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盖我别氏自东海徙居以来,原非一支,一支迁居于安丘,一支迁居于高密。吾族之居别家村者,至今五百余载矣。厥后子孙繁衍,瓜瓞又不至一区耳。一则居于郭家湖子,一则居于刘家寨,一则居于大岭南头,一则居于平家村,一则居于涛洛镇,一则居于小代疃,一则居于白苓山西头,此系长支
一、原文暨标点
日照别家村五修族譜序
盖我别氏自东海徙居以来,原非一支,一支迁居于安丘,一支迁居于高密。吾族之居别家村者,至今五百余载矣。厥后子孙繁衍,瓜瓞又不至一区耳。一则居于郭家湖子,一则居于刘家寨,一则居于大岭南头,一则居于平家村,一则居于涛洛镇,一则居于小代疃,一则居于白苓山西头,此系长支之后;居于赣榆县大庄子,居于石臼所,居于照邑城北郭家村,此系二支之后;居于张固庄东南沟,居于车汪,居于霸山,居于丰台子,此系三支之后。
即如三大支之后,纷纷散处四方,播迁异地者,童冠不相识,老幼不相问。至于奔走仓惶之际,视族若路人者有之矣。即如今日,吾族之在家者,尝与父老兄弟聚首为欢之余,询诸高曾祖之名字,皆曰不知也。数传而后,将不知身系何支,名列何代,则九族之亲何湮没至此耶?倘后之人有慨然而兴敦宗睦族之心者,不几抱世代湮没之叹乎?
故吾自昔年有与重修之志,徒抚编太息,常咨嗟于独力难成耳。然亦不敢辞其责也。幸托先人之灵,屡经详考宗支,庶几无措失焉。又有族众之力,慎为辅助,后嗣庶几无散乱焉。
于是奔走查访,不辞其劳;校对排纂,独任其责。按支采访,详记名字及生辰、卒之年月,塋兆知者录之,不知者阙之。退而随次编修,数月而后成。惟此一修,稍慰祖宗于九泉,实启子孙于后世。
余以才菲学浅,当此任重,更窘家谱修无资。幸吾族叔祖文忠、堂叔祖文煊、族兄奉芹倡为捐资,按二支人丁、地亩捐资陆拾千文以助予成功。又有族弟奉蓉辅之,分为采访;余任纂修,伯兄奉萱任抄写而校。
至于此哉!遇此以往,或有阙而不书,或有迷而不载,俟后之知者,非奉苞妄为删削也。今而后,庶几一展卷而我宗祖在目前,可致其恪谨、敦睦之意,更可兴其孝敬之心,俾骨肉情谊不至与行路等,则无愧于本祖之义,即无忝于本天之仁也夫。
十四世孙奉苞谨识
光绪三十四年
二、译为白话文
日照别家村五修族谱序
我别氏家族自从从东海迁徙而来,原本就不止一支。一支迁居到了安丘,一支迁居到了高密。我们居住在别家村的这一支,至今已经五百多年了。此后子孙繁衍众多,分布的范围也不止一处。有的居住在郭家湖子,有的居住在刘家寨,有的居住在大岭南头,有的居住在平家村,有的居住在涛洛镇,有的居住在小代疃,有的居住在白苓山西头,这些是长支的后人;居住在赣榆县大庄子、石臼所、照邑城北郭家村的,这些是二支的后人;居住在张固庄东南沟、车汪、霸山、丰台子的,这些是三支的后人。
就像这三大支的后人,纷纷分散居住在四方,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年轻人和成年人互不认识,老人和小孩也互不往来。到了匆忙奔走的时候,把彼此当作路人的情况也有。就像现在,我们家族中在家的人,在和父老兄弟欢聚之后,询问曾祖、高祖的名字,都说不知道。几代之后,将会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支,名字列在哪一代,那么九族之间的亲情怎么会沦落到如此被埋没的地步呢?倘若后世有人能感慨地产生敦睦宗族的想法,能不为此抱憾世代亲情被埋没吗?
所以我从早年就有重修族谱的想法,只是抚摸着旧谱叹息,常常感慨自己力量单薄难以完成。然而我也不敢懈怠自己的责任。幸亏托了先人的庇佑,多次详细考证宗族分支,大概没有什么差错。又有族中众人的帮助,谨慎地辅助我,后世子孙大概不会散乱了。
于是我四处奔走查访,不辞辛劳;校对编排,独自承担责任。按照分支去采访,详细记录族人的名字以及出生、去世的年月,知道墓地位置的就记录下来,不知道的就空缺着。回来后依次进行编修,几个月后才完成。这次族谱的编修,多少能让祖宗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也能启发后世子孙。
我才疏学浅,却承担如此重任,而且修谱资金匮乏。幸亏族中叔祖文忠、堂叔祖文煊、族兄奉芹倡导捐资,按照二支的人口、土地数量捐了六千文钱来帮助我完成此事。又有族弟奉蓉辅助我,分担采访的工作;我负责编纂,兄长奉萱负责抄写和校对。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在这之后,如果有遗漏没有记载的,或者有不清楚没有记录的,等后世知道的人来补充,不是我奉苞随意删改的。从今以后,大概翻开族谱就能看到祖宗仿佛就在眼前,可以表达我们的恭敬、和睦之意,更能激发我们的孝敬之心,使骨肉之间的情谊不至于像陌生人一样,这样就无愧于尊崇祖先的道义,也不辜负上天赋予的亲情仁德了。
十四世孙 别奉苞 恭敬地记录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来源:别姓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