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角色,是推动乡村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内生动力。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固阳县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全县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建强教师队伍的多项举措中,积极争取“三区人才”“组团式帮扶
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角色,是推动乡村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内生动力。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固阳县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全县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建强教师队伍的多项举措中,积极争取“三区人才”“组团式帮扶”就是其中的有力举措。2025年,由包头市教育局统筹,选派到固阳县支教的名优教师就有18名。青山区关工委屈美香就是其中一名。一晃就要满两年,屈美香的固阳支教既是乡思,更是对教育的眷恋——
“那远山呼唤我,曾千百次路过,半山腰摘几朵,便飘向歌颂者……”汽车在固阳大道上疾驰,车中播放的熟悉旋律,陪伴我日复一日从家出发,奔赴支教学校——固阳县新城小学。一路上,耳边既有亲友关切的问候,也不乏不解的困惑:“屈校,这么远,图啥呢?”“屈校,怎么要去支教呢?”如今,又一年支教工作临近尾声,是时候静下心来,回顾这段难忘的历程。
缘起
2023年2月17日,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校长岗位转岗了。回想在学校奋斗的37年历程,校园里的欢声笑语总让我放不下和难以割舍。
总还是要回到孩子们、老师们中间去,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这个问题当时困扰了我很久的心结。正好,全市开展“组团式”帮扶支教,号召有余力的老教师们到薄弱地区支教,贡献余热,这正中了我的下怀。最终经组织同意,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固阳支教,重返那片我热爱的教育热土。
踏上回山北固阳的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中,“那远山呼唤我”的旋律在车内响起。随着故乡越来越近,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故乡的召唤,仿佛它在轻声诉说:“回来吧,这里需要你。”
放不下的思念
1966年10月20日,我出生在固阳县下湿壕镇十五号村的小山沟里。父母勤劳且开明,在兄弟姐妹6人中,除二姐因种种原因没读过书外,其余都接受了教育,我和大哥更是坚持读书多年。
我的小学五年是在村里和大队所在地度过的。那时,村里1 - 2年级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总共八名学生,分两排而坐。第一排是一年级,第二排是二年级,这便是所谓的复式班。教室条件简陋,墙上用水泥抹出一块约一米长、八十公分宽的区域,刷上墨汁当作黑板;一根竹子教鞭、一张讲桌,桌上摆着一个小闹钟和一盒粉笔,就是全部的教学设备。
到了三年级,我前往大队所在地的村子上学,终于进入单班学习,学生人数也增加到十几个,一位来自固阳县城的女老师教我们。如今回想起来,刘老师十分美丽,教学认真。她影响了我,让我萌生了最早的教师梦。
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故乡始终是我心中最深的牵挂。我对家乡的教育事业饱含深情,因此,当有机会回到固阳支教时,我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开启了每天早6:30从包头出发、晚8点后才能回家的支教生活。
割舍不了的热爱
2023年9月,我回到固阳,安排在固阳新城小学支教。如今的固阳,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流,学校办学条件堪比市区。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在县教育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力创建全国优质教育均衡先进县。我回到熟悉的教育场景,仿佛重获新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初到学校,我便积极行动起来。先是与校级班子成员深入谈心交流,了解到学校创办于1925年,是固阳的第一所小学,承载着固阳的文脉,今年恰逢建校100周年。接着我开启了实地考察,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班、每一间宿舍,去认识每一个孩子、每一名老师。
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我指导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求实。那便是做真实的教育,引领孩子切实地进步。同时,尽我所能给予学校发展细节上的支持——撰写了学校发展三年规划、办学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库室建设,完成了大门文化建设和百年大树景观建设……以上种种举措都力求于将“求实”文化系统化、日常化,使其逐渐升华为学校的精神内核。
我深知,学校的发展动力在于教师队伍。在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之后,我便投入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来。
队伍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改革就要先找到问题。我广泛听课,深入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工作找到了方向和突破口,初步行成了优化教师队伍的设想。具体而言,我指导学校通过“五步骤”来落实教师梯队建设之树的培育——重备课,这是养根;抓课堂,这是培枝;立评价,这是育肥;树典型,这是修叶;结帮对,这是繁育。
就这样,常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我支教的第二年,眼看着常规工作日渐稳中有进,我便升起外引资源的念头。说干就干,我便牵头组织了“‘三区’服务支教教师课堂教学示范展示活动”,邀请教研室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当天,百人会场座无虚席,我深感老师们学习的热情,这对于新城小学的孩子们是莫大的幸事!
无法释怀的牵挂
初回到固阳新城小学,眼前的孩子们与我记忆中在包头市区的孩子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有的孩子穿着迷彩服,脸上洋溢着紫棠色的笑容,一时之间,我竟难以分辨他们的性别,那是在村里时候被太阳晒得,而且孩子的身体整体看起来比同龄人要矮小、瘦弱一些。课堂上,他们回答问题缺乏自信,声音微弱,不敢大胆表达……看着这些孩子,我的内心满是心酸。是啊,环境和条件改变了,但是孩子们自信发展不能仅仅靠外部条件来支撑。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孩子,我展开了调研。全校468名学生中,292人选择住宿,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较少;129人的父母离异;18名是特殊儿童;还有八十多名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由祖辈照顾。是啊,这些孩子大多是家庭条件不好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尽管固阳县政府和教育局对这些孩子关怀备至,“两免一补”政策及时落实,住宿楼有专人管理,食堂伙食营养均衡,每日提供鸡蛋、牛奶、水果、蔬菜和肉类,但孩子们依然缺失父母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我,能做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挥散不去。
两年了,除了对老师们提出要求,我做的就是通过班队会引导孩子,通过举办各类活动鼓励孩子,通过结对关心比较“特殊”的孩子……我的结对伙伴是小吕(化名)同学,初相见,她一头卷发,皮肤黝黑,行为有些怪异,着实让我有些惊讶。我尽量不表露出惊异的神情,牵起了她脏脏的小手。小吕(化名)的生理年龄比同龄人大得多,因为特别学习能力受限,被父母寄宿在了新城小学。我几乎忍不住不去爱这个孩子,每次都会带孩子喜欢的零食、水果给她,倾听她的心事,关心她的生活。我的真心也换来了小吕(化名)的转变,她从一开始不愿和我说话,到后来被动回答问题,再到主动和我交流,甚至天天来我办公室找我……我知道,孩子的心被我捂热了,她变得快乐了。她也懂得感恩,送给我亲手折的纸鹤,还为我画像,我将永远珍藏。
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更是引领。小吕(化名)在我的关爱中得到了引导、表扬和鼓励。“亲其师,信其教”,这句三十多年前我初登讲台时的信仰,如今依然闪光。
既然要“求实”,除了精神关怀,物资支持也必不可少。我牵头协调青山区总工会、青山区迎宾幼儿园以及多名市级劳模,发起了“关爱儿童成长,我们在行动”爱心捐赠活动,为孩子们筹集了共计两万余元的食堂食材和资金资助。看到食堂的菜品增加后孩子们的笑脸,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远山呼唤着我回到了故土,我与学校、老师们、孩子们之间的这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是岁月馈赠于我的珍宝。回想起当初亲友关切的问候,“屈校,这么远,图啥呢?”图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屈校,怎么要去支教呢?”为了无愧于家乡父老乡亲的殷切期待,无愧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这就是我的答案。
每天往返于固阳大道,“那远山呼唤我”的旋律始终陪伴着我。孩子们的爱也激发了我的灵感,如果让我为这首歌填词,我会这样写:
那远山呼唤我,以荒芜与渴望,
崎岖路上脚印,写下诗的篇章,
星光作火把,掌心化微霜,
用一腔滚烫,换你眼里的光,
那远山呼唤我,以孤独与守望,
漫山野花绽放,是无声的答案,
若岁月荒凉,我愿做土壤,
让渺小的梦,长出翅膀……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