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5日讯近日,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以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琅琊水韵——临沂水文化遗产调研为支撑,循着沂蒙大地的水脉足迹,完成了一场 “科学监测+生态传播+文化探寻”的社会实践之旅。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5日讯近日,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以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琅琊水韵——临沂水文化遗产调研为支撑,循着沂蒙大地的水脉足迹,完成了一场 “科学监测+生态传播+文化探寻”的社会实践之旅。
调研团化身 “水生态侦探”,带着专业设备穿梭于临沂的江河库井之间。从奔流不息的沂河、祊河,到静谧温润的云蒙湖、许家崖水库等水源地,成员们循着水域的脉络科学布设监测点,在临沂的水域间展开细致 “问诊”,记录着水温、pH 值、溶解氧的细微变化,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则像 “体检报告”,揭示着水体的 “健康晴雨表”,诉说着水源地的纯净与活力。岸边的农业田畴、居民屋檐,都成为观察笔记里的鲜活注脚,帮助团队厘清人类活动与水质的微妙关联。在龙门古井、季桓子井边,斑驳的井壁与清澈的井水诉说着岁月故事,成员们俯身测量的身影,仿佛在与千年的水源守护者对话。那些记录在册的 66 种浮游植物、37 种浮游动物与 23 种鱼类,尤其是灵动的沂河鲤,都是水生态系统健康的 “活证据”,为临沂水脉的 “健康档案” 添上了生动一笔。
调研团的脚步不仅踏遍水域,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云蒙湖、许家崖水库周边的村落里,成员们递出的宣传材料像一颗颗种子,播撒着 “护水就是护家” 的理念。他们用 “垃圾入河等于喝脏水” 的直白比喻,让村民们恍然大悟;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眼神,耐心讲解节水小窍门,让环保的嫩芽在童心扎根。在亚洲第一坝——小埠东橡胶坝前,展板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图示与成员们的细致讲解,让 “护河即护城” 的观念悄悄融入市民心中。一场场宣讲、一次次互动,如同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生态保护的共识跨越河岸,抵达每个人的心田。阳光沙滩上,志愿者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成趣,这无声的行动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沿着水脉追溯,调研团驶入了琅琊文化的浩瀚长河。信量桥 13 个桥孔里藏着 “十三太保” 的传说,白龙桥 “玉交沟上卧白龙” 的故事在风中流转,成员们用卷尺丈量的不仅是桥长拱高,更是古人 “治水即治桥” 的智慧结晶,纷纷惊叹于桥墩 “分水尖” 对抗激流的古人智慧,那是水与建筑碰撞的千年回响。诸葛亮故里纪念馆里,“依河而居、因河迁徙” 的家族轨迹,让智慧文化与水脉的羁绊愈发清晰;孝河之畔,“卧冰求鲤” 的典故与清澈的河水相映,诉说着水文化与孝德的千年共鸣。王羲之故居的洗砚池边,仿佛能看见 “池水尽墨” 的书圣身影,池水的 pH 值里竟藏着文人与水的艺术对话;在荀子文化园里,成员们驻足于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的箴言前,触摸着这位思想家对水的哲思——水的刚柔并济、滋养万物,恰是琅琊文化兼容并蓄的源头之一;五洲湖的亲水栈道、临沂市档案馆里泛黄的《琅琊志》《沂州志》等,都像散落在水畔的珍珠,被调研团一一拾起,共同织就琅琊水文化的厚重经纬。
从科学监测的严谨数据到生态宣讲的暖心瞬间,从千年古桥的斑驳石痕到文人墨客的水畔足迹,调研团用青春的脚步串联起临沂的水脉与文脉。那些凝结成报告的监测结果、收集成册的文化典故,都是青年学子交给沂蒙大地的答卷。他们深知,水是流动的历史,文化是沉淀的水韵,唯有让二者同生共荣,才能让临沂的绿水青山永远映照着文化的光芒。而这份守护,将成为他们青春里最珍贵的印记,在时光里持续绽放力量。
闪电新闻记者 苏佳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