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布了一条引人瞩目的帖子,直接向中国喊话,要求中方将美国大豆的采购量翻四倍。他宣称美国农民生产的大豆品质一流,能解决中国所谓的大豆紧缺问题,并承诺如果中国下单,美方会提供快速服务。这条帖子发布的
文 春公子
17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布了一条引人瞩目的帖子,直接向中国喊话,要求中方将美国大豆的采购量翻四倍。他宣称美国农民生产的大豆品质一流,能解决中国所谓的大豆紧缺问题,并承诺如果中国下单,美方会提供快速服务。这条帖子发布的时间点非常微妙,正值中美之前达成的“关税休战协议”即将到期之际。
特朗普的深夜喊话并未立即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在8月12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被问及此事时,并未直接回应特朗普的要求,而是表示具体问题建议向主管部门询问,并重申中方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这种回应方式与此前中方对待美方类似喊话的态度一脉相承。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喊话,背后是美国农业,特别是大豆产业面临的严峻困境。中国长期以来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曾经每年进口量占美国大豆出口的一半以上,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但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后,中国加征了对美国大豆的关税,导致其价格竞争力骤降,中国随之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其他国家进行采购。
到了2025年夏天,情况并未好转。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的大豆中,超过80%来自巴西,美国大豆的份额仅占5%左右。中国甚至尚未预购当年9月份即将收获的美国新季大豆,这种不寻常的延迟让美国农民和贸易商倍感焦虑。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农民面临着库存堆积、价格下跌的困境,不少农户设备贷款难以偿还,甚至被迫减少播种面积或改种其他作物。这些农业州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其压力可想而知。
在喊话中国购买大豆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后,特朗普政府似乎有些“恼羞成怒”,转而采取了另一项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行动。
2025年8月2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聚丙烯瓦楞箱作出反倾销初裁,初步裁定中国全国统一税率为83.64%(抵消补贴后的保证金调整为73.10%)。除另行延期外,反倾销终裁预计将于2025年11月12日与反补贴终裁合并作出。美国商务部是在2025年4月7日对进口自中国的聚丙烯瓦楞箱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
这一系列事件,从特朗普喊话买大豆,到中方冷淡回应,再到美方对聚丙烯瓦楞箱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并非孤立的贸易摩擦,而是中美之间更大规模战略博弈的一部分。
特朗普在喊话中国购买大豆的同时,也曾在其他场合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例如声称若中国不同意向美国提供出口稀土磁铁,美国将会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200% 的关税。这暴露了美国在关键供应链上对中国的依赖以及其自身的焦虑。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能力中占据主导地位,据估计高达80%以上,许多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品都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材料。
中方的回应则显得更为冷静和战略定力。无论是对于特朗普购买大豆的喊话,还是其其他的威胁,中方都表现出了一种以我为”的姿态。中国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巴西等国的农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在加速自身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当前,中国正凭借其14亿人的市场规模、41个工业大类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重新构筑供应链的护城河。真正的供应链重构,不是简单地把工厂搬来搬去,而是谁掌握技术标准和产业生态,谁就能定义未来的贸易规则。
来源:春公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