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中央军委通讯部二十三厂老照片(来源:中原电子集团官方网站)
中原无线电厂是以制造无线电通信机为主的科研、试制、生产相结合的整机工厂,是国内电子工业的中央骨干企业之一。
据《当代湖北工业·企业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记载,中原无线电厂于1949年8月在上海建立,隶属华东航空机务处,名为“华东空军23厂”。
1950年10月划归中央军委通信部领导,名为“通信部上海23厂”。
1949年第四季度至1950年,该厂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紧急军事需要,对有关通信设备进行修配和改装,在装备华东机场和支援解放舟山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
1951年开始进行整机生产。
国营第七一〇厂50年代老照片:欢送董载元参加抗美援朝(来源:中原电子集团官方网站)
1953年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领导,改名为“国营第七一〇厂”,第二厂名为“国营上海无线电厂”。
1957年3月“国营第七一〇厂”内迁武汉,第二厂名改为“国营汉口无线电厂”。1965年7月,第二厂名改为“国营中原机械厂”。1985年,第二厂名又改为“国营中原无线电厂”。
1985年12月,该厂下放到武汉市。
汉口无线电厂50-60年代老照片(来源:中原电子集团官方网站)
据《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记载,中原无线电厂厂址在汉口胜利街226号,厂房面积54625平方米,拥有职工329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75人,有固定资产(净值)3457万元,1985年创工业总产值5154万元,利税总额1044万元。
汉口无线电厂工人在装配“东方红”牌收音机(来源:雷鹏主编《武汉工业百年》)
截至1985年,已研制成功以通信机为主的164种电子产品,其中有135种投入批量生产,24种扩散给国内的31个厂家生产。
1978年以后,陆续有33种产品分别获国家和地方的奖励。
武汉中原机械厂生产的通讯产品(来源:徐鹏航主编《湖北工业史》)
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889型超短波调频车载通信机,892型短波单边带车载通信机,861N型指挥通信机,JXD-26选呼无线电话机,FTC-2203(150MHz)民用通信机,FTC-2640(150MHz)民用通信机,WH-2281超高频毫伏计,东湖牌JFD-3A局部放电测试仪,以及368A、314、337型东湖牌收录机等。
中原无线电厂80年代老照片(来源:中原电子集团官方网站)
据中原电子集团官方网站介绍,1998年4月,该厂改制成国有独资的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保留“国营第七一〇厂”厂名。
中原无线电厂生产的无线电通信机(来源:《武汉市志·工业志》)
2011年12月,公司整体搬迁至光谷东湖高新区。
2016年12月,公司整体注入上市公司“中国长城”,成为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中原无线电厂生产的JZO-24型车载式无线电话机(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
目前,该公司下属二级企业9家,有员工3900余名,拥有4个研发机构、1个国防二级计量站、1个军工校准和测试实验室、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司主营高新电子、应用电子、电池能源。高新电子涵盖战术通信系统、战术通信设备、卫星通信与导航设备、显示器、计算机、网络设备、模拟训练/维修检测、通信装备附件,是国防信息化建设重要力量。应用电子涵盖北斗应用、汽车电子、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东风汽车、船级社等合作伙伴。能源涵盖铅酸蓄电池、锂一次电池及锂二次电池,是军用一次锂电池主要提供者,是美国爱诺斯等合作伙伴。
中原无线电厂生产的YB-2型双音顺序编码器(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
公司300余项产品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质量银质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部、省、市各技科技进步奖,并在多次重大演习、重大工程及阅兵保障中获得“先进单位”称号。公司获得“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
中原无线电厂生产的东湖牌JFD-3A型局部放电测试仪(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
作者曾多次前往位于汉口四唯路的中原无线电厂老厂实施拍摄。
2017年5月,作者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宋奕博士的陪同下前往拍摄。当时很多厂房已经闲置,但多数厂房大门紧锁。
位于汉口四唯路的中原无线电厂(周国献2019年2月拍摄)
.
.
中原无线电厂(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中原无线电厂的烟囱(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时隔一年后,2018年5月,作者再次前往中原无线电厂拍摄。此时,多数厂房已搬空。作者得以对多个厂房内景进行比较详尽的拍摄。
中原无线电厂(周国献2018年5月拍摄)
中原无线电厂的烟囱(周国献2018年5月拍摄)
这个厂房已废弃多年,堆在地上的砖头都沙化了。
2018年5月首次进入一个老厂房,厂房里面有一道宽约2米多的深水槽,将厂房分成1:2的比例。从下图可以看到,门位于上图左上角,为了拍下这两张方方正正的照片,我冒险从水槽尽头攀援过去,再攀援回来,至今仍心有余悸。
湖北省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储存、使用消防安全许可证(周国献2018年5月拍摄)
2019年2月,作者再次前往拍摄时,国营中原无线电厂已经基本拆除,仅剩沿江大道和四唯路的临街厂房。沿江大道出租给亢龙太子酒轩的厂房,以及四唯路的临街厂房,都已搬空。
中原无线电厂(周国献2019年2月拍摄)
据说拆除中原无线电厂是为规划中的“长江之门”让路。
中原无线电厂地块(周国献2019年2月拍摄)
.
中原无线电厂的沿江大道临街厂房曾经出租给亢龙太子酒轩经营(周国献2019年2月拍摄)
施工门洞里有“长江之门”的宣传(周国献2019年2月拍摄)
.
2022年2月,时隔整整3年,作者再次前往探访时,可能由于疫情,“长江之门”建设停工了。
中原无线电厂地块(周国献2022年2月拍摄)
.
2024年10月,作者再次前往探访时,该地块长满了荒草。
中原无线电厂地块(周国献2024年10月拍摄)
.
.
([心][心][心]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9年7月12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
武汉的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工业遗址。“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武汉近代工业史》(上下卷))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现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作者希望通过拍摄和发布“大武汉系列”,引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
特别声明: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
来源:黑镜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