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年黄葛树的枝叶,在资阳市雁江区资溪街道鸿丰社区慈善友邻广场投下斑驳光影。居民蒋丽华端起青花盖碗,轻轻刮去浮沫,向围坐一桌的社区干部敞开了话匣子:“我们社区可以多给未就业青年提供一些岗位信息嘛,上次说的老年活动室窗帘也该换了……”同桌的社区党
初秋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年黄葛树的枝叶,在资阳市雁江区资溪街道鸿丰社区慈善友邻广场投下斑驳光影。居民蒋丽华端起青花盖碗,轻轻刮去浮沫,向围坐一桌的社区干部敞开了话匣子:“我们社区可以多给未就业青年提供一些岗位信息嘛,上次说的老年活动室窗帘也该换了……”同桌的社区党委书记童传勇埋头记录,笔尖划过《“群众盖碗茶”意见表》的沙沙声,与茶汤泛起的袅袅热气交织成一幅鲜活的民生图景。
社区干部化身“茶倌”捧茶听民声。
在资溪街道的各个凉亭广场、街边小巷,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几张木桌、一排竹椅,茶香袅袅中,社区居民围坐话家常、倾吐烦心事,党员干部则化身“茶倌”穿梭其间,捧茶听民声,解忧办实事。这正是该街道创新推出的“资溪盖碗茶”工作平台。这杯“流动的民生茶”不仅泡出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更让居民“喝”出了幸福新滋味。
干部变“茶倌”:“闭门办公”变“街头议事”
资溪街道位于资阳市雁江区老城核心区,常住人口8万余人,这里12个社区错落分布,22%的老年人口占比、密布的老旧小区与多元的商业业态,让治理工作千头万绪。“过去群众反映问题要么到办公室‘堵人’,要么等干部上门‘碰运气’,沟通渠道不畅导致矛盾积压。”雁江区资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惠坦言。
彼时的街道正深陷治理困境:基础设施老化、群众诉求多元、物业与商居矛盾突出……这些“老大难”问题曾让街道干部头疼不已。更棘手的是,社区新入职的年轻干部们面对和居民的沟通问题常常手足无措,“坐在办公室里写方案头头是道,到了群众面前却张不开嘴。”王惠回忆道。
社区居民在茶香中围坐话家常。
转机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资溪街道干部在巡查时注意到,凉亭下、黄葛树旁,总有居民自发聚集喝茶聊天,家长里短间藏着最真实的民生诉求。“四川人爱摆龙门阵,盖碗茶就是最好的催化剂。”这个发现让街道党工委灵光一闪:何不把办公室搬到街头巷尾,用一杯茶的功夫听民意?
2023年8月,首个“资溪盖碗茶”流动茶摊在桂花井社区水巷子亮相。粗陶茶壶、青花盖碗、木桌板凳,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物件一摆出来,就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最初只是试探性地收集意见,没想到第一天就收到5条治理建议。“有反映楼道灯不亮的,有提议增设休憩座椅的。”桂花井社区党委书记江成玉至今记得,丽水苑小区居民张大妈捧着茶碗说:“这种方式好,不像开大会那么拘谨,大家坐在一起喝茶摆龙门阵,有啥子都能敞开说。”
“盖碗茶”坝坝会中居民自发开起了“演唱会”。
如今,“资溪盖碗茶”已从简单的茶摊升级为多元的议事平台。在鸿丰社区,百年黄葛树下的坝坝会成了固定节目,连古树的“状元树”之名都是居民品茶时投票定下的;桂花井社区将茶摊与月度光影剧场结合,居民看完电影接着品茶提建议;桥亭子社区则把茶桌搬到菜市场旁,赶完集的居民顺便就能坐下来聊两句。
社区将茶摊与月度光影剧场结合,居民一边看电影一边品茶。
截至目前,这个流动的“民生茶摊”已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600余条,小到路灯损坏、下水道堵塞,大到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社区治理方案,都在茶香氤氲中浮出水面。
茶摊当“服务前台”:18道民生“菜品”上桌
“以前缴水费得大家轮流收,现在手机一点就能缴,每个月还能省10多块!”桂花井社区居民赖莉捧着盖碗茶,算起了这笔“幸福账”。这个变化源于茶摊上的一次闲聊——有邻居抱怨老式抄表制既麻烦又容易出错,江书记当场记下诉求,随后联动海天水务、住建局等部门反复协调,现在智能水表已经装进了家家户户。
在资溪街道,这个流动的“民生茶摊”早已不是简单的聊天场所,而是基层治理的“服务前台”。
社区干部化身“茶倌”穿梭其间捧茶听民声。
街道将收集到的诉求分类梳理,像大厨备菜般精心烹制民生“菜品”,累计推出的18个服务项目,每一道都紧扣居民需求:针对双职工家庭推出的“儿童托管”,让孩子放学后有了好去处;为独居老人设置的社区食堂,每天提供两荤一素的热乎饭;还有定期开展的就业招聘会、免费体检等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
这种“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闭环机制,在解决复杂矛盾时显现出独特优势。今年7月,崇文苑小区居民在茶摊上激烈争论电梯安装方案,有的住户担心采光受损,有的住户则盼着早日告别爬楼之苦。社区没有简单拍板,而是连开几场坝坝会,带着设计图纸让居民逐户讨论,最终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从7月30日收集诉求到8月1日动工,短短三天让居民们直呼“没想到效率这么高”。
社区干部化身“茶倌”听民声。
这种治理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塑了基层治理的逻辑。当干部们放下公文包耐心倾听,当意见表取代了冗长的汇报材料,“群众说了算”不再是口号。
数据显示,“资溪盖碗茶”工作平台启动以来,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0%以上。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有人主动担任矛盾调解员,有人牵头组织文娱活动,昔日的“治理难点”正在转化为“和谐亮点”。
晌午,慈善友邻广场的茶摊渐渐散去,童传勇手里的意见表又记满了新内容。不远处,几位老人正一边收拾乐器一边说笑,院坝里的棋盘旁还摆着没喝完的盖碗茶。这杯带着烟火气的清茶,不仅承袭了巴蜀茶肆议事的传统基因,泡出了老城居民的幸福滋味,更沉淀出基层治理的智慧:把舞台让给群众,把话筒交给居民,治理的暖流自会在街巷间缓缓流淌。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