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繁杂的当下,视频号这类平台成为各类观点传播的阵地,我也曾沉浸其中,尤其对“破相”相关内容关注颇多。看着网上有点名气的人,围绕“破相”口若悬河,可内容版本大同小异,道理虽对,却总让我想起早年传播的心灵鸡汤,似新瓶旧酒,缺了些触动灵魂的力量。由此,我愈发觉得
在信息繁杂的当下,视频号这类平台成为各类观点传播的阵地,我也曾沉浸其中,尤其对“破相”相关内容关注颇多。看着网上有点名气的人,围绕“破相”口若悬河,可内容版本大同小异,道理虽对,却总让我想起早年传播的心灵鸡汤,似新瓶旧酒,缺了些触动灵魂的力量。由此,我愈发觉得,听别人讲千遍“破相”,不如自己在经典中、在生活里去体会,就像接触《金刚经》的过程,给我诸多关于“破相”与修行的感悟 。
那些在视频号上口若悬河“讲经说法”的人,未必真懂法。并非恶意揣测,若真深谙佛法真谛,言说时不会信口开河、人云亦云。佛法广大,有八万四千法门,“84000法,因缘不同,所修法门也需要应缘而修”,每个人根性、际遇不同,适合的修行路径本就该差异化,可网上传播的内容却模式化,这显然背离了佛法应缘而生、应机而导的本意。
当我翻开《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里,须菩提与如来的对话,充满对“法”的深刻思辨。“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这两句追问,直接叩击佛法的本质。佛法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不是能被人用固定话术、统一版本讲透的内容。“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说明真正的佛法,没有固定形态,无法用刻板的言说去定义、去传授。那些在视频里把“破相”等佛法内容讲得头头是道、却同质化严重的人,或许并未参透这点,他们讲的是文字、是概念,而非佛法的精髓,自然无法让听众真正“破相”,领悟摆脱表象束缚、直抵本质的智慧 。
“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此句,更让我明白,佛法不是拿来炫耀、拿来当作谈资口若悬河去讲的,它超越语言文字,需要亲身践行、用心体会。“破相”,破的就是对表象的执着,包括对佛法讲解形式、对他人言说内容的执着。若只是听别人讲“破相”,哪怕讲者口若悬河,自己不亲身去经典里探寻、不在生活中磨砺,那“破相”就只是别人嘴里的概念,与自己的修行毫无关联。
再看第八品“依法出生分”,“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七宝的布施,喻修行中的舍。可这舍,也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同样要“破相”——破对布施形式、对福报获取的执着。这又回到修行要应缘而修的道理,每个人面对“舍”的因缘不同,有人适合以财布施,有人适合以法布施,有人需在生活点滴的“舍”中体会佛法,若只是听别人讲“破相”时提及布施的概念,却不结合自己的因缘去实践,那永远无法理解“依法出生”,依佛法真正滋养自身修行的含义。
在刷视频号听人讲“破相”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陷入一种“知识崇拜”,觉得讲的人有名气、讲得流畅,就是懂法,就是能给自己指引。可佛法不是知识,是智慧,是需要用生命去体验的。就像“破相”,不是知道“不要执着表象”这个道理就够了,而是要在面对生活里的种种境遇——面对他人的评价时破掉对“面子”的执着,面对财富得失时破掉对“拥有”的执着,面对情感起伏时破掉对“爱恨”的执着 。这些,不是听别人口若悬河讲一讲就能做到的,必须自己去经历、去思索、去感悟。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传播太快,快到很多人习惯了“听别人说”,习惯了接受现成的观点,却忘了“亲身感受”“亲身实践”。佛法的修行,本就是一条向内探索的路,“破相”更是要打破对外在一切依赖的过程。若总寄希望于别人口若悬河的讲解来明白“破相”,那永远破不了“依赖他人言说”的相。
回到八万四千法门应缘而修的点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缘不同,适合的修行方式必然不同。有人在研读经典中悟“破相”,有人在行善布施中悟,有人在打坐参禅中悟,有人在红尘俗世的烦恼中悟。别人讲的“破相”,是基于他们的因缘、他们的法门得出的感悟,未必契合自己。就像同样面对《金刚经》,不同人因根性不同,体会到的佛法智慧也不同,这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所以,与其听别人口若悬河讲“破相”,把佛法讲成了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不如自己去经典里找答案,去生活中找契机。读《金刚经》时,慢慢品味那些对话背后的深意,思考“无得无说”“依法出生”的真意;在生活里,遇到事情时,试着用佛法的视角去看,去破掉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相。
当我们放下对他人言说的过度依赖,亲身去触摸佛法的温度,去体会“破相”的力量,才能真正明白,佛法不是用来听别人讲的,是用来自己修的。那些别人口若悬河讲的内容,只是指引我们入门的线索,真正的修行,在自己脚下,在自己心里。“破相”,破的是外界加诸的虚妄,立的是自己内心的本真,这一路,唯有亲身走过,才能悟到佛法的真髓,才能让“破相”从别人嘴里的道理,变成自己生命里的智慧 。
在这个喧嚣的信息时代,愿我们都能少些对他人“口若悬河”的盲从,多些亲身探寻、亲身实践的勇气,在佛法的滋养中,真正体会“破相”,真正走向属于自己的修行之路,让心灵挣脱表象的枷锁,抵达自在的彼岸 。
来源:翠玉珠宝信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