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盲”到“法通”:一场法治报告的思维升级之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0 09:50 2

摘要:3月17日,我校有幸邀请到盱眙县人民法院马玥法官,为全体师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与互动教育”的讲座,通过法律知识普及、真实案例剖析与趣味互动环节,将法治教育融入生动实践,为全体参与者带来深刻启发。

3月17日,我校有幸邀请到盱眙县人民法院马玥法官,为全体师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与互动教育”的讲座,通过法律知识普及、真实案例剖析与趣味互动环节,将法治教育融入生动实践,为全体参与者带来深刻启发。

一、法律解读:用“红绿灯”规范行为

马法官以“行为红绿灯”为比喻,生动形象地将法律比作规范行为的红绿灯,激发了大家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红灯行为:如打架、欺凌等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触碰即需承担法律后果;黄灯行为:如网络交友需警惕风险,避免因轻信他人陷入诈骗或不良社交;绿灯行为:如参与志愿活动、互帮互助等正向行动,彰显法治社会的文明底色。

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立法背景,马法官重点解析了“责任年龄界定”等核心条款,帮助师生厘清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强化“知法于心”的认知基础。

二、现状反思:低龄化犯罪敲响警钟

通过近年数据统计,马法官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网络化”的严峻趋势。主要是三种犯罪类型:暴力犯罪——校园欺凌、持械斗殴多发,主因家庭失教、不良文化诱导;财产犯罪——盗窃、抢劫,多因物质诱惑或沉迷网络;网络犯罪——诈骗、传播不良信息,源于法律意识淡薄与监管漏洞。

以2024年河南商丘未成年人团伙盗窃案为例,马法官从犯罪动机(家庭失管、攀比心理)、作案手法(手法娴熟、团伙作案)到社会影响(挑衅商家)层层剖析,结合司法流程演示,警示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引发师生对预防工作的深刻反思。

三、多方协同:构建“家校社”防护网

马法官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凝聚多方力量:

家庭层面:家长需履行监护职责,优化家庭氛围,如通过定期亲子沟通、限制不良网络接触等落实教育责任;

学校层面:强化法治与品德教育,例如开设“模拟法庭”课程、建立校园安全预警机制;

社会层面: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如整治黑网吧),社会组织可提供心理辅导,司法机关则需完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干预机制。

三方协同形成闭环,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成长的法治屏障。

四、互动实践:从“知法”到“守法”

讲座创新设计互动环节,推动法律知识内化。

知识竞答:围绕“常见罪名与刑事责任年龄”设置问题(如“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列举三种未成年人常见的犯罪罪名”等),学生踊跃抢答,现场气氛热烈;

集体宣誓:全体学生高举右拳,郑重承诺“争做守法少年”,将守法意识转化为行动准则。

五、总结与展望:法治教育润心,护航青春成长

法治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通过体验式学习,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践行,唤醒了青少年对规则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法治的信仰。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也为我校法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体师生敲响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警钟。我校将继续深化法治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普法实践等,助力学生成长为知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

青春之路,法治同行。愿每一位少年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在规则中勇敢追梦!(图/龚显爱 文 /罗登义)

来源:长三角微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