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夏天,小红书的一场线下活动搅动了整个二次元行业 —— 其包下上海黄浦江畔唯一内陆岛复兴岛,举办名为 RED LAND 的超大型沉浸式漫展,日间 “巡礼票” 3 秒抢光,全天套票 2 秒售罄,近 30 万用户参与答题免费领票活动,热度可见一斑。
2025 年夏天,小红书的一场线下活动搅动了整个二次元行业 —— 其包下上海黄浦江畔唯一内陆岛复兴岛,举办名为 RED LAND 的超大型沉浸式漫展,日间 “巡礼票” 3 秒抢光,全天套票 2 秒售罄,近 30 万用户参与答题免费领票活动,热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平台内二次元内容增长势头迅猛,过去一年二次元和游戏内容发布量分别同比增长 175% 与 168%,成为增速最快的两大内容赛道,这一现象背后,是互联网流量见顶后,二次元赛道成为各平台必争之地的行业缩影。
当下互联网行业正面临严峻的流量焦虑。截至 2024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 12.35 亿,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行业整体进入高存量发展时期,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传统赛道增长空间逐渐见顶。在此背景下,二次元领域却展现出强劲活力: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 5.03 亿人,接近网民总量的一半,泛二次元及周边市场规模更是达到 5977 亿元,多家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中国二次元消费市场规模已超千亿。
更关键的是,二次元用户群体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 年中国二次元经济行业报告》指出,中国 Z 世代年可支配收入总额达 13 万亿元,其中 95% 为泛二次元用户,且这一群体对二次元文化的认同感强,付费意愿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无论是内容消费、周边购买还是线下活动参与,都展现出旺盛的需求,自然成为互联网平台争夺的核心目标。
为抢占二次元市场,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布局,形成了从内容创作引流、衍生品消费转化到 IP 延伸开发的完整竞争路径。
长视频平台率先在内容端发力。2025 年腾讯视频动漫大赏年度发布会上,一次性释出近 90 部二次元项目,涵盖动画、漫改等多个品类,持续加码内容储备;阅文集团则借 “谷子经济”(二次元周边衍生经济)热度,上半年归母净利同比大增 68.5%,其中 IP 衍生品业务 GMV 达 4.8 亿元,将文学 IP 与二次元消费深度绑定。
短视频平台也不甘落后,凭借流量优势快速渗透。抖音、快手两大平台的二次元话题播放量分别达 6589 亿次和 1755 亿次,其中抖音动画短剧表现尤为突出,看播用户达 13 亿,付费规模超过 2000 万,成为吸引二次元用户的重要载体。
小红书则凭借独特的用户结构精准切入。平台 95 后用户占比达 50%,00 后占比 35%,50% 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女性用户占比高达 70%,这一用户画像与二次元核心群体高度契合 —— 年轻、消费潜力大、对新鲜文化接受度高,也正是这种契合度,让小红书在二次元赛道快速站稳脚跟。
在各平台的推动下,二次元行业呈现出 “内容创新 + 衍生品爆发” 的双增长态势,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亮点。
内容端,动漫短剧异军突起,成为捕捉二次元流量的关键切口。2025 年第一季度,B 站动画短剧通过 “充电” 功能实现单月流水突破 1000 万元,季环比增速近 140%;2024 年全年,B 站动画短剧内容消费量超 1000 亿,且仍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速。相比传统短剧,动漫短剧更能精准匹配二次元群体需求,抖音数据显示,动画短剧 30 岁以下用户占比超 70%,男性受众比例显著高于真人剧,某爆款漫剧用户日均观看时长达 40 分钟,接近长视频水平,Z 世代占比超 60%,用户粘性远超预期。
衍生品领域,“谷子经济” 全面爆发,带动整个周边市场扩容。广义上的二次元周边衍生市场涵盖 ACG 周边、手办、潮玩、卡牌等实物商品,以及虚拟偶像、线下娱乐等多元形态。2016-2023 年,中国二次元周边衍生市场规模从 53 亿元飙升至 1024 亿元,占二次元产业规模的比例从 28.0% 提升至 46.1%,复合年增长率达 52.7%,增长势头迅猛。
线下场景也成为二次元衍生品消费的重要载体。成都天府红商场引入二次元店铺超 50 家,2024 年 1-5 月销售额同比激增 150%,周末及节假日增幅超 200%,甚至带动整座城市成为 “00 后” 国庆热门目的地 TOP2;武汉 X118 商场、上海静安大悦城、杭州湖滨银泰 in77 等也纷纷布局二次元业态。2025 年 7 月 11-13 日 BW2025 漫展在上海举办期间,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当周上海文旅预订增速环比上涨 35%,来沪火车票搜索量环比增长 36%,二次元对线下消费的拉动效应显著。
尽管二次元市场表面热闹,但 “热流量、冷转化” 的结构性矛盾却逐渐凸显,各细分领域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变现困境。
在衍生品领域,头部平台 B 站的表现颇具代表性。2025 年一季度,B 站虽实现营收同比增长 24%、首次单季度盈利的亮眼成绩,但 IP 衍生品业务收入仅 4.7 亿元,同比下滑 4%,且这已是该业务连续多个季度下滑。深究原因,一方面是 B 站衍生品高度依赖《Fate》《原神》等外部经典 IP,自有原创 IP 占比不足 20%,受版权方限制较多;另一方面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如 2023 年推出的 “初音未来十周年纪念款” 手办与五年前款式差异甚微,导致粉丝复购意愿低迷,曾经作为多元化收入支柱的衍生品业务,逐渐陷入增长乏力的泥潭。
流量转化低效的问题同样突出。以抖音拆卡赛道为例,巨量算数数据显示,近半年 “拆卡” 搜索指数平均值达 54.1 万,同比增长 452.84%,看似火爆,实则多数从业者盈利艰难。蝉妈妈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 “潮玩盲盒” 类目 TOP200 账号中,81 个带 “拆卡” 标识的账号里,22 个粉丝量不足 1 万,46 个粉丝量在 1 万至 10 万之间,即便部分账号达成不错销量,利润空间也十分稀薄。有主播透露,四个月实现 100 万元营业额后,扣除 60 万货品成本、10 万房租工资和 20 万投流费用,实际到手不足 10 万元。线下市场同样不容乐观,2024 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虽达 1689 亿元,但 2025 年一季度多地谷子店密集闭店,生存压力可见一斑。
作为二次元经济核心的游戏领域,也面临显著的变现压力。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报告显示,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收入继 2024 年下降 7.44% 后,2025 年上半年再降 8%,曾经的顶流《原神》《崩坏:星穹铁道》已难稳坐移动端前十。行业热度降温直接反映在新品数量上,2023 年至少有 33 款二次元新品发行,2025 年却新品寥寥,腾讯《白夜极光》、网易《非人学园》等项目接连关停。追根溯源,题材同质化、玩法内卷是主要原因 —— 大量产品扎堆策略卡牌、开放世界模式,养成系统照抄成熟框架,缺乏创新,导致玩家审美疲劳加剧,付费意愿下降。
事实上,各平台争抢二次元赛道,本质上是互联网流量困局下的 “无奈之举”。近年来,电商流量成本翻了 10 倍不止,长视频平台会员总量接近饱和、获客难度大增,就连曾经的增量引擎短视频也陷入流量瓶颈,在所有传统赛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二次元成为巨头们为数不多的 “次优解”。
但矛盾也随之而来:互联网平台追求规模化增长、破圈扩张,而二次元的商业价值恰恰依赖圈层深耕 —— 高度的认同感、专属的文化符号、紧密的社群联结,才是二次元用户付费的核心逻辑。这种冲突在 B 站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早年 B 站试图打造综合性社区,过度扩张内容边界,导致老用户吐槽社区氛围被稀释,大会员增长乏力的同时,2018 年第一届百大 UP 主中近 20% 已停更,平衡规模化与圈层属性,成为平台必须面对的难题。
来源:斜阳云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