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晚报讯“4296!”“到!”8月24日下午5时,华润武钢总医院综合医疗科病房内,百岁老兵郭满昌身着军装、头戴军帽,静静坐在轮椅上。听到“专属编号”后,郭满昌快速抬起右手敬军礼。
武汉晚报讯 “4296!”“到!”8月24日下午5时,华润武钢总医院综合医疗科病房内,百岁老兵郭满昌身着军装、头戴军帽,静静坐在轮椅上。听到“专属编号”后,郭满昌快速抬起右手敬军礼。
17岁的少年王家宬缓步上前,双手郑重地为郭满昌老人佩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纪念章背后刻着专属于郭满昌的编号“2025004296”。
郭满昌与王家宬合影。记者张越 摄
他的胸前还整齐佩戴着六枚闪亮的奖章:渡江胜利纪念章、人民功臣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每一枚都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荣光。
郭满昌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记者张越 摄
郭满昌与王家宬合影。记者张越 摄
“你们用生命守护山河,我们要用行动传承精神,我们‘00后’定当不负众望。”话音落下,少年退后一步,庄严敬礼,老兵郭满昌右手颤巍巍举到额际,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回应少年。寂静的病房内,两位跨越世纪的“00后”肃然相望,使命正悄然传承。
每当战歌响起 百岁老兵含泪敬礼
2022年5月,郭满昌因病入住华润武钢总医院综合医疗科接受治疗。每次送饭探望时,儿子郭强都会用手机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每当旋律响起,郭满昌双手不自觉打起节拍,眼角逐渐泛起泪光。当听到歌中唱到“中华好儿女”,郭满昌都会颤巍巍举起右手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综合医疗科主任程静屏一次路过看到了这一幕深受触动,当晚吃饭时,程静屏与儿子王家宬谈起郭满昌,热爱历史的王家宬听到后瞬间坐直身子,当时他刚读完《开国第一战》。周末一大早,王家宬就来到医院看望郭满昌,并将《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郭满昌。
2022年5月,郭满昌与王家宬首次见面。
郭满昌1944年10月参加抗日战争,1945年8月正式参军入伍,成为太行五分区48团2营4连战士,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8年烽火岁月中转战南北,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1947年至1950年间,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定为一等战斗英雄、一等功臣。
在病房里,用一方红布包裹着的人民功臣奖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三手证章(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少年王家宬第一次亲眼见到摸到如此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奖章、证书时,声音微微发颤地说:“郭爷爷,这是您九死一生、无惧牺牲得来的荣誉啊。”当天,郭满昌把珍藏的《记忆黄水老家》回赠给王家宬,书中记载的武装斗争史也成为王家宬书柜上的“红色三部曲”之一。
放羊娃的从军路感染“00后”少年
1926年,郭满昌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黄水乡西坪村,由于家贫上不起学,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羊,吃不饱穿不暖还常挨地主打骂。十几岁时,家乡附近山区活跃着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队伍中有一位戴眼镜的干部,不仅经常塞给郭满昌半个窝窝头,还耐心教他识字写字。郭满昌多次请求参军均因年龄太小被婉拒,最终他成为地方抗日武工队的“新兵蛋子”。
当队伍接到端掉新乡陶村日伪炮楼的任务时,放羊娃主动请缨。郭满昌连续三天赶着羊群在炮楼附近侦察,把敌人的岗哨位置、火力点摸得一清二楚。月光下,他蘸着灶灰在破布上画出敌情图,武工队李队长拍着他肩膀称赞:“好小子,你这放羊鞭比望远镜还管用。”
“当时没有枪,只有一把大刀和两颗土制手榴弹。”总攻那夜,郭满昌拿着大刀兴奋冲锋,直到战斗结束,他仍死死攥着两颗舍不得扔的手榴弹。“那晚,父亲说他紧握大刀的手在出汗。庆功会上,他受到武工队李队长的表扬,令他深受鼓舞、信心倍增。”郭强说。
此后,郭满昌随部队转战11个省,从淮海战役打到渡江战役,从两广战役到西昌战役,再到入川剿匪作战,这个放羊出身的战士成长为屡立战功的猛将。
当少年王家宬在病房中听郭满昌老人回忆起这段烽火岁月,尤其是“大刀砍鬼子”的英勇往事时,他内心深受震撼。“历史并非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还是一代人的青春与牺牲,要让更多同龄人听见历史的回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流淌。”王家宬萌生了一个念头,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大学报考武汉大学历史专业,让故事永远有人传承。
三年来,王家宬利用学习空余时间读完了《中国近代史》《饥饿的盛世》《巨人的陨落》三本书。一老一少,因一段历史而相遇,因一种精神而共鸣。
郭满昌与王家宬合影。记者张越 摄
“00后”对话“00后” 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2024年10月,在湖北省武昌区实验中学2024年校园艺体科技节高二年级班级文化衫设计展示活动中,高二(8)班王家宬亲手绘制的文化衫荣获一等奖。文化衫正面画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万岁”几个笔画粗壮、工整醒目的大字,文化衫背面画出了上甘岭战役的作战地图。这件对于王家宬意义非凡的文化衫作为百岁生日礼物,郑重地送到郭满昌手中。
王家宬给郭满昌赠送文化衫。
“391高地进攻战是郭满昌印象中最深刻、最壮烈的,也是他戎马生涯中最骄傲、最自豪的一次战役。”1952年,年仅26岁的郭满昌奉命带领一个连,依托坑道攻打391高地南峰,他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竭力维系生存条件。敌军日夜狂轰滥炸,阵地表面工事尽毁、草木焚尽,山岩被炸成粉末。“战士们抓一把沙土,竟有一半是弹屑铁渣。敌人不仅封锁、爆破、焚烧坑道,更丧心病狂地投掷毒气弹与硫黄弹。”郭满昌女婿李国甫介绍,坑道内环境极端恶劣缺粮、缺弹药、缺氧、缺水,父亲不仅要组织清理被炸塌的坑口,还要带领战士以尿解渴、舔石壁潮气润唇。最令父亲痛心的是到最后几日,坑道内已无一丝酒精、一卷绷带。他眼睁睁看着受伤的战友伤口溃烂,却无法救治。许多伤员强忍剧痛、咬住床单一声不吭,直至牺牲,床单仍难以取下。
“这场惨烈的战役中,郭爷爷和战友们发扬了高度团结的战斗精神,表现了特殊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顶住了‘世界战争史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王家宬说,郭爷爷在这场战斗中负伤,现在鼻梁上的伤口仍清晰可见,一只耳朵的听力也只有正常人的一半。
郭强介绍,父亲退休后,热心参加武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活动,进学校为中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他的英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钢城青少年,连续二十多年被评为“武钢五好老干部”。父亲在2008年自愿交纳了一笔特殊党费2000元,用于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在父亲言传身教下,母亲、三个子女和唯一的孙子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
“你们用生命守护山河,我们要用行动传承精神。”受爷爷事迹感召,王家宬还将抗美援朝故事融入作文《百年烟雨忆红船》在校刊发表。
郭强、程静屏与郭满昌合影。
郭满昌与医院综合医疗科医护人员合影。
来源: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