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达州万源市魏家镇楠木坪村,今年首次大规模种植的南瓜丰收了,共有1700亩。在村里30米见方的贮藏保鲜中心,葫芦状的南瓜泛着金黄,每个10斤左右,已经堆码了有一人高。“我们每天采摘10万斤,预计11月底采摘结束,总产量有望达到800万斤。”种植户王米友说。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达州频道 刘晓慧
初秋,达州万源市魏家镇楠木坪村,今年首次大规模种植的南瓜丰收了,共有1700亩。在村里30米见方的贮藏保鲜中心,葫芦状的南瓜泛着金黄,每个10斤左右,已经堆码了有一人高。“我们每天采摘10万斤,预计11月底采摘结束,总产量有望达到800万斤。”种植户王米友说。
作为常见的瓜果类蔬菜,南瓜并非主食,日常食用量并不大。这1700亩,相当于去年万源全市31个乡镇(街道)总种植面积的21%。“为何种这么大面积,产量怎么消纳?”记者心中有些疑问。
刚刚采摘的南瓜。
为何种
看中升温的健康饮食观念
王米友告诉记者,他看中的是逐渐升温的健康饮食观念,“南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市场空间呈增长之势。”他在浙江台州的朋友,已经种了几年南瓜,收益不错。
万源的自然条件,是促使王米友下定决心的又一动因。“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土壤富硒,种出的南瓜皮薄、口感好。”王米友还说,种南瓜属于“懒庄稼”,管理成本低,并且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产业风险较小。
今年初,王米友把流转土地种南瓜的想法告诉镇村干部和村民,获得支持。
村民采摘南瓜。
村民郭辉直言,王米友在镇上发展“巴山硒李”、茶叶等产业已有20年,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脆李园返租管理等,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收入,“我们也期盼产业进一步做大,这样收入会更高。”
4月中下旬,南瓜逐步种下。7月底,老南瓜开始采摘。过去1个月时间,来自山东、浙江的经销商上门收购,迄今南瓜已卖出27万斤。
怎么卖
销售“多条腿走路”
“经销商收购的老南瓜,走入了沿海地区的农贸市场。”王米友说,南瓜销售,卖嫩南瓜少,以卖老南瓜为主;不以本地市场为目标,而是专攻江浙一带的农贸市场和全国范围火锅底料厂家等。
即便谋划了“多条腿走路”的销售模式,不少人对800万斤南瓜的销路仍有些担忧。毕竟照着目前的销售速度,卖完800万斤需要很长时间。
但王米友显得淡定从容。“真的不愁销售,只是这段时间价格低,不想卖。”他说,种出一斤南瓜的成本大概是3角5分钱,前段时间经销商给的价格是每斤6角钱,利润空间比较大,眼下正值全国老南瓜上市季,市场价下滑到4角5分钱一斤。
王米友预测,到10月份老南瓜逐渐退市,价格就会回暖。“老南瓜冷藏可储存一年时间,价格低,我们就不急着买。”
楠木坪村贮藏保鲜中心。
楠木坪村派出了几名销售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跑市场,目前已对接到了3家重庆火锅底料厂家,总需求量超100万斤,它们用南瓜给火锅底料着色。
其实,在王米友的计划中,800万斤老南瓜用于销售的只占一半,另一半自己加工发酵南瓜浆。
记者到访的8月26日这天,经过前期研发、试验,第二车装载1.5吨老南瓜的货车,驶向广元市苍溪县的加工厂,拉开批量生产发酵南瓜酱的序幕。
南瓜装车,即将发往加工厂。
搞加工、开直播
发酵南瓜浆,是楠木坪村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采用益生菌发酵。“加工品的附加值高,1斤老南瓜做出的南瓜浆能卖八九块钱。”王米友反复说,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是他种南瓜最大的底气,只不过现今中西部地区食用南瓜还不普及。
有研究指出,我国南瓜市场区域分化明显,消费能力强的沿海地区是南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除了鲜食南瓜,还开发出了南瓜粉、南瓜酱、南瓜饮料、南瓜糕点等加工品。预计到2030年,我国南瓜市场规模将增至8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5%,其中加工南瓜增速将快于鲜食领域。
在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梁根云看来,食用南瓜对健康有益,但饮食习惯尚需时间培养和形成。他认为,从多年表现来看,南瓜价格波动较大,贵则每斤1元以上,价低时每斤两三角钱,因此建冷藏库储存南瓜实现错峰上市、开发加工产品尤为重要。
发酵南瓜浆。
王米友介绍,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络,今年借助苍溪县的加工厂生产发酵南瓜浆,正争取今年内办理生产许可证,明年自建加工厂生产,获得更多附加值。
提高产业收益,魏家镇计划11月底或12月举办一场南瓜网络直播销售大赛,邀请川渝地区一批知名带货主播参加,借此扩大当地南瓜知名度,争取卖好价钱。
为魏家镇南瓜产业健康发展夯实保障,多股力量正在投入。“我们担心‘谷贱伤农’。”万源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童其洪说,市政府招商考察团前往长三角考察时,专门对接了江苏的一家南瓜企业,计划引入万源开展南瓜育种、南瓜加工品研发等,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南瓜产业支撑。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