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千里后,我终于听懂了父母的唠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0:49 4

摘要:国庆假期结束,我拖着行李箱在高铁站和爸妈告别时,妈妈还在反复叮嘱:“到学校记得先把厚被子拿出来晒,最近降温快”“食堂饭不好就自己煮点面条,别总吃外卖”,爸爸则在一旁补充:“钱不够就说,别省着,注意安全”。放在以前,我大概率会皱着眉说“知道了,你们别啰嗦了”,但

国庆假期结束,我拖着行李箱在高铁站和爸妈告别时,妈妈还在反复叮嘱:“到学校记得先把厚被子拿出来晒,最近降温快”“食堂饭不好就自己煮点面条,别总吃外卖”,爸爸则在一旁补充:“钱不够就说,别省着,注意安全”。放在以前,我大概率会皱着眉说“知道了,你们别啰嗦了”,但那天我却笑着抱了抱妈妈:“放心吧,我每天都给你们发消息”。看着他们站在原地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我突然意识到,曾经让我不耐烦的唠叨,如今竟成了离家后最想念的声音。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已经有两年多的集体生活经历。从最初刚入学时的“逃离式兴奋”,到现在每次放假都盼着回家,心态的转变,其实都藏在和父母的每一次通话、每一句唠叨里。大一刚开学那阵,我像挣脱了束缚的小鸟,觉得终于不用被爸妈管着了——不用听妈妈催我早睡,不用被爸爸念叨少玩手机,甚至连他们每天发来的“吃饭了吗”“今天课多吗”,我都觉得是“多余的打扰”,常常隔很久才敷衍回复一句“嗯,挺好的”。直到那次生病,我才第一次读懂了唠叨里的牵挂。

去年冬天,我因为贪凉穿得太少,得了重感冒,发烧到39度,在宿舍躺了两天。室友帮我带饭、陪我去校医院,可当妈妈打电话来问“冷不冷”时,我还是没忍住哭了。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带着焦急:“让你多带件羽绒服你不听,现在知道冷了吧?校医院开的药管用吗?不行就去大医院看看,我让你爸给你打钱”,爸爸则在旁边抢过电话:“下次再不听话,我就过去盯着你穿衣服!”那天,他们絮絮叨叨说了半个多小时,从吃药的剂量说到饮食的注意事项,甚至还让我拍宿舍的温度计给他们看。挂了电话后,我看着手机里他们发来的“注意保暖”的消息,突然发现,那些我以前觉得烦的唠叨,其实都是“怕我受委屈”的真心。

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改变对父母唠叨的态度。以前接电话时,我总想着快点结束,现在会主动跟他们分享学校的事——“今天食堂的红烧肉特别好吃”“我们专业课老师讲得特别有意思”,也会耐心听他们说家里的琐事:“你爸今天买了条鱼,做的还是你喜欢的红烧味”“楼下张阿姨家的孙子会走路了”。我发现,当我愿意倾听时,他们的声音里会带着藏不住的开心,而我也在这些唠叨里,感受到了“被在乎”的温暖。

其实,父母的唠叨里,藏着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生经验”,也藏着他们对我们“少走弯路”的期待。妈妈是一名中学老师,她总跟我唠叨“在学校要跟同学好好相处,别太计较”,因为她见过太多因为小事闹矛盾的学生,希望我能学会包容;爸爸是做工程的,他总提醒我“做事情要踏实,别投机取巧”,因为他年轻时因为急于求成吃过亏,不想我重蹈覆辙。以前我觉得这些话“老掉牙”,可上了大学后,在和同学合作项目、处理社团事务时,才发现妈妈说的“包容”、爸爸说的“踏实”,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就像上次,我和室友一起组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因为分工问题产生了矛盾。我当时特别生气,觉得室友不配合,甚至想退出比赛。晚上给妈妈打电话时,我跟她吐槽了这件事,她没有顺着我的话说室友的不好,而是唠叨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要学会听别人的意见,别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当初我带学生搞活动,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多沟通就好了”。听着妈妈的话,我冷静了下来,第二天主动找室友聊了聊,发现其实只是我们对项目的理解不同,沟通后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最后,我们的项目还拿了校级二等奖。那一刻,我特别感谢妈妈的唠叨,是她的话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收获了成长。

现在的我,不仅能接受父母的唠叨,还会主动“找”他们唠叨。比如,遇到选课纠结时,我会打电话问妈妈的意见;实习找工作时,我会跟爸爸聊自己的困惑。他们或许不懂大学里的专业术语,也不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但他们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我最真诚的建议。就像爸爸总说:“找工作别只看工资,要看能不能学到东西,稳定也很重要”,虽然听起来很“传统”,但却让我在找实习时少了很多浮躁,更注重岗位的发展前景。

有时候我会想,父母的唠叨,其实是“爱的倒计时”。我们长大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能听他们唠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大一的时候,我还觉得寒暑假很长,总想着和朋友出去玩;可现在,我更愿意在家陪爸妈做饭、聊天,听妈妈说邻居家的趣事,听爸爸讲他年轻时的经历。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而能像现在这样,坐在家里听他们唠叨的时光,会变得越来越珍贵。

上周,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高中时的日记本,里面有一篇写着:“今天妈妈又唠叨我学习,烦死人了,真想快点考上大学,离她远点”。看着这句话,我忍不住笑了,也有点愧疚。那时候的我,不懂妈妈的唠叨是“怕我考不上好大学”的焦虑,不懂爸爸的叮嘱是“怕我照顾不好自己”的牵挂。现在长大了,离家远了,才明白那些曾经让我不耐烦的话,都是父母最纯粹的爱。

其实,人生最大的教养,从来不是对陌生人有多礼貌,不是在社交场合有多得体,而是能静下心来,接受父母的唠叨,能读懂那些唠叨背后的真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会不计回报地为我们操心,会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唠叨,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好好吃饭”“别太累了”。

以后的日子里,我想继续认真听父母的唠叨,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天凉了添衣服”,也会笑着回应“知道了,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些唠叨,是父母能给我的最温暖的礼物,也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