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在明于2025年6月2日正式就任韩国第21届总统后,便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寻求突破:他主张强化韩美同盟框架,推动“半导体共同体”、深化经贸合作,尤其在造船、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领域,希望以对话换取美国在供应链安全与区域防务部署上的支持。
美国真有原则,一切从实力出发,应该给什么待遇,就给什么待遇,一点都不客气,非常实在!
李在明于2025年6月2日正式就任韩国第21届总统后,便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寻求突破:他主张强化韩美同盟框架,推动“半导体共同体”、深化经贸合作,尤其在造船、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领域,希望以对话换取美国在供应链安全与区域防务部署上的支持。
原本预计在其首访华盛顿之际,能够延续以往韩国总统访美的高规格国事访问模式;然而,8月24日当他乘坐“空一号”专机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迎接方阵的简陋程度还是让各方目瞪口呆:仅由美国国务院副礼宾长Abby Jones和一名韩裔上校Joshua Kim前来接机,整个迎接过程不到三分钟,未见传统的花篮、礼炮、仪仗队,仅有上校递出的一枚镀铜纪念币,连正式的欢迎致辞都极为简短。
美国国务院对外来访首脑分为四级:
一级国事访问(State Visit)规格最高,包括21响礼炮、总统府白宫南草坪举办国宴、军乐队齐奏;
二级正式访问(Official Visit)虽无国宴,却仍保留仪仗队与部分礼宾元素;
三级工作访问(Official Working Visit)省去礼炮与国宴,仅由礼宾处官员接机并展开日程对接;
四级工作层级访问(Working Visit)更为灵活,接待更为简约,通常仅依据具体议程安排接待人员。
李在明此行被美方定义为第三级“Official Working Visit”,其简化标准早在美国国务院官网的行程预告中便已明确。因此,当天的接机安排并非针对李在明个人的“冷遇”或“羞辱”,而仅是拜访级别本身规定所致。
尽管如此,韩国国内外媒体对这一场面仍大肆渲染。“最低规格”“冷遇”“羞辱性对比”一度成为头条,许多自媒体将李在明与前任总统文在寅、尹锡悦做正面比较,强调文在寅2017年访美便获21响礼炮与全套仪仗队,尹锡悦2022年访美更受“正式访问”规格礼遇。
而李在明此行重点在于直接对接特朗普政府提出的“Make America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产业合作框架及商讨防务费分摊新协定,以务实成果为先,他本人团队也刻意选择将欢迎仪式简化,以便更多时间用于闭门谈判。
总统尹锡悦(右)和第一夫人金建熙抵达华盛顿附近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走过仪仗队。
接机后,当天晚些时候的欢迎晚宴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宴,而是由美国商务部与国防部联合举办的“美韩产业与安全合作圆桌晚餐”,共有美方高级官员、国会代表及产业界领袖约50人出席,李在明发表演讲,强调“共享核心技术与扩大本土生产可为两国创造数万就业岗位”,并提出将韩国造船与美俄商船舶订单接轨的初步方案。
这一晚宴的规格其实比想象中更具“实质对接”意味:虽然不及白宫南草坪的“红毯国宴”那般仪式感,却与其接机场面的简陋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此行的“务实导向”。
不过,在与特朗普总统的双边会谈中,李在明还是遭遇了“硬碰硬”。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在驻韩美军防务费问题上要求更高分摊比例,初步提案将韩国承担比现行协议高出20%的费用;另一方面继续对韩国产半导体出口设置“国家安全豁免”审查。
李在明团队希望以“多边供应链合作”为筹码,换取这些要求的缓冲期,甚至考虑以“日韩联合第三国投资基金”方式,引入日企与美企共同开发半导体设备;然而特朗普在会谈中并未对此表现热情,几度强调“美国利益优先”的立场,并未就防务费或出口管制松口。
可以说,李在明的“小算盘”确实面临风险——特朗普在卸任前的“博弈式外交”色彩浓厚,对谈判桌上的每一分让步都谨慎前行。
综合来看,李在明此行遭遇的“最低规格礼宾待遇”确系事实,却与其外交影响力或个人受冷遇程度并无直接关联,而是由他此行的“工作访问”性质所决定。
在高度制度化的国际礼宾体系中,访问级别的选择既是双方谈判的结果,也体现了出访国的战略重点与时间分配需求。
李在明“小算盘”被特朗普“打翻”的说法虽然吸睛,却无法脱离外交礼宾分级本身的逻辑。真正能决定此行成败的,仍是双方在供应链安全、半导体合作、驻韩美军分摊及贸易平衡等关键议题上的谈判成果,而非那三分钟的接机仪式。
外交是一场“输赢并存”的博弈,礼仪只是开场的序幕,不是最终裁决。
李在明此行虽在仪式层面留有遗憾,却在实质对话层面拥有丰富议题与多边合作潜力。能否在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框架下,为韩国赢得更多话语权与经济利益,才是考验其“小算盘”是否打得精准的真正标准。
来源:小史西瓜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