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待字闺中”,“科技红娘”来牵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21:17 2

摘要:目前,“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目前,“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这些指标说明了什么?“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与你我生活有何关系?如何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人民日报要闻二版推出“身边的‘十四五’”系列报道,深入一线,走企业、探工程,访民生、听民情,在亲历者身边感受奋斗故事,在数字指标中探寻创新活力。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等

“十四五”亮点

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专利产业化才能实现价值,这一过程常常需要“科技红娘”促成。在湖北武汉,技术经理人陈围正是这样的“牵线人”。

技术经理人陈围(右)。

刘健 摄

“我和团队已帮助上百项专利技术成果成功转化,转化金额约4亿元,带动投资约10亿元。”在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陈围细数“媒妁之功”。

今年40岁的陈围,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和投融资服务。一次为大型科技企业服务的经历,让她发现了技术转化的广阔天地:“企业对技术迭代需求迫切,但自己研发周期长、资金难负担。”于是,企业希望她帮忙寻找现成的技术方案。

“我们在专利市场为企业匹配到2个契合的技术团队。”陈围随即安排双方深入洽谈,在彼此“看对眼”后,又协助敲定合作方式、收益分配等细节,高效促成这桩专利转化。

大量企业苦寻适用专利,同时,众多优质专利“待字闺中”。她意识到“为更多企业和专利牵线搭桥,是件极具价值的事”。陈围创立湖北科惠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一名技术经理人。

挑战接踵而至。“最难的是在庞大的数据库中精准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专利。”陈围几乎每天都研读行业报告,抓住一切机会参加行业展会,还持续参加技术经理人培训,“这样才能了解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最新动态。”

随着技术理解力不断增强,她的团队将成熟技术方案与企业进行匹配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对于基础性专利,企业与技术“双向奔赴”,陈围只需促成双方见面,转化往往水到渠成。

但要将前沿、高价值专利实现转化,却非易事。

“企业对前沿技术的应用需求有待开掘,而从事前沿研究的专家,重心多在学术研究上。”陈围说。

武汉科莱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车间,一条约15米长的新型盐湖提锂矿物膜中试产线上,机器滚轮运转,一片片薄膜材料快速成型、收卷。“这些薄膜可以把锂从卤水中‘淘’出来,每小时处理卤水量达自身体积50倍以上。”公司负责人赵云良介绍,这种薄膜能让卤水中锂、镁等元素的分离率超99%,但成本不到进口膜一半。

赵云良是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2019年,他和团队利用蒙脱石特性,将其用于制成矿物膜,提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料——锂。3年后,一次项目评审会上,陈围了解到这项研究。“从业经验告诉我,这项专利转化价值很大。”然而,初次沟通后,从未涉足专利转化的赵云良向陈围坦言了三大困境:不敢转、不会转、没钱转。

面对挑战,陈围团队制定了方案:“我们全面评估专利商业可行性、市场空间及产业融合关键点,消除‘不敢转’的顾虑。”之后,团队设计了股权架构与商业估值模型,协助赵云良制作商业计划书与产业化方案,攻克“不会转”的难关。

两大困境解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赵云良在2022年成立了公司。中试研发阶段,陈围与湖北同创绿色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共同完成了项目的种子轮融资,解决了“没钱转”难题。

“通过持续向客户送样测试,再基于反馈迭代技术,企业搭建调试好了设备产线。”陈围介绍,赵云良的专利已具备商业化生产基础,并获第二轮融资。

为了培养更多“科技红娘”,2024年7月,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陈围担任院长。目前,武汉市的技术经理人约有2300人。“3到5年,我们要培养一支万人规模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陈围说,“他们‘专’在懂产业、懂政策、懂创新资源、懂金融,将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坚实桥梁。”

亲历者说

技术走出实验室,更能体现价值

赵云良

我最开始没想过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结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主要想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一次项目评审,遇到了技术经理人陈围,她启发我,技术走出实验室,更能体现价值。我对此很赞同。

我之前没有做过科技成果转化,不知道如何让技术从“书架”搬到“货架”。除了缺少经验,还缺少资金,更不懂如何管理公司。技术经理人及时连接技术与资本,帮我们解决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后来,我们获得了天使基金的支持,孵化了公司、搭建了中试线。产品通过中试应用验证后,公司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技术的量产线建设,逐渐让技术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

未来,希望技术经理人继续发挥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桥梁作用,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人民日报记者吴君采访整理)

推动更多金点子从“书架”到“货架”

人民日报记者 谷业凯

科技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着力解决专利“沉睡”、转化率有待提升、产学研衔接不畅等问题,“十四五”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创新成果对接产业需求,专利转化和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成效显著,关键领域支撑有力。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光伏等领域,我国掌握了大批关键专利技术,有力支撑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政策驱动,专项行动盘活资源。为加速破解转化瓶颈,2023年10月,国办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专项部署专利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目前,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筛选出68万件发明专利纳入可转化专利资源库,与45万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累计102.5万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达12.7万次。一批“沉睡”专利得以盘活,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专利的企业得以壮大,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

机制创新,源头活水激发动能。增长背后,是更加灵活高效的专利转化机制。产学研一体化深度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约2万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专利转化尽职免责改革深入推进,“先使用后付费”“开放许可”等新模式蓬勃发展,为专利顺畅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培育主体,中小企业活力迸发。企业是专利产出和转化的关键主体。针对高校院所专利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2024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印发《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2024年,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5.1%,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为57.8%,微型企业为36.7%,均连续两年提升。

专业服务,转化链条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国“科技红娘”队伍不断壮大,上千家高校院所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约1.79万名,队伍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日益牢固。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转化运用。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澎湃,今年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利估值、中试验证、融资支持、市场对接等难点堵点仍需各方合力攻坚。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应协同发力,持续深化改革、优化生态,推动更多“金点子”从“书架”高效走向“货架”,深度融入产业链。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8.25 第2版

人民日报记者 吴君

版面责编:蒋雪婕、祁嘉润、郭雪岩、秦瑞杰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刘扬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