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突泉专场活动有何看点?一起回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9:42 2

摘要:2013年,中国气象局与突泉县结缘,至此携手共进、风雨同舟,结下山海之情。如今,十二年的气象帮扶,助力突泉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殊荣。

2013年,中国气象局与突泉县结缘,至此携手共进、风雨同舟,结下山海之情。如今,十二年的气象帮扶,助力突泉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殊荣。

突泉县老头山云海 突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8月,“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走进突泉县。本期突泉专场,一起来看气象科普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8月,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于近日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活动旨在提升当地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提升基层干部、青少年等目标人群的科学素养,强化特色农业气象保障支撑能力,为这座塞北县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助力,更在巩固防灾减灾、推进基层治理中播撒希望的种子。

在中共突泉县委党校的教室内,来自全县应急管理系统的学员代表正在专注地聆听一场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讲座。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专家曾凡雷以场景化培训方式,在授课中详尽分析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情况,特别是通过动态卫星云图回放、精细化地形模型对比,直观地解释了为什么降雨在山区看起来不是特大,到了平原地区就成了灭顶之灾;还原了预警发布与升级时间线,梳理出关键决策时间节点,清晰展示了预警信息从发布、传递、接收,到理解研判、响应决策,再到行动部署全链条中,各阶段时间差如何压缩;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展现了响应及时、疏散果断地区与应对迟缓地区的损失差异。

8月12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专家曾凡雷为突泉县应急管理系统工作者开展科普讲座。摄影:高菲

这种把灾害现场“搬”进课堂的沉浸式推演与深度复盘,直指极端天气事件中风险认知、预警解读、科学决策与高效联动的重要性,直击在场领导干部心弦,敲响安全警钟。“抽象的风险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防灾链条上的每一环责任都重若千钧。”不少干部感慨道。

当前,基层防灾工作仍面临对复杂天气背景下灾害风险的系统性认知不足、对预警信息蕴含的潜在风险及其演变链条把握不够精准、快速科学决策与资源调配的能力有待提升等严峻挑战。本次活动带来的典型案例深度解读,跳出传统理论灌输的窠臼,真正契合基层需求。

8月12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专家曾凡雷为突泉县应急管理系统工作者开展科普讲座。摄影:高菲

突泉县副县长温博对此高度认可:“这种形式精准匹配了基层领导干部最迫切的需求——直观理解灾害成因、掌握关键决策节点、熟悉联动流程,有助于提升基层临灾指挥的实战能力和风险预判的前瞻性。”突泉县气象局局长高家宝表示:“预警信息发布后,各部门响应迅速,但仍需持续提高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效率和基层响应的精准性。本次讲座提供的案例经验为优化本地应急联动流程、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提供了新思路。”

气象部门将坚持“精准发力”与“实战导向”,深化部门合作,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精准化、场景化科普培训,让科学防灾的理念真正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成为基层干部的行动自觉。

8月,走进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村头建筑院墙上的“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标语格外醒目。

在紫皮蒜种植田里,一场专业人士的“会诊”正在进行。2025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的专家团队正围着几畦长势不佳的紫皮蒜,与蒜农们面对面交流,现场研判紫皮蒜呈现的种种问题。

突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丰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的“突泉牌”紫皮蒜,个头大辣味足、大蒜素含量高。

农民给紫皮蒜编蒜辫 突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五三村紫皮蒜气候品质优良,这是当地气象部门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的成果。突泉县气象局不仅开展了精细化气候品质评价工作,还专门为该村紫皮蒜种植户提供全生育期的专项气象服务:从播种前的土壤墒情分析、适宜播种期的气象条件建议,到生长期间的墒情监测,再到收获期的天气预测,每个关键节点,农户们都能通过微信服务群、大喇叭等渠道及时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据了解,该村紫皮蒜在市场中的附加值相较之前提升了约20%。

今年天公不作美,4月正值翻地松土、播撒蒜苗期,一场大雪打乱了农户的节奏;入夏后,持续高温少雨,土地干涸,紫皮蒜长势堪忧。

村民在大田里起蒜 突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县的帮扶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深知,紫皮蒜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为了找到解决办法,帮扶干部们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寻求专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多方联系专家,力求破解当前难题。

在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和专家协助下,“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邀请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员孔素萍来到突泉。孔素萍从事大蒜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已有20多年,经验丰富。

蔬菜专家孔素萍在五三村指导紫皮蒜种植。摄影:高菲

“孔老师,您快看看我这蒜。”五三村蒜农张立祥扒开一株紫皮蒜:“往年这时候,蒜头都快有拳头大了,今年最大的也就鸡蛋大小。更愁人的是,收回来的蒜放不了几天就烂了,我都扔了三车了。”

“我家的蒜也是,浇了好几次水,就是不见长。”“我还以为是施肥少了,追加了不少肥料,还是没见好转”……其他蒜农也纷纷说道。

孔素萍接过张立祥手里的紫皮蒜,先捏捏蒜头、再剥开外皮仔细查看。很快,她解释道,今年突泉紫皮蒜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长期无性繁殖导致品种退化,种性逐渐变弱,抗逆性下降,蒜头变小;部分种植地块常年重茬导致土壤生态失衡,病虫害加重。

蔬菜专家孔素萍在五三村指导紫皮蒜种植。摄影:高菲

孔素萍建议适时引进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在栽培管理上,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结合气象条件科学调整浇水施肥时间、用量以及病虫害防控方法,确保大蒜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充足养分。

“这次专家指导真是雪中送炭!”张立祥表示,“专家带来的技术非常及时、特别实用,我们对实现增产增收更有信心了!”在场村民纷纷感慨。

在推动紫皮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干部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深知,要想让农户们真正接纳新的种植技术,不仅要“讲出来”,更要示范“干出来”。为此,中国气象局派驻五三村第一书记范嘉奇准备在村集体土地上尝试种植新的大蒜品种,将气象知识和农业技术结合落到实践中。“农户最相信眼见为实,只有我自己种成功了,他们才愿意跟着干。”范嘉奇擦着额头的汗水笑道。

工人包装紫皮蒜 突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县副县长温博表示,农业农村、气象部门将联合打造“气象+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大田农业实现“选、种、防、收”全过程优化,设施农业实现“引、试、用、推”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智能节水灌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气象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助力蒜产品深加工,推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气象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