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着夸张,其实数据摆那儿:中文信息密度0.94,英语0.91,法德更低。
刷短视频时,常看到外国博主吐槽中文“像压缩包”。
一句话塞进去的意思,换英语得拆成三句。
听着夸张,其实数据摆那儿:中文信息密度0.94,英语0.91,法德更低。
差距不大,但真到抢网速、抢字幕长度的场景,0.03足够让弹幕先飞完。
有人觉得汉字难写,可写“休”就是人靠树,画面感直接怼脸上。
英语写rest,字母排队,脑内还得转一道。
象形字把意思画出来,省了解码步骤,阅读速度自然快。
语法更偷懒。
昨天吃了就“昨天吃”,不用像英语那样翻过去式、单复数。
中文把尾巴全砍掉,主谓宾一摆,完事。
老外初学时狂点头:终于不用背十几种变位。
当然,硬币另一面是声调。
妈麻马骂,一念错就翻车。
但熬过这关,后面全是高速公路。
成语更绝,“刻舟求剑”四个字,故事哲理打包带走,别的语言得讲半页纸。
手机时代,中文的简洁成了外挂。
微博140字能讲段子,推特同等长度刚打完招呼。
新词也疯长,“内卷”“躺平”俩字就能让全网秒懂,翻译过去得加注释,热度早凉了。
说到底,简洁不等于简单,更像一种偷懒的智慧。
把冗余削干净,留下最核心的信息,阅读的人省力,传播的人开心。
学中文确实费点劲,可一旦上手,就像换了个高倍镜,看世界都清楚几分。
来源:海上潇洒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