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8岁准大学生李馨睿在暑期选择送外卖,每天工作10小时,日收入200元,这段“成人礼”让她深刻体验了赚钱不易。这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励志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中国青年社会体验的单一化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层断裂。当“体验生活”被简化为体力劳动,我们必须追问:除了送外卖,社会还能为准大学生的“成人礼”提供哪些更有价值、更具成长性的选项?这并非对体力劳动的贬低,而是对青年潜能释放的更高期许。摘要:重庆18岁准大学生李馨睿在暑期选择送外卖,每天工作10小时,日收入200元,这段“成人礼”让她深刻体验了赚钱不易。这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励志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中国青年社会体验的单一化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层断裂。当“体验生活”被简化为体力劳动,我们必须追问
李馨睿的个案虽积极,却也凸显了普遍问题。当下,许多准大学生在步入高校前,社会实践选择有限,往往只能投身重复性高、技能提升空间小的兼职工作。这并非青年不愿实践,而是缺乏系统性、多样化的有效平台。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87.8%的受访大学生认同“更大的课堂在祖国大地上”,这表明青年对高质量社会实践的需求强烈,但现实中“重形式轻实效”的实践模式(如部分“三下乡”项目)却难以满足。这种供需错位,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错位的早期表征,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结构性问题之一。这种脱节不仅浪费了青年宝贵的暑期时间,更可能让他们在步入职场时,因缺乏实际经验而手足无措。
要弥合这一断裂,我们必须构建多元化、有保障的社会实践平台,并深化教育与劳动的融合。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精髓,将理论学习与企业真实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德国,学生每周3-4天在企业参与真实岗位培训,1-2天在职业院校学习专业理论,毕业可获得全球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这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要在中国语境下,鼓励高校与高新企业、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等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提供科研助理、项目实习、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电商结合等多元化、创新性的实践岗位,让青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习得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通过“直播+果酒加工”模式助力顺平乡村振兴,这正是将青年智慧引入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价值创造与个人成长双赢的典范。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区治理等项目中,让他们在真实社会场景中贡献力量,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关键。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投入,设立社会实践专项基金,提供交通食宿补贴,并强制购买意外保险,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效果评估机制,将实践成果、能力提升、社会贡献等纳入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乃至升学就业考量,杜绝“形式主义”实践。这不仅是对青年付出的肯定,更是引导高校将社会实践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指挥棒。例如,教育部在2025年1月印发的《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中,就明确提出了对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评价标准,这为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正如重庆市教科院原副院长王纬虹所言,真正的社会实践应让青年“沉下去”体验生活不易,更要“跳出来”拓宽眼界,通过知识学习提升自我,将个人发展与时代、国家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做好规划。
“成人礼”不应止于体验生存艰辛,更应是赋能青年全面成长的里程碑。社会应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青年在多元实践中发现自我、贡献社会,以实践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征程。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外卖骑手”式的成人礼,而是能够真正激发青年创新力、领导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成人礼”。这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关乎国家未来。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其青年一代的视野与担当,而非他们送外卖的速度。
来源:汤姆猫不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