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外两生花: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0 06:00 2

摘要: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在位,西域的乌孙国送来了一千匹马,作为聘礼,请求迎娶汉朝公主为妻。

古代和亲的公主,最后是什么下场呢?

我们以汉朝对外和亲的两位公主为例,讲一讲和亲公主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她们两位分别是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在位,西域的乌孙国送来了一千匹马,作为聘礼,请求迎娶汉朝公主为妻。

汉武帝找了一位宗室的女子——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将其册封为公主,后世因此称其为细君公主。

由于汉武帝当时想联合乌孙一起打击匈奴。所以对乌孙的主动求亲,非常重视,不仅赏赐了大量礼品作为嫁妆,还派去了上百随嫁人员。

然而,当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国时,却发现自己嫁的对象,乌孙国的国王昆莫,居然是一个已经快要入土的老头子。

昆莫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给自己的妻子——细君公主找“下家”。

父妻子继,兄死娶嫂,这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

这次昆莫给细君公主找的下家,就是自己的孙子,也是未来乌孙的继承人岑陬zōu,也叫军须靡。

然而,在他们眼中习以为常的习俗,却早已被我们踢出伦理纲常之外,被视为一种野蛮、未开化的行为。

细君公主不能接受,连忙写信,向汉武帝求救。

却不想汉武帝回信说,让她服从大局,继续嫁给昆莫的孙子。

这道命令犹如天山冰冷的雪水。

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能含泪改嫁给了岑陬。

改嫁不久后,老乌孙王昆莫就去世了,细君公主与岑陬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

不幸的是,少夫出生不久后,细君公主就去世了。

细君公主的死因已经无从考证。

她短暂的一生仿佛只是为了政治,在乌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只是起到了一个人质的作用,嫁给了爷孙两代人,生了一个女儿,仅此而已。

在中国对外和亲史上,细君公主可能是最悲惨的和亲公主之一。

她曾经写过一首《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zhān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字里行间满是她对家乡的思念,因思念而痛苦,因孤寂而忧伤,她的泪与痛,似是要冲破苍穹,化作黄鹄,飞回她生长的地方,好倾诉一下她在异乡的悲凉。

然而,她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

香消玉殒荒原处,薄命红颜谁与闻?

一曲悲歌传今古,千载之下念细君。

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武帝为了继续完成他的霸业,紧接着又挑选了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将她册封为解忧公主,继续远嫁乌孙。

解忧公主被选中的原因也很悲催,她的爷爷楚王刘戊,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之一。

汉景帝在位时,刘戊就已经身亡,作为他的孙女,刘解忧是罪人的后代,但由于她带着宗室的血统,还有可以利用的价值。于是就被挑选出来,送往了乌孙。

解忧公主嫁的人,仍旧是细君公主的丈夫——乌孙王岑陬。

嫁给岑陬没多久后,岑陬也死了,乌孙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堂弟——翁归靡。

解忧公主也遭遇了和细君公主相同的命运,在翁归靡继承王位的同时,解忧公主也被他所继承。

接下来的日子里,翁归靡和解忧公主生下了三男两女,其中长子元贵靡被立为了太子。

公元前64年,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长大成人,到汉朝求亲,汉朝选择将解忧公主弟弟的女儿,也就是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嫁给元贵靡。

然而,就在送亲的队伍走到边界时,传来噩耗,乌孙的国王翁归靡去世了,乌孙人并没有拥立翁归靡和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而是选择解忧公主前任丈夫岑陬的儿子——泥靡,作为乌孙的新国王。

泥靡虽然是解忧公主前任丈夫岑陬的儿子,但他并不是解忧公主所生,岑陬与其他女人所生下的儿子。

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也由此躲过一劫,没有被送往乌孙。

反而是解忧公主,第三次改嫁,嫁给了前任丈夫岑陬的儿子——泥靡。

她和泥靡产下一子,名叫鸱chī靡。

作为国王,泥靡脾气暴躁。当汉朝来了使者后,解忧公主对汉朝使者抱怨,说泥靡在乌孙不得人心。

汉朝使者得知后,选择时机,擅自发动了兵变,试图在酒会上杀掉泥靡。

结果泥靡只是被砍伤,而后骑马逃走了。

泥靡的另一个儿子细沈瘦,却将公主和使者围困在了乌孙的首都——赤谷城。

后来多亏首任西域都护郑吉,率兵赶到,才解了他们的围。

这件事情直接影响了汉朝和乌孙的关系,当时在位的汉宣帝下令追责,将擅自发动兵变的使者处死。

在调查的过程中,车骑将军长史张翁,抓着解忧公主的头发大骂。

最后汉宣帝刘病已,认为这件事情和解忧公主无关,将张翁杀死了。

几年之后,乌孙内部再次发生内乱,汉朝派遣1万5千精兵前去讨伐,乘机将乌孙一分为二,设立了大王和小王,大王统领6万户,小王统领4万户。

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最终成为了大王。

公元前51年,长子元贵靡也去世了。解忧公主白发人送黑发人。

彼时年届七十的她向汉朝上书,请求允许她回到汉家故地,汉宣帝刘病已同意了。

回到长安后,皇帝赐给了她田宅和奴婢,让她得以养老善终。

两年后,解忧公主在汉地病逝。

解忧公主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牧民族的土地上度过,见证了一代游牧民族被征服和同化的全过程。

相比于细君公主,她的性格更有韧性,虽然背负着祖父反叛的十字架踏进西域,却以惊人的政治智慧开启了四十年执政传奇。

她努力巩固乌孙与汉朝的关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汉朝公主的身份,协调乌孙国内各方势力,虽历经三朝,仍维护了乌孙的政治稳定。

使乌孙成为了汉朝在西域抵御匈奴的重要盟友,在多次对匈奴的战役中,乌孙军队与汉朝军队相互配合,给予了匈奴沉重打击,有效地遏制了匈奴在西域的扩张,维护了西域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解忧公主还帮助乌孙建设军队,将汉朝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理念等引入乌孙,提高了乌孙军队的战斗力,使乌孙在西域地区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另外,她还带去了汉朝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乌孙当地的经济水平,推动了乌孙和汉朝的贸易往来,乌孙的马匹、皮毛等特产能够进入中原,中原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也传入乌孙。双方不断融合,文化不断被传播。

可谓是:半生年华,付与乌孙繁荣。

但在这些繁荣的背后,我更想知道的是,当夜深人静,解忧公主是否也会和细君公主一样,眺望着东方,思念自己的家乡。

去年闺阁,今犹在、梦还离家。

西出葱岭,不见长安月,千里黄沙。

无端风雪,瘦尽漠上残花。

青春一饷,暮雪白头。

长思忆、汉家儿女,染红塞外烟霞。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和亲的女子,宛如时代狂风中的柔弱花朵,虽然承载着家国的期许,却独吞命运的苦涩。

她们告别熟悉的故土,远嫁异乡,身后是再也望不见的山川,身前是未卜的陌生前路。

无论是刘细君还是刘解忧,以及后来的王昭君,穿越烽烟的女性们将她们的命运织进了中华民族的经纬里,成为民族融合中最温柔的证明。

当我们听着伊犁河谷冬不拉弹唱的《黄鹄歌》,在克孜尔千佛洞的画像里辨认着汉式裙褶,能否感受到远赴他乡的汉家儿女们,隐藏在岁月背后的清泪。

屯田戍边的将士、无定河边的骸骨、出嫁和亲的公主,他们的牺牲被史书轻描淡写,史册未能尽述的,亦是民族融合道路上沉重的注脚。

正如欧阳修诗所言:

来源:克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