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人聊营口丨渤海湾的“软黄金” 产业发展“硬实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9:04 2

摘要:夏末秋初,当海风裹着微凉的湿气掠过辽河入海口,营口人就知道,与“海蜇季”的约定又要赴了。大辽河、大清河在营口海域注入渤海,独特的“两河入海口”地理环境,淡水与海水交汇形成的“半咸水”恰好满足了海蜇对水温、盐度的挑剔需求,孕育出肉质厚实、口感脆嫩的优质海蜇。

讲述人:王庭坚 市政协委员 农工党党员 营口龙昌五金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末秋初,当海风裹着微凉的湿气掠过辽河入海口,营口人就知道,与“海蜇季”的约定又要赴了。大辽河、大清河在营口海域注入渤海,独特的“两河入海口”地理环境,淡水与海水交汇形成的“半咸水”恰好满足了海蜇对水温、盐度的挑剔需求,孕育出肉质厚实、口感脆嫩的优质海蜇。

从“渔家收获”到“产业支柱”

在老营口人的记忆里,海蜇曾是“救荒菜”,更是渔民赖以为生的“出海盼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辽河入海口的滩涂上布满“看蜇人”的身影,渔船破晓而出,渔民们靠特制“海蜇网”捕捞,收获后简单处理便销往周边市集,那时的海蜇产业还停留在“捕捞+初级售卖”的粗放阶段。

当地渔民发现,由于鲜活海蜇不易保存、运输受限,在改革开放后,营口海蜇迎来第一次转型。渔民摸索出盐渍加工技术:将海蜇用海盐分层腌制,去除水分和杂质,既能延长保质期,又能锁住脆嫩口感。再通过冷链运输销往全国各地,“营口盐渍海蜇”成了当时批发市场里的硬通货,这一技术突破让营口海蜇跳出地域限制,“水中鲜”变成了“袋中宝”。

深加工破局,“软黄金”的升级之路

真正让海蜇从“海边特产”变成“软黄金”的,是这些年一步步铺就的产业升级路。

2014年,营口海蜇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入选辽宁省十大渔业品牌。有了“身份认证”,营口海蜇在市场上的收购价都比以前高了一截。加工户们也没闲着,镇上的老厂子请来了科研院所的专家,在车间里支起实验台,整天琢磨怎么把海蜇“变出新花样”。以前卖不上价的海蜇边角料,现在经清洗、切割、杀菌,装进印着“营口海蜇”字样的小包装,就成了开袋即食的零食,年轻人追剧时撕开就能吃。市场上的变化更热闹,以前渔民们蹲在批发市场等客来,现在镇上的年轻人架起手机直播,镜头里泡在清水里的海蜇晶莹剔透,主播举着即食海蜇试吃:“家人们,这是咱渤海湾的海蜇,脆到能听见声儿!”快递车每天在加工厂门口排着队,上万件海蜇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产品装进了集装箱,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

护好“海中鲜”,让产业命脉永续发展

“要让‘软黄金’持续发光,就得守好大海的馈赠。”营口人懂这个理儿。这些年,渔港边立起了“禁渔期公告牌”,每年禁渔期,渔船都安安静静待在港里,等着投放的小海蜇长大。养殖区里搞起了“海蜇和虾蟹做邻居”的混养模式,海蜇吃浮游生物净化水质,虾蟹长得更肥,渔民们笑着说:“这是一水两用,一份水塘两份收成!”

暮色降临时,辽河入海口的渔港亮起灯火,归港的渔船上不仅有鲜活海蜇,还有送往加工厂的原料。营口的故事里,海蜇早已不是简单的食材,而是从捕捞到加工、从生态到市场的全链条产业,是一代代营口人用智慧把“潮汐馈赠”酿成“致富活水”。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