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大内流河“原地复活”!曾经干到河床露底,如今又有水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7:59 2

摘要:20多年前500多公里,如今全长近千公里,曾面临着死亡威胁,如今奇迹般复活!这就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的神奇经历。它是黑河,又称弱水。

20多年前500多公里,如今全长近千公里,曾面临着死亡威胁,如今奇迹般复活!这就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的神奇经历。它是黑河,又称弱水。

说起我国第一大内流河大家都知道,但第二大内流河想必很多人不清楚,它就是黑河,不是东北的黑河,而是地跨青甘蒙三省的黑河,又称弱水,流域末端是居延海,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地方。曾经几近断流的弱水,近些年来原地复活,堪称生态修复的奇迹,它到底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目前全长928公里,发源于祁连山冰川融水,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地,最终归于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的东居延海。

千百年来,黑河一直流淌在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滋润着茫茫戈壁,形成了居延绿洲,是流域周边几百万人口的重要水源。

从祁连山脉奔向居延海的过程中,黑河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流域周边的人口越来越多,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持续增长。

20世纪50年代,黑河下游的西居延海面积达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面积为35.5平方公里,两座号称“海”的大湖被称为“大漠双璧”。

不过从这之后,黑河汇入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每年断流天数越来越多,流域周边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干涸。20世纪50年代每年断流100天,而到了本世纪初,每年断流时间长达200天,黑河水越来越少。

断流时间越来越长,主要原因是中游地区用水量持续增加,凭借着地利优势不断截流黑河水,以致下游的来水量越来越小。

下游地区的额济纳旗望眼欲穿地等着上游多来水,但年年期盼年年落空,最终等来的结果就是东西居延海先后消失。因为缺乏水资源,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巨大拖累。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多次向上反映,提出统筹合理分配黑河水的诉求,但因为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再加上流域内缺乏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内蒙古的诉求犹如石沉大海一般。

中上游随意用,下游无水用,给黑河流域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对人类而言,沙漠戈壁可从来不是什么好地方。

东居延海草场上的牧民达布希拉图,出生于1959年,他就见证了居延海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整个变迁历程。

居延海的变化,正是黑河流域从无序利用到统筹开发的集中体现,一度差点消失的第二大内陆河原地复活,持续20年不断流

自2000以来,内蒙古提出的分水诉求,在多方推动下终于得以落实,“九七分水方案”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为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好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份方案中,有关部门以莺落峡和正义峡的水文断面为基准,为黑河划分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个阶段。

不同水文阶段实施不同的水量分配,丰水期分水比例为64%,枯水期为50%。根据这个分配比例,黑河流域从2000年开始第一次分水。

因为下游区域干涸的时间太长,分水调流两年后,也就是2002年5月,东居延海才首次进水,不过进水后很快又干涸。

直到2004年,居延海的水量才基本稳定下来,消失几十年后居延海重新出现,一直到如今20多年时间始终再没干涸过。

黑河水量调度,是跨省区对全流域数量进行分配和调节,统筹上下游用水,满足各区域段居民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

在统一调度的同时,管理部门还对整个流域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管理,也就是从水闸到渠系,严格杜绝水资源随意流失。

合理分配流域内的水量,控制取水口的灌溉用水,确保更多水量流至下游,这才让黑河重新延长到900多公里,下游的居延海重现世间

在控制整个流域用水量之外,为了不影响沿线居民收入,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改变种植结构,以制种玉米、红辣椒等耐旱作物为主。

每年什么时候浇水,需要浇多少水,都会提前做好预算逐级上报,待批复后再将用水指标细分到各家各户,确保黑河水做好统筹管理合理使用。

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之后,整个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消失多年的红嘴鸥、灰雁等133种候鸟,重新在居延海落户,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失而复得的湖泊

黑河“复活”居延海重现世间,这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成果,而居延海并不是第一个重新出现的湖泊,我国第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的台特玛湖,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塔里木河重点台特玛湖,至今已存在1500多年,历史上的最大面积已不可考,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座湖还有超过180平方公里的面积。

靠着塔里木河汇入的水量,台特玛湖造就了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滋润着周边的土地,为各种动植物带来生存保障。

从1950年开始的30年时间里,随着塔里木河流域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大量河水被截留用于生产和生活,下流水量越来越小

整条塔里木河都位于沙漠之中,年降水量本来就很小,这就意味着河流在中途几乎得不到水源补给,全靠源头的水量。

随着汇入的水流越来越小,台特玛湖的面积也不断缩小,直到塔里木河上修建堤坝,大量截流河水,台特玛湖完全失去了水源注入。

1983年,台特玛湖失去了最后一点水分,从地图上彻底消失。原本依靠这里的水源生存的天鹅、野鸭等消失无踪,满眼望去只剩一片盐碱地,一遇大风就漫天盐土。

湖泊干涸后,周边几百公里内的地下水位下降,4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风沙不断往外扩展,吞噬周边的土地。

也是从2000年开始,塔里木河流域开启生态修复工作,国家投入超100亿,为台特玛湖“输血”,以期重现这座大湖。

经过多次生态输水之后,原本干涸的下游河道逐渐滋润过来,水流从小到大不断向台特玛湖延伸,直至形成一个6平方公里的小湖泊。

面积虽小但也让人看到了湖泊恢复的希望,此后十几年经过多次放水,台特玛湖的面积达到几十平方公里。

如今,台特玛湖的面积已达88平方公里,不是不能让湖泊面积更大,而是经过测算之后,维持这个面积基本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水源需求。

居延海和台特玛湖的重现,堪称生态修复的奇迹,有了这些湖泊的滋润,周边区域也重新恢复生机,从漫天黄沙变成绿洲掩映。

因为绿洲的影响,周边沙漠也不再往外扩展,甚至还在人类的防治之下,面积在逐年缩小。虽然现在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但这显然是一个好的开始。

西北戈壁上湖泊重现,这固然是我国重视环境保护,致力于生态修复的重要成果,同时也离不开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

相信大家一定记得,前几年网络上出现骆驼游泳逃命的图片,最初很多人以为是恶搞,后来才发现竟然确有其事。

2022年10月,塔克拉玛干沙漠破天荒地发洪水,沙漠中的低矮处水流汇集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泊,骆驼为了逃命也学会了游泳。

在骆驼学游泳的前几个月,中石化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采油基地,也进行了一场多年不遇的抗洪抢险,从洪水中抢救采油设备。

西北沙漠地区出现大量降雨,意味着北方降雨量增加,位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也同样受益,曾经光秃秃的黄土坡也出现绿色植被

有了植被保护之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也逐年好转,汇入黄河的泥沙减少,黄河水变清,中下游地区也跟着受益。

2021年,云南地区的象群集体北移,网上直播被全国网友围观,很多人猜测它们这是要回河南老家,毕竟河南的简称就是豫,以前也是大象生存的地方。

诸多情况说明,北方的降雨量近年来有所增加,这意味着北方气候变得更加适宜发展,曾经制约北方发展的干旱问题,将可能不会再成为问题。

我国的经济中心,最初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随着气候变迁逐渐向南方转移。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只要是气温升高北方雨量增多的时期,都是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

随着雨线北移,原本是荒漠戈壁的土地也逐渐变得宜居,环境也变得更好,这必将大大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华夏大地将迎来又一次盛世

来源:科普启示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