝火旁,聆听来自五湖四海的故事。如今,高飞通过从事旅游服务业,年收入已达30万元,收入比过去放牧时翻了几倍。
同样靠发展旅游业致富的还有嘎查牧民李敬元。他的“老李家”民宿以沙漠美食闻名,沙葱包子、炖驼肉、海子鱼炖豆腐,都是用当地食材制作的。“以前这些东西自己吃,现在成了游客必点的菜。”李敬元说,每到旅游旺季,他的牧家乐每天能接待十几桌客人。对于未来,牧民们有自己的憧憬。“我计划采购一些沙画等文创产品,让游客的体验更丰富一些,也能让游客回去以后将巴丹吉林沙漠的美宣传到五湖四海。”李敬元说。
现在的巴丹吉林嘎查,像“沙海人家”“老李家”这样的民宿、牧家乐已有14家,能同时接待几百名游客。看沙海湖泊、骑骆驼穿越沙山、品尝特色美食、夜宿沙漠看星空……巴丹吉林嘎查正敞开怀抱,喜迎八方游客,不断拓宽嘎查居民的增收致富路。
“巴丹吉林嘎查的风景太美了,住在这里晚上躺在蒙古包里,抬头就是银河,比城市里的夜空美多了;早上跟着牧民去放骆驼,听着驼铃声欣赏沙漠的独特风景。当地人热情好客,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美好。”广东游客刘慧姣说。
如今的巴丹吉林嘎查,逐步打造出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旅游产业,建立了沙漠探险、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漠人家”旅游品牌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夕阳西下,巴丹吉林嘎查的巴丹吉林庙金顶在余晖中闪耀,诺尔图海子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沙海连绵起伏,沙山壮丽高耸。这座沙漠中的传统村落,凭借世界自然遗产的底蕴、文旅融合的活力、世代相传的守护、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持续焕发出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