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末秋初,午后阳光没了盛夏的灼痛感,风里也带了凉意,不少人悄悄收起了防晒装备 —— 长袖换短袖、帽子塞进抽屉、防晒霜抛在脑后。但对白癜风患者来说,这种 “放松” 藏着隐患:此时的紫外线虽不 “晒人”,但穿透力强的 UVA(长波紫外线)仍在 “悄悄发力”,一旦踩
夏末秋初,午后阳光没了盛夏的灼痛感,风里也带了凉意,不少人悄悄收起了防晒装备 —— 长袖换短袖、帽子塞进抽屉、防晒霜抛在脑后。但对白癜风患者来说,这种 “放松” 藏着隐患:此时的紫外线虽不 “晒人”,但穿透力强的 UVA(长波紫外线)仍在 “悄悄发力”,一旦踩中防晒误区,可能损伤受损的黑素细胞,影响复色进度,甚至诱发白斑扩散。这 3 个高频误区,尤其需要警惕。
误区 1:“天不热就不用防晒”,凭 “体感” 判断最易出错
很多人把 “热不热” 当成防晒的唯一标准,觉得秋凉了就不用防护。但夏末秋初的紫外线 “藏得深”:白天 10 点到 16 点,紫外线强度仍达中等以上,尤其是 “秋虎” 返场时,UVA 能轻松穿透薄衣物,直达皮肤深层。
白癜风患者的黑素细胞本就处于受损或休眠状态,这种 “温和却有杀伤力” 的紫外线,会让未修复的黑素细胞再次受损,导致白斑边缘模糊、面积扩大;若正处于复色期,刚长出的色素点也可能因暴晒脱落。曾有患者因 “早晚凉,中午穿短袖出门没防晒”,一周后发现手背白斑发红,后续还出现了轻微扩散。
正确做法:不管天热与否,白天出门必做基础物理防晒 —— 穿透气的长袖棉麻衣(浅色系更吸热少)、戴宽檐帽,遮挡住手部、颈部等易暴露的白斑部位;若要长时间户外活动(如买菜、散步),再搭配轻便遮阳伞,从源头挡住紫外线。
误区 2:“阴天 / 室内安全”,忽视 UVA 的 “穿透能力”
“阴天灰蒙蒙的,紫外线肯定弱”“在办公室有玻璃挡着,不用涂防晒”—— 这是最易被忽视的误区。实际上,阴天云层只能挡住部分 UVB(中波紫外线),但 UVA 穿透力极强,能轻松穿透云层;普通玻璃虽能隔绝 UVB,却挡不住 UVA,长时间坐在窗边(距离窗户 1 米内),UVA 仍会照射到皮肤上。
有位患者就因 “阴天在阳台晾衣服,没做防护”,3 天后发现手臂白斑边缘发红,后续还出现了新的小白点。对白癜风患者而言,“无死角防晒” 才是关键,哪怕在室内或阴天,也不能掉以轻心。
正确做法:阴天出门仍需戴帽子或穿薄外套;室内若长时间靠窗工作、学习,可涂 SPF15+、PA++ 的温和防晒霜(避免刺激皮肤),或拉上薄窗帘减少紫外线直射,尤其要注意手部、面部等靠近窗户的部位。
误区 3:“只涂防晒霜就行”,依赖化学防晒易 “失效”
有些患者觉得 “涂了防晒霜就万事大吉”,出门时短袖短裤上阵,全靠一层防晒霜 “防护”。但夏末秋初仍容易出汗,汗水会稀释防晒霜,加上日常擦汗、摸东西,防晒霜的防护效果不到 2 小时就可能失效;而且部分化学防晒霜含酒精、香精,可能刺激白斑周围的敏感皮肤,引发发红、瘙痒。
对白癜风患者来说,物理防晒(衣物、帽子、遮阳伞)能直接 “挡住” 紫外线,避免其接触皮肤,比防晒霜更直接、更安全;防晒霜更适合作为 “补充防护”,而非唯一手段。
正确做法:遵循 “物理防晒为主,防晒霜为辅” 的原则:出门先穿长袖、戴帽子,若手背、颈部等暴露部位有白斑,再补涂温和的物理防晒霜(含氧化锌、二氧化钛,成分简单不易过敏);户外每 2-3 小时补涂一次,出汗多或接触水后及时补涂,减少皮肤刺激和防晒 “空窗期”。
夏末秋初的防晒,对白癜风患者而言不是 “可选项”,而是 “必选项”。避开这 3 个误区,根据自身情况做好 “物理 + 化学” 双重防护,才能保护受损的黑素细胞,为复色创造安稳环境,让皮肤平稳度过季节转换期。
来源:小艾健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