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崛。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大堂 | 贾平凹.2000年
️ 我的小传·贾平凹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崛。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生于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孕胎期娘并未梦星月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发达贵?
原籍陕西丹风,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大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
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做编辑。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辟,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
如此而已。
我去种麦子,获得了麦粒,也获得了麦草。——贾平凹
早年间我有几个梦寐以求的事,第一件就是去故宫那个门口写着“游人止步”的院里干个管理员啥的;另一个就是有朝一日能和贾平凹边喝茶边聊天,当然,那是以前。那时候觉得能让我叫“先生”的,除了鲁迅就是他了。
后来,贾老年岁渐长,笔头的能力渐消,《高兴》、《山本》、《古炉》、《带灯》,新书一本比一本难看,直到《暂坐》,停,以后就是说下大天来我也不会再买了,就是送我也不会再看了。
这几天刷到杨坤因起诉他的模仿者被网暴,看了看,模仿的的确很low,杨坤看不下去起诉过分吗?但是网络舆论似乎都站在模仿者那边。
我是个作曲者,我能明白一个红的发紫的歌手能持续输出是大牛的存在,何况一般的歌手!他们经历了漫长的蛰伏,一旦浮出水面,收入剧增,生活大变,心态随之变化,这个状态下基本就失去了创作能力了,即使硬挤,出来的也是普通货色了,当然可以靠着刚升上来的名气继续收割粉丝,但是好景不会长。
同理,一般的作家大概也会经历才思枯竭的过程,他们经历了蛰伏、创作、成名、挣钱、应酬,然后就不想创作,进而不会创作了。一部分人就停笔了,怕砸了自己招牌。
一部分人可能为了继续挣钱——或者相信了身边人的恭维——继续输出,把普通货色当成炉火纯青。这些欲望比较大的人有时还会和出版社一道,把老文章选几篇,起一个玄乎又陌生的书名,再写千把字当一篇新的,就像香港枪战片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交钱的箱子里除了上边这张是真币以外其他都是假的。
贾平凹就是这样的人,他大可以卖字卖画来赚钱维持高消费,希望他不要再写书了。
菩萨 | 贾平凹.2009年
坐佛
当然,平凹的很多短篇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他的散文里很多处都显露出一个“小”字,小气,一点小细节紧抓不放,并在上面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研究出大的东西,故作高深,没事儿找事,令人厌烦。另外他还非常婆婆妈妈絮絮叨叨,这篇里说过的一句话、一句格言或一句谚语,必须在另外很多篇里一再的重复使用,比如他说某个乡镇领导工作忙的都没有尿完一泡尿的功夫,所以裤裆总是湿的,这个段子他可能觉得特别有意思,所以至少在他不同的文章里见过十几次。还有像“百鬼狰狞,上帝无言”至少也用了二十次。咱就说即使你是如此喜欢这句话,也最好收敛点求你了。
他还拿自己和沈从文比,拿商州和湘西比,其实沈从文哪有他这么变态呢?沈从文是在北京写湘西,他是在商州写商州在西安写商州,大隐隐于京,小隐隐于乡,他说故乡100个好,好到变态的地步。——不过这本书也不是一无是处。2002年6月2号
唐僧取经 | 贾平凹.2002年
我是农民
平日里看到老贾又是上帝无言又是菩提达摩什么的,以为这厮得道了呢!一看这字才知道,他仍旧有很多藏在灵魂深处的“小”,像别的名人一样,把从会说话能认字时伤害过他的所有人,全部捉来双手掐住脖子,按到文字堆里,过一个鞭尸的瘾。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现实里人们一朝得势,瞅准机会,都会想为自己出一口恶气。所谓的得道,大家所看到的得道,不过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在城里住的久了一点,在大场面里混的久了一点,在灵魂外围生出的一层老茧而已。2005年4月16日
蹭痒痒 | 贾平凹.2003年
我的人生观
思维高深之人激烈的一定程度记录下来便是智慧的捷径,他能指引后来人的迷惘,能将天地间的事用他的思维提炼,以阐明真理。有朝一日穆罕默德·浮的言行,要是能总结下来,也可得到一大本教训,我不行。2006年6月9日
人生,苦难的很。
信念绝对起作用的。
啥事情都知道了,害怕;一半知道一半不知道,最害怕。
那一种时时露出的村相,逼我无限悲凉。
一样的瓷片,有的贴在了灶台上,有的贴在了厕所里,将灶台的拿来贴在厕所里,灶台上的呼天抢地,哪能听到厕所里的啜泣呢?我读过许多关于知青的小说,就把农村写成像地狱一样……他们不应该到乡下来,我们就应该生在乡下吗?当我后来成为一名作家,我却没有写过一个字的知青文学作品,因为我感情不一样。
真正的欢乐是在苦难中。
父母在就有故乡,没有父母就没有故乡。
全球一体化,长期来看,对人类整个来看,不一定是好事情。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的特点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
所以我当年从农村出来后的那种喜悦很快就给忘记了,好像我一直都在城市里一样。
慢慢都消磨了。
圣贤庸行,大人小心。
当年写长篇在外县写时没有文化生活,每天晚上要么看黄色片,要么是看武打片。
像一只狗吧,你给它开了再大的门,它还是从小洞子里钻,把鸡放在粮堆上它还是扒着吃。
那一部长篇叫作《忙忙人》,一直没出版,到现在都没出版,打个初稿就再没写过,我觉得那是我极不吉利的一个长篇。
《废都》里写了好多人死了,原来都有基本一个人物原型,写完以后,那个人后来就死了……当时我采访的那一家人都死了…⋯庄之蝶不是拿我自己作原型的嘛,本来原来准备叫他死掉了,在当时确实写的时候有恐惧感,就没让他去死。
两个月以下的胎儿,把它的肝取出来,磨碎,做成药剂,注射到血管里去……我的身上有四个孩子的灵魂。
我觉得给啥吃啥那种人,肯定是平庸之人。就是胃口太好的那种人,肯定是平庸之人。
人发展了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但科技最后也毁灭这个社会。
人类生存于不同的地域形成了民族,各民族过日子的方式产生了他们的文化。
任何技艺在熟练了其基本功力后,能不能成大器就看意识了。
一件裙子,对于贵夫人无所谓,对于贫苦的农妇就可以穿上出门了,上帝偏就把裙子给了贵夫人。
在卧屋炕沿上看《水浒传》。先是听得见细风把落叶和柴草吹得在院子里沙沙地响,后来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只是月夜里石秀提了刀在青石街上狂奔。
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造物主按照着世上的需要造物,物是不知道的,都以为自己是英雄,但是你是勺,无论怎样地盛水,勺是盛不过桶的。
一只兔子在前边跑,后边肯定有百人追逐,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成百只,是因为这只兔子的名分还不确定啊。
病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微调。
鸟儿在树上叫着,鸟儿在说什么话呢,鸟的语言我是不懂的,我只觉得它叫得好听就是了。
莲藕 | 贾平凹.2000年
油月亮
贾先生的短篇像吉他高手随意间弹的一段Solo,能于顷刻间使观者窒息,然后绕梁三日,不绝如缕。以此看来他的长篇小说也只是善谈的老妪罢了。以上文字只针对他书中极短的那一部分,而此书后半写于80年代的那些文字雕琢痕迹过重,稍显做作。2006年5月9号
我们的家 | 贾平凹.2001年
妊娠·逛山
贾老的这几篇文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一些人性的扭曲,且扭曲的方式在他的不同作品里有着相同的表现,比如“剪尘根”,比如“好男无好妻,好X叫狗日”等,还有重复的东西,比如瘪神庙前的祷告,谁家儿媳妇在空桶里解手的声音,数次出现,显得累赘和重复,但总体来说,故事是感人的,曲折的,匪夷所思的,也庆幸我没有早早的读完,这本书挺好看的。2006年4月1日
老屋 | 贾平凹
浮躁
零六年于病中读毕,感觉不错,只是和新出的《秦腔》相比,早期的东西还不怎么禁得起推敲,看来他和我一样都在成长之中啊。2006年5月4号
鹅 | 贾平凹
土门
整体尚可,不够精致,若无耐心,则不易终卷也。2013年10月4日
《贾平凹语画》封面 | 贾平凹
病相报告
比较的不好看,首先是这段恋情,也许正因为是真实的,所以不怎么感人。贾老师玩时空转换不如安妮宝贝,安是在晕乎乎的文字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就转变了时空和场景,而贾老则是在平白无故的跳跃。另外他新搞得这个所谓全部第一人称也看得我是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四分之三处才把名字和人物对上号,累死我了,所以老酒装在老瓶里也未尝不是好事——无论怎样,看完了。2006年9月15日
看你 | 贾平凹
高兴
这是一本不算太好的小说,黄八,五富,杏胡,种猪,孟夷纯,韦达。结束非常仓促,立意不深,写农村人模仿城里人就像《刘跃进》一样。叙述尚可,能让我顺顺溜溜的看到末尾,惜人物刻画不够成功,塑造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比如女一号孟夷纯,再者人物的出场都不太合理。2008年6月12日
贾平凹 | 贾平凹
山本
行文间还算有趣,年代感较弱,基本看不出时间痕迹来。看书名“山本”,首先以为这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其次引申想到会不会是一个日本人流落在秦岭的小山村里被中国人养着,后值抗战如何如何,结果看后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反倒不如叫“秦岭”更直接一点,这么厚的一本,趣味性一旦打折,就很难看完,一个老头子絮絮叨叨的,下回再说吧。2009年10月10日
贾平凹 | 肖全 摄
暂坐
试想:在一家茶馆的二楼装修出一间精致的佛堂,这事怎么听怎么像暴发户们不伦不类的装修,然后一通夸,大概把贾老书房的藏品都细细地描绘了一番摆书里的二楼去了,怎么怎么看怎么像脂粉的感觉?总觉得贾老写都市故事已经和时代脱节了,他的脑子里的都市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大街上竟然还行驶着夏利!难道是穿越了不成?身边的人买了这本书都说不好看,我倒要看看怎么不好看的!结果真是不好看,确实不好看。2021年10月12日。——这是我看的他的最后一本书。
贾平凹 | 王立志 摄
古炉
终于看完了,如果追求趣味的话,这本书过于无趣,太拖沓了,同样的事同样的话总要重复很多次,所以如果能咬牙删掉一半内容,字数虽然少了,再提高单字的价格其实最后贾老拿到的稿费一样,我们读者看着还爽,何乐不为呢?
主要内容就俩字:斗争。前一半是土改后的斗争,不太激烈,只是不温不火的暗流涌动,有阶级,有敌我。下半部分文革开始了,斗争逐渐白热化,最后文革结束,所有造反派的头目被枪决,也仿照鲁迅先生弄了个拿馍蘸脑浆的人,不过写得不成功。
前一半详细的叙述了古炉村的风土人情,山清水秀,一穷二白,人们朴实但愚蠢,老实但固执,不团结,不友爱,有偷汉子的,有偷粮食的,有偷奸耍滑的,不一而足。在写“吃”和“拉”上都做到了极尽恶心,不忍转述。
在文字上,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用了很多非常乡土化的词,但是同时又有一些非常书面化的词出现,非常的跳跃和违和,比如“厕所”,难道陕西农村口语里都管“厕所”叫“厕所”吗?就没有“茅子”、“茅坑”、“跑茅子”之类的词?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 | 文化部出版社.谈虎斋藏
陕西本地有很多方言和山东类似:一愣一愣的,乱传脚踏,见天,致气。近日偶然陕北民歌《十三上定亲十四上引》的注释里发现了“起火”条目,和山东的叫法一样。
善人这个角色处理的还算可以,其他人物都比较无聊,看完没有喜欢的。几个女性比如杏花等也只是描述了个轮廓,一点都不鲜活,所以没有实感,喜欢不起来,总之这本书没有他自己的《秦腔》好,当然更比不上同样题材余华的《兄弟》。2010年5月2日
晚归图 | 贾平凹
《闲人·新时期散文创作》——仿中国小说史略
1988年,陕西师大中文系欲聘我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去讲授散文,应允之后,我开始在一册极精美的大型笔记本上备课,暂定十五节课,已列出的课次为①总论。②散文与时代精神。③散文的心灵感应。④散文生活领域之扩展。⑤散文的哲理。⑥人之境界的培养。⑦主题的模糊与多义。⑧散文的第二自然创造。⑨散文的语言。10散文的“作诗在诗外”。11中西散文比较。12西北散文与东南散文之比较。13老一代散文家与中青年散文家的散文之比较。14余光中散文之启示与思维开放。15⑩小结与交流。但是,仅仅备了两节课后,我病倒住了院,竟一住一年多,后边的课没法备下去,讲授一事也就作罢了。
一切艺术是死于自由诞生于约束。
“啊”字充斥,惊叹号泛滥,花拳绣腿,装腔作势。
技巧,如浅薄之女人,越讨好她越远离你,越疏远她倒随你而来。
艺术不是循序渐进进入至高至美的,它有时是一开始就可以达到至境的。
时代精神是什么?就是弥漫于那一个历史阶段的气,论到某某作品缺乏时代精神,大多没有所谓的向上的光明的东西。
汉之期,国家英武,霸悍汹汹,就必须出霍去病这样的英雄,连社会最底层的泥匠捏个罐儿,也大方大度。而清朝呢,国力衰竭,我们现在看到的景泰蓝、蛐蛐罐、鼻烟壶,虽精致华丽工艺繁杂,但终逃不出一个小字。
时代精神,时代是物质的,精神是非物质。
要找社会的心态,找那个气,那个势,而将这种东西寻以载体表现出来,一个时期内,政府所倡导的东西并不是时代的精神,反过来个人的恩恩怨怨委琐情感也不能算作时代的精神。
距离是美学范畴,当然正确,但强调反对写现实确是错误的,这是把写什么和怎么写混淆在了一起。
在小说创作中人物要丰富,而丰富还不行,还必须是符号,如阿Q正传,那么散文更应是所写到的人、事成为符号,有符号就有象征,有象征就具备了哲学的东西。
贾平凹的书房 | 贾平凹
废都
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
来源:张氏道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