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1日,几艘挂着菲方标识的海警船、公务船,夹杂着所谓渔船,顶风往黄岩岛冲,菲方军机在上空盘旋。中国海警水炮列阵,白水柱拱起三四层楼高,把对方逼停。两天后,一艘挂着美军旗号的导弹驱逐舰闯进黄岩岛领海,船名“希金斯”。来得激烈,走得也匆忙,这到底在试探什么红线
8月11日,几艘挂着菲方标识的海警船、公务船,夹杂着所谓渔船,顶风往黄岩岛冲,菲方军机在上空盘旋。中国海警水炮列阵,白水柱拱起三四层楼高,把对方逼停。两天后,一艘挂着美军旗号的导弹驱逐舰闯进黄岩岛领海,船名“希金斯”。来得激烈,走得也匆忙,这到底在试探什么红线?
2025年8月19日至22日,菲方那艘“坐滩”多年的破旧军舰上,小艇晃晃悠悠往我海警艇贴近。广播一遍遍喊停,对方偏偏不上心,像是在等一个碰撞的画面。只要蹭上了,哪怕是刮了一点油漆,也能剪一段视频、夹几句煽动的话,转身就塞进国际舆论场。
2012年,菲方在黄岩岛附近再次抓扣中国渔民。中国不再忍着,海面上对峙拉开,网端也打起了攻防。菲方背后扯着美国的袖子,联合军演一波接一波。5月9日,我海军一支编队南下,071、052B、054A在海面列队。第二天,《解放军报》亮出那句很硬的话:休想抢走中国半寸领土。5月15日,我方宣布休渔,清理有害作业船只,还在菲近海组织军演。美国那阵子没吭声。气势下去,菲方口风一软,说要谈共同开发、平分利益。后来,黄岩岛由我方实际控制,菲船再靠近,驱离就是常态。再往后,所谓“南海仲裁”翻开一个新阶段的口水仗。
2024年2月22日,路透社发布Maxar的卫星图,黄岩岛潟湖入口附近出现新设的漂浮屏障,一条线挡在冲突高发的入口。全天候执法、全天候值守。再看仁爱礁。这个环礁不小,南北十五公里,东西将近六公里,礁盘面积五十多平方公里。菲方把一艘破旧的登陆舰搁在那,一边喊“坐滩不可抗”,一边做小船文章。对国内,对外界,都想营造一个“弱者抗争”的舞台。
8月11日黄岩岛擦枪走火,紧接着两天后,美军驱逐舰就跑进来晃一圈。只要海上摩擦不断,就能把外力拉进来,给自己添点“国际化”的包装。这是一场节奏战,用舆论扩大镜头,用小艇贴近制造画面,用军舰远处背书壮胆。
我方执法和支援的重心被稳稳地往南压。南沙是焦点,过去难受在补给点少、靠泊难、轮换慢,现在格局变了。七座人工岛像七根桩子钉在海上,美济岛成了南沙第一大岛,离仁爱礁三四十公里的距离,既是补给半径,也是震慑半径。雷达、码头、跑道连成体系,海警一线有抓手,海军后方有依托。菲方想靠一艘老旧军舰卡住仁爱礁的出入口,越来越难。
对无人岛礁的管控更有抓力。南沙两百三十多个岛礁,四十多个被人侵占,我方驻守八个,还有上百个无人礁。平静得太久,增派力量的名义就不够硬。菲方一挑衅,理由自然就有了。仁爱礁的小艇视频在外网传播,大家看清了什么叫“不专业、危险靠近”。这也给了我们窗口期,机场维护更密、雷达覆盖更全、港口周转更快,填海造陆按计划推进,综合保障节奏更稳。黄岩岛潟湖口的漂浮屏障,就是这种“抓手”的一个缩影。
威慑外溢到整个周边。上世纪七十年代,菲律宾率先伸手,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礼乐滩、司令礁……一串名字被硬贴到自家图册上,还对二十多个点指手画脚。越南看见风向,迅速跟进拿下南威岛等一片。马来西亚随后也动了手。那段历史留下的阴影是清晰的——谁先动,谁占便宜。在南沙对菲船说“别靠近”,对侵权行为说“不可能”,声音越硬,其他觊觎者越清楚:再想复制七八十年代那一套,门已经关上。
海警有明确的执法边界,有视频证据,有现场记录。海军在身后,随时兜底。七座岛礁的补给链条形成闭环,出海不是孤舟远行,而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巡逻。再看菲方的节奏,一艘老船、一条小艇、一段视频,能玩出花样的空间就那么大。只要对方不在仁爱礁上动真格建造,我方完全可以用稳准狠的执法,带着他们在既定轨道上走圈。
历史与法律这根轴要拧紧。东经118度线不是“装饰线”,条约写下的边界不是“橡皮筋”。菲方从殖民时期到上世纪末的地图都在说黄岩岛归属中国,官方函件也说过“斯卡伯勒礁不在菲主权范围”。2012年后的海上对峙,证明了一个事实:态度强,行动快,局面就能稳。休渔、驱离、演训,几步棋连成串,对方自然懂分寸。“仲裁”搞来搞去,话越说越花,但海上哪个口子是开着的,谁能靠近,谁说了算,大家都看在眼里。
来源:卢麒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