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载“圳”当时 | 沿着中交人的足迹看深圳蝶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7:38 2

摘要:1979年6月,四航局首批400多名职工肩负使命,陆续赶赴蛇口,成为首家进入深圳、服务特区建设的企业。彼时,蛇口工业区规划兴建码头、钢铁厂、拆船滩及工业厂房,而在五湾和六湾之间的拦路山头,占地数平方公里,土石方量超500万立方米,连专业爆破队都望而却步。面对困

45年春风化雨沧海桑田

深圳从边陲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会

作为中国基建的“国家队”

中交集团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

始终与深圳同频共振、携手共进

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波澜壮阔的建设篇章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

一起来听中交人的深圳故事

1

勇立潮头

奏响特区建设“春雷”

从“改革开放第一爆”打破沉寂

到“四分钱奖励”撬动分配改革

中交人以敢闯敢试的魄力

打响深圳特区建设“第一枪”

改革开放第一爆

1979年6月,四航局首批400多名职工肩负使命,陆续赶赴蛇口,成为首家进入深圳、服务特区建设的企业。彼时,蛇口工业区规划兴建码头、钢铁厂、拆船滩及工业厂房,而在五湾和六湾之间的拦路山头,占地数平方公里,土石方量超500万立方米,连专业爆破队都望而却步。面对困境,中交人组建爆破作业小组开展技术攻关,确定了开竖井挖洞、装炸药填土、用雷管电线控制炸药的爆破工序。1979年10月4日,近30吨炸药在蛇口五湾四湾之间的山头炸响,声震两岸,掀起6万立方米土石,奏响改革开放浪潮中深圳经济特区高歌猛进的号角。

四分钱惊动中南海

在蛇口港五湾开工初期,工人干劲不高,每人每天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仅运泥20至30车。为扭转局面,四航局率先在车队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即完成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2分钱后,超额每完成1车奖励4分钱。工人们干劲大增,每人每天运泥达80至90车,最多甚至达131车,工程因此提前33天完成。然而1980年4月,该奖励制度被上级部门以“纠正滥发奖金的偏向”勒令停止,施工效率迅速回落。同年7月30日,一份《关于蛇口码头延误工程》的内参送到胡耀邦总书记案头,胡耀邦当天批示:中央并无奖金不得超过一定工资额的规定,支持恢复超产奖。在谷牧和江泽民的关怀下,仅隔一天,定额超产奖便得以恢复。

这一创新性举措拉开了蛇口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打响全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第一枪”,并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被列为“影响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八件历史事件”之一。

2

筑港兴业

打造贸易门户枢纽

从蛇口港的滩涂起步

到盐田港、妈湾港的全球瞩目

中交集团以港口建设为笔

以海洋开发为卷

绘就深圳联通世界的壮丽图景

牵起特区外向型经济的“生命线”

蛇口港

上世纪80年代的蛇口滩涂,涨潮时积水没过脚踝,四航局建设者穿着胶鞋踩在泥里,一根根桩基深扎地下,一个个码头雏形在机器轰鸣中显现。从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爆”至上世纪90年代末,四航局相继承建了蛇口3.5万吨级桩基码头,蛇口一、二突堤顺岸码头等蛇口港绝大部分工程,使其成为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而后四航局相继中标蛇口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及三期多个泊位及后方工程,持续为蛇口港的发展添砖加瓦。

盐田港

蛇口港的“开山炮”硝烟未散,另一场向深海进军的战役已在30公里外的深圳东部海湾悄然布局。1987年,盐田海边还是一片荒滩,四航局建设者扛着仪器踏遍海岸,标记出深水泊位的最佳位置。自1987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中交集团陆续承建了盐田港起步工程、一期、二期、三期、三期扩建及东西港区等工程,先后建设了超20个泊位,为盐田港提供了当时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岸桥等一批装备,将盐田港区工程打造成中国集装箱港口建设的标杆、全球超大型船舶的“首选港”和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之一,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

妈湾港

1988年春,南头半岛西南的珠江口边,四航局二公司妈湾工程处的建设者挥着铁锹平整场地,3.5万吨级码头的基槽开挖正式启动。次年7月,码头竣工的哨声响起,标志着妈湾港全面开发。2020年8月,改造后的妈湾智慧港1号泊位进入测试阶段。从传统码头到智慧港口,中交人持续为妈湾港的发展注入动力,为深圳特区经济腾飞和内地货物中转提供关键支撑。

赤湾港

1994年7月15日,在深圳赤湾港7号泊位上,中交人用76天交付100米码头,“赤湾速度”由此诞生。赤湾港区是深圳港三大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深圳经济发展的窗口。三航局承建其中的7-15号泊位、石油基地工作船码头、堆场、筒仓等30多个单位工程和码头护岸工程,获交通部水运工程质量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等奖项。

深圳港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

进入21世纪,深圳大铲湾港区的规划建设被提上日程。2006至2008年,四航局参与建设深圳港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A区地基及BC区水工工程,包括3个10万吨级和2个7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工程竣工后,显著提高了深圳港集装箱运输能力和珠三角地区综合航运能力,对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相继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

太子湾邮轮母港

2015年6月4日,四航局建设的太子湾邮轮母港通过业主的整体交工验收。中交人打造出深圳唯一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及“再造新蛇口”的地标性工程,在深圳向海图强的发展历史中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交通升级

畅通城市发展脉络

从深南大道的第一锹土

到深中通道的最后一节沉管

中交集团以路为弦,以桥为谱

奏响深圳城市发展的交响曲

筑就深圳发展的康庄大道

深南大道

1979年11月,深圳东西向的荒地上,四航局施工队伍推着压路车缓缓前行,车轮碾过尘土,留下一道道辙印——这是深圳第一条东西向主干道深南大道的起点。此后,中交建设者相继完成了深南中路、和平路、建设路、深圳火车北站扩建工程等一大批深圳特区的市政工程,成为特区建设的“先遣队”,铺设出深圳的发展路。

深圳湾大桥

一桥飞渡南北,两地斜拉桥塔遥相对应。作为深港西部通道的组成部分,公规院设计的深圳湾大桥位于伶仃洋与珠江口相接处东面海湾上,是连接深圳市南山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区的跨海大桥,于2007年7月1日建成通车,如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强劲跃动的主动脉。

深圳地铁

川流不息的地铁线,如同城市涌动的脉络,彰显深圳经济动能澎湃。自2015年以来,中交集团相继建设了深圳地铁8号线一期及二期、2号线三期、6号线支线、20号线二期工程等多个项目,创造全国首个新型整体预制装配式轨顶风道、深圳首例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深圳地铁首次全过程后台远程送电等多个首次,让“地下蛟龙”成为深圳速度的鲜活见证。

穗深城际铁路

伴随着深圳地底的蛟龙飞驰,珠三角的大地上,穗深城际铁路如一道银梭刺破晨光暮色。该铁路于2019年12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是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主干线路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黄金客运通道。一公局集团承建穗深城际铁路第5标段,其中新塘南站是全国最大的国铁场站综合体。

深汕大道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境内,深汕大道上车流不断。2023年12月27日,二公局承建的深汕大道扩建提升工程二标段正式通车。该标段全长约6.38公里,主线采用双向八车道。项目的通车,有力推进深汕合作区综合交通网建设,实现区域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助力湾区沿海新经济带建设高质量发展。

深中通道

一桥飞架深中,跨海弹指间。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珠江口两岸“深莞惠”和“珠中江”两大城市群迎来首条直连通道,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中交集团全面参与建设的深中通道,是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

7年多的建设历程,中交集团形成了国际领先的跨海通道建设成套装备与技术,创造了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世界跨径最大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抗风等级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体量海中锚碇等20余项世界纪录,获得了170多项专利,取得了包括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在内的8大创新和成果,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实现了跨海通道的智能建造。

深圳机场

伶仃洋畔,推土机声声轰鸣碾过新生沙洲,中交集团参建的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展。深圳机场是国内十大机场之一,定位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和航空物流枢纽。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三跑道、滑行道、土面区、穿越道、绕行滑行道等。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深圳机场运能饱和的现状,构建起海上丝绸之路“4小时航空圈”和连通全球主要城市的“12小时航空圈”。

4

生态引领

谱写深圳绿色发展新篇章

从黑臭河涌到清水绿岸

从污染明渠到生态廊道

中交集团以科技为刃,以生态为愿

守护深圳绿水青山

深圳河

1994年9月,深圳、香港两地政府达成协议,将治理深圳河工程规划成三期建设。四航局、广航局相继投身深圳河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中,改写深圳河流污水横流、逢雨必淹的历史,成为深港两地首次携手合作完成的界河整治项目。

港深合作环保项目

21世纪初,香港与深圳边界城门河及其相连河道受到各种污染。为了改善河道的状况,中国港湾牵头深港两地合作,在火炭明渠、小沥源明渠和城门河开展生物修复处理。该项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修复项目,该技术在深港多个水域推广应用。

深圳前海湾

广航局参建的深圳前海湾清淤工程(二期)是城市水生态整治大型环保疏浚工程,疏浚工程总量约1000万立方米。项目于2018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前海湾区水质情况,促进受污染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为建设前海水域、实现“城本合一”的愿景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圳前海铁石片区

中交集团承建的深圳前海铁石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于2018年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涵盖河道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河道底泥处理处置、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建设、排水管网清淤及维修工程,涉及面积174平方公里。中交建设者还河涌、河道“清水绿岸”,让河水水质大幅提升,正成为流淌在都市核心的一汪清流。

深圳宝安区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工程

中交集团承建的深圳宝安区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项目涉及面积224平方公里,共有河涌9条,总长43.77公里。中交建设者们按照“厂、网、源、河”的技术路线,开展老旧管网清淤修复、补水完善工程、重点景观节点打造等工作,重构水岸一体的河流生态廊道,实现污水不入河。

深圳光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

一航局承建光明水质净化厂服务范围内共计106平方公里的施工任务,治理内容包括深圳市第一大河——茅洲河14条支流水系,89个小微水体,13条暗涵小河汊、165个正本清源小区,4座调蓄池,4254个管网隐患点,21.86公里干支管网完善,6647个检查井和雨水井修复等,实现了“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没有”的治理目标。

洪湖水质净化厂

洪湖水质净化厂是深圳首个全地下式“无人值守、少人巡检”花园式智慧水厂,也是全国首个覆盖5G信号的全地下式水厂。一航局承建的深圳市洪湖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主体结构于2021年完工,有效完善城市污水调配系统,改善布吉河、清水河水质问题,解决洪湖公园生态景观补水。

南山科技园立体钢结构公交车库

助力城市升级,推动深圳国际大都市蝶变。2022年,由振华重工承建的深圳南山科技园立体钢结构公交车库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与深圳市南山中心区试点项目一起成为全球首批高层公交立体车库,也是全国首个智慧新能源公交机械立体车库。项目的顺利试运行,标志着传统公交场站开发与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变,对城市公交系统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从拓荒热土,到繁华都市

中交足迹丈量鹏程蝶变

新征程上,中交人将

以匠心为笔,以奋斗为墨

用实干担当续写湾区传奇

来源:中国交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