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肥胖症管理已从单纯关注体重数字,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链条干预。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肥胖病理本质的认知深化——它不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关键驱动因素。中国高血压调查(CHS)显示,超重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18%,肥胖人群更是
编者
肥胖症管理已从单纯关注体重数字,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链条干预。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肥胖病理本质的认知深化——它不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关键驱动因素。中国高血压调查(CHS)显示,超重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18%,肥胖人群更是攀升至53%[1],肥胖正持续加重我国慢性病负担。而“代谢管理”通过改善激素调节、能量代谢等多维度,实现对健康的长期维护,而非短期体重波动的干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期特邀北部战区总医院梁琳琅教授,解读这一理念变迁的深层逻辑,详解新型减重药物的临床优势及心血管保护等获益,为肥胖症管理提供前沿视角。
梁琳琅 教授
北部战区总医院
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名医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常委
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分会继发性骨质疏松学组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辽宁省糖尿病医学营养防治学会副会长
沈阳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临床军医杂志等编委
理念转变的核心逻辑与驱动因素
《国际循环》:在以往的减重观念中,人们往往聚焦于体重数字的下降,如今强调从“减重”过渡到“代谢管理”,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驱动这一理念转变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梁琳琅教授:过去谈减重,人们更多关注体重数字下降(比如减了多少斤)或体型变化,甚至认为减重只为“变美”——这种观念如今已经过时了。核心转变源于“肥胖是一种疾病”的认知普及:作为慢性进行性疾病,肥胖会引发多种代谢问题,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还会导致肥胖相关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肥胖相关肾病等关联病症。更重要的是,肥胖不仅是独立疾病,还可能引发心功能不全、肾衰竭等多器官功能异常,这些情况在重度/极重度肥胖人群中尤为常见。
正因如此,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明确指出[2],肥胖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导致致残致死的第六大病因。认识到肥胖的这些危害,我们首先要明确其“疾病属性”,并在健康防控中将其作为“上游因素”优先干预。这一理念,将对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指南革新在防治理念中的具体体现
《国际循环》:从“减重”到“代谢管理”的理念转变中,国内外指南在肥胖防治策略上有哪些具体革新?特别是治疗手段(如新型药物)的升级,其循证依据是什么?
梁琳琅教授:肥胖如今受到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核心源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的严峻现实:我国成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已达到50%以上[3]。更值得警惕的是,肥胖若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CVD)等,会显著增加疾病复杂性,不仅使治疗方案更繁琐,还会消耗更多医疗资源,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
但这仅是表层影响。若放任肥胖蔓延,其危害将涉及全身多器官,重塑疾病谱:
心血管系统:肥胖会导致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聚集,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40%~50%,甚至引发早发心功能衰竭或死亡;
肝脏:肥胖相关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常见问题,若不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
肾脏:肥胖可诱发代谢性肾病,叠加高血压、高血糖等因素后,肾功能衰竭风险显著升高;
呼吸系统:腹型肥胖可能引发“匹克威克综合征”(又叫肥胖低通气综合征),腹部脂肪过度堆积限制胸腔扩张,进而影响心肺功能,导致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长期供氧不足可能还会导致自由基变化,诱发慢性炎症状态。
正因肥胖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当前管理理念已从“减重”升级为“代谢全周期管理”:核心不再是单纯地降低体重数字,而是通过干预代谢风险,减少器官损伤与并发症,最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这一转变在指南中有明确体现,比如ESC/CCS以及中国心血管指南[4]中,均建议将肥胖作为疾病早期干预,体重降低≥10%即可显著改善CVD结局。
此外,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指出[5],任何程度的减重均有临床价值(图1):
体重下降3%~7%,即可改善血脂、血糖、血压;
下降5%~10%,预防糖尿病、MASLD、血脂异常及PCOS等;
下降10%~15%,显著改善血糖控制、促进糖尿病缓解,改善CVD,助力血压达标(部分患者可减少降压药使用),缓解OSA、骨关节炎(OA)等;
下降>15%(需结合年龄与个体耐受度),显著改善多项代谢指标,实现2型糖尿病(T2DM)最大程度缓解,减少心血管死亡率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等。
图1. 体重不同程度减轻带来的代谢获益
随着管理理念的迭代升级,肥胖管理需构建“分层目标+多学科协作”的新模式[6]:对年轻人可设定相对积极的减重目标,对老年人则以缓慢改善腰围、维持功能为主;同时联合内分泌、心血管、营养、运动等多学科,先明确肥胖病因(如排除继发性肥胖),再制定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与减重代谢手术在内的个体化方案。
近年来,创新药物的出现为代谢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这类药物不仅减重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药物,副作用可控,在长期使用中还能带来心肾保护益处——无论糖尿病患者还是非糖尿病人群,用药后均能观察到体重下降及心血管、肾脏事件风险降低。这也得到指南认可:《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等推荐,新型药物可用于肥胖或超重合并代谢异常患者,即便无糖尿病,只要符合适应证即可规范使用。通过早期干预、分层管理、多学科协作,不仅能预防肥胖相关病症、减少致残致死风险,更能让患者恢复生活与工作能力,真正实现“健康且有质量的生活”,这也是肥胖管理被提升至国家健康战略层面的深层意义。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代谢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国际循环》:新型药物GLP-1RA(司美格鲁肽2.4 mg)在“代谢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在降糖、减重及心肾等靶器官保护方面的多重获益,是如何契合指南升级理念的?
梁琳琅教授:司美格鲁肽作为近年来的“明星药物”,最初以降糖药身份进入临床,长期临床实践中证实:它不仅能有效降糖,还可以改善血压、血脂谱等多重代谢指标,为其在T2DM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循证依据。如今,司美格鲁肽在减重领域的价值已被明确:针对减重适应证的2.4 mg剂型,在临床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减重机制丰富且精准:通过抑制食欲中枢、延缓胃排空等多重作用,同时改善血脂谱、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实现减重、降低心血管风险等多重获益(图2)。
图2. GLP-1RA可通过多靶点作用机制带来代谢多重获益
这些作用均有充分的循证医学与真实世界证据支持。STEP系列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2.4 mg可显著降低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最高达17.4%,且长期效果维持可长达4年[7]。针对超重/肥胖合并T2DM患者的STEP 2试验也证实,治疗68周,较安慰剂组多减重6.2%,HbA1c降低1.2%[8]。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跨器官保护作用。SELECT研究作为全球首个证实体重管理药物可改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结果显示[9],司美格鲁肽2.4 mg可使MACE风险降低20%,心血管死亡降低15%、复合心衰风险降低18%,全因死亡降低19%,且获益独立于体重减轻及基线HbA1c水平。基于此,2025年4月,其心血管获益数据正式纳入中国说明书。
真实世界数据同样印证了其价值:SCORE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2.4 mg剂量可使MACE风险下降42%。SELECT预先分析还发现,它可降低主要肾脏复合终点风险22%,减少慢性肾脏病(CKD)发生风险,为肾脏保护提供了新方向(图3)[10]。这些结果契合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管理理念,印证了其获益已超越单一的减重或降糖,可实现多器官系统的协同保护,为CVD的二级预防提供了药物干预依据。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推荐:司美格鲁肽2.4 mg可用于肥胖或超重合并代谢异常患者,强调其心血管获益证据、并发症改善价值及长期使用必要性[5,11-12]。
图3. 司美格鲁肽2.4 mg可为超重/肥胖患者带来多重代谢获益
代谢管理理念的临床落地策略
《国际循环》:在肥胖患者长期管理中,医疗保健人员应如何合理运用指南及GLP-1RA,确保“代谢管理”理念有效落地?有哪些注意事项?
梁琳琅教授:在临床中想要用好新型体重管理创新药,实际上要求医生(尤其是内分泌及相关科室医生)熟读药品说明书,具体到每位患者,用药后的效果与安全性需在后续随访中动态观察。
从临床使用来看,减重药物的治疗响应率显著提升。比如在我个人的门诊中,只要明确患者肥胖或存在肥胖相关的多重代谢紊乱,均建议给予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体重管理干预。对于体重基数较大(如体重达二三百斤)的患者,尤其是中国人群,用药时需特别关注风险分层,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与临床经验制定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用药前需先明确病因:若肥胖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发,需先解决原发病,否则不仅减重效果差,还可能埋下未知风险。此外,需提前告知患者用药初期(尤其前1~2周)可能出现的不适,做好心理准备;此外,还需关注患者整体健康:比如鼓励适度运动(如抗阻训练)以维持肌肉量;保证充足睡眠与水分摄入,这些都是维持代谢平衡的基础。作为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药物的减重、降糖作用,更要明确其可能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例如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预防肌肉流失,通过合理运动保护关节等。且减重是长期过程,临床证据显示至少需观察3个月(部分方案需26周、52周甚至更久),长期坚持用药才能实现稳定效果。
总之,新型体重管理药物的使用需结合“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长期随访”,既保证疗效,又兼顾患者生活质量,才能实现安全、可持续的健康管理。
结语
从“管住嘴、迈开腿”到“强化营养干预+减重药物+代谢手术”的综合方案,从“关注体重”到“保护器官功能”,肥胖管理的核心已回归“以健康为中心”。其管理需跳出“体重中心”思维,通过优化代谢环境、干预激素调节等底层机制实现长期健康维护。这一理念革新已深度融入国内外指南更新的核心逻辑,标志着肥胖管理已进入以“代谢稳态”为目标的全新时代。而司美格鲁肽2.4 mg在长期体重管理中,不仅能帮助患者减重体重、改善代谢稳态,更能减少并发症、保护器官功能。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规范使用这一药物,既是依托循证医学的精准干预,也是为患者提供综合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
【注】注射司美格鲁肽2.4 mg于2024年6月25日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成人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2025年4月,NMPA批准SELECT研究中心血管获益数据纳入诺和盈®中国说明书“试验数据”章节。
参考文献
1. 田奕欣, 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1; 19(12):1139-11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4,23(10):1237-1260
3. Pan XF,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 373-392.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6):589-614.
5. Diabetes Care 2025;48(Suppl. 1):S167-S180 https://doi.org/10.2337/dc25-S008
6.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7):545-564.
7. Ryan DH, et al. Nat Med. 2024 Jul;30(7):2049-2057.
8. 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397(10278):971-984.
9. Lincoff AM, et al. N Engl J Med. 2023;389(24):2221-2232.
10. Colhoun HM, et al. Nat Med. 2024 Jul;30(7):2058-2066.
11. Pedersen SD, et al. Canadian Adult Obesi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Pharmacotherapy for Obesity Management.
12. Grunvald E,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2 Nov;163(5):1198-1225.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