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没有高血压,看排汗?夏里特研究:有高血压的,排汗有5表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7:41 2

摘要:而排汗这个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真复杂,它既受环境影响,也受神经调控,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这个词儿听着陌生,其实就是身体里管你出不出汗、心跳快不快的“幕后调度员”。

天气一热,汗就哗哗地往外冒,这是咱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感觉。但有意思的是,最近德国夏里特大学医院的一项研究,居然把“排汗”这点小事,跟高血压给联系上了。

你别说,还真有点意思:汗出得多不一定是身体好,汗出得少也可能不正常,尤其是对于血压不稳的人来说,这汗,可不只是汗,它可能是身体在“喊冤”呢。

说到底,高血压不是只靠量血压仪那一刻的数字能看出来的。生活里有很多蛛丝马迹,其实早早就提醒你了,只不过咱们习惯性地忽略。

比如走两步就脸红脖子粗、比如晚上老醒、比如一着急就头发涨,这些常常被误以为是“上火”或者“累了”。但有些时候,是血压在背后捣鬼。

排汗这个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真复杂,它既受环境影响,也受神经调控,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这个词儿听着陌生,其实就是身体里管你出不出汗、心跳快不快的“幕后调度员”。

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普遍偏高,而交感神经一兴奋,排汗就容易出问题。说得直白点,你可能还没开始干活呢,汗已经从背心渗出来了;或者反过来,别人都满头大汗了,你却干巴巴的,像个没电的电饭煲。

夏里特的这项研究总结了五种排汗异常的表现,在高血压人群中出现得特别频繁。第一个是“局部爆汗”——比如脖子后面、腋窝、手心突然出汗,而且不是全身都出,是局部像开了水龙头一样。

有患者形容说,坐公交时手心湿得像刚洗完手,票都拿不住。

第二种是“夜间盗汗”,这在中医里常被归为阴虚火旺,但在西医角度,高血压患者如果夜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确实容易在凌晨2-4点出汗,盖多了睡不住,盖少了又着凉,整个人一觉醒来像打仗一样。

还有一种是“情绪性多汗”,这事在体检时常被忽略。有些人一紧张就后背湿透?其实这不是胆小,是因为交感神经太敏感。

有高血压基础的人,尤其是那种“隐匿型”的,平时血压不高,但一上台讲话、一见领导,血压就飙上去,汗也跟着“飙”。

第四种是“运动后不出汗”或者“出汗极少”,这就危险了。正常人运动后毛孔张开、汗液排出,能带走热量。

但有些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毛细血管弹性差,汗腺功能也懒了,结果热出不去,人一锻炼就头晕、胸闷,严重一点还能中暑。

还有一种最让人忽视的,是“冷热交替时出汗异常”,比如刚从空调房出来,别人都觉得挺舒服,他却满头大汗。问他热吗?他说不热。这种“体温调控失灵”的现象,其实正是自主神经系统在“报警”,而高血压,是导致这种“报警”的常见元凶之一。

你可能会问:为啥血压高了,汗就不对劲了?这事儿说起来不复杂。血压高,意味着血管壁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血管内皮功能变差,再加上交感神经长期“打鸡血”,就导致身体的温控系统乱了套。

汗腺是靠神经指挥的,如果信号乱发,要么汗出太多,要么干脆“罢工”,这和家里旧电线接触不良差不多,时亮时灭。

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这些“血压的亲戚”们,也都会影响排汗。脂肪多了以后,汗腺往往被脂肪包围,散热效率差,汗液出不来;而糖尿病患者神经损伤以后,汗腺干脆就“断网”了。所以排汗异常,可能不只是高血压的问题,而是一整套代谢系统在“哀嚎”。

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高血压患者的皮肤摸起来总是发黏,不是因为没洗澡,而是汗液排出不畅,加上皮脂腺分泌紊乱,皮肤屏障功能下降。

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湿疹、汗斑、脂溢性皮炎。皮肤出问题,其实也是身体在提醒你:“我里面的循环系统,可能不太行了。”

那有没有什么能根据排汗判断自己血压稳不稳的“小技巧”?有,不过别太依赖。比如你可以在运动后10分钟观察汗出情况,如果全身均匀微微出汗,说明身体调节还不错。

如果是局部爆汗或者完全不出,建议你找个安静时间,测三次血压,取平均,看是不是偏高。别等到头晕、心慌了才想起来量一量,那时候就晚了。

你要说怎么改善排汗异常这事,说实话,关键还得从根儿上控制血压。别一说控制血压就想到药,其实很多时候,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第一步。

你比如说,晚饭吃太咸,晚上睡觉就容易醒,醒了又开始出汗,这不是血压的问题么?再说情绪,天天急吼吼地活着,汗也跟着“急”。有高血压倾向的人,最好饭后别立刻看新闻、刷短视频,尤其是那种让人激动的内容,看完血压能飙10个点,汗也跟着飙。

有些人爱喝酒,一喝就脸红、出汗,说自己“酒量上来了”,其实那是肝脏负担大血管扩张,再加上交感神经一激动,汗腺就跟着起哄。长此以往,心脏压力大,血压也就“跟着撑”。

有人问我,出汗多是不是体质虚?这事不能一概而论。中医讲究“汗为心之液”,意思是出汗和心脏有关系。你老是汗出太多,心气耗损,反而更虚。

但也不能一出汗就吃补药,那样可能越补越乱。要搞清楚是阳虚汗出,还是阴虚汗出,还是气虚汗出,这得找懂中医的医生调理。

西医这边也讲究“对症管理”,不是看你汗不汗,而是看你血压控制得咋样、有没有靶器官损伤,比如肾功能、眼底、心脏肥厚这些。

你要说药物有没有影响排汗的?有。比如有些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会影响交感神经的调节功能,让你在运动时不容易出汗。

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停药,得综合评估风险。像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对排汗影响小一些,但可能带来水肿的问题。药不是乱吃的,也不是越新越好,合适最重要。

有一个冷知识你可能不知道:高血压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为排汗异常而忽视病情。为啥?因为她们常常把出汗多当成更年期问题,一拖就是半年一年。等真去查,血压早都飙到了160/100以上。所以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别因为“熟悉”就忽略了“异常”。

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排汗这件小事,其实是一种身体的语言,一种不说话的“信号灯”。它不像血压计那样直接,但它是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在“播报”。你要是愿意多留点神,少不了能提前发现问题,少受点罪。

所以啊,别再以为只有高烧才出汗,只有运动才出汗。有时候,汗出得不对劲,说明你的身体也开始“出岔子”了。

血压高这事,不是硬汉才有,也不是老年人才会中招。年轻人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波动也能让血压悄悄地上去,然后排汗开始乱套,接着整个人状态都不对劲。

咱们说到底,汗不是病,但汗能“说话”。该出的时候不出,是问题;不该出的地方猛出,也是问题。

你要真关心身体,就得学着“听懂”这些信号,别等着进了医院才后悔,“早知道我那时候多流点汗就好了”。

参考文献:
[1]王建业,李小鹰,郭建军.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与出汗功能关系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05):421-425.
[2]张丽,赵辉,李雪.排汗异常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关联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2):132-136.
[3]刘芳,陈洁,王珏.高血压药物对自主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5,25(03):215-219.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