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术后第 3 天,L 女士步履轻快地走出胸外科病房准备出院。回首这段就医经历,恍如从一场噩梦中苏醒。短短几日,心情如同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 —— 从入院前的忧心忡忡,到此刻的如释重负,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术后第 3 天,L 女士步履轻快地走出胸外科病房准备出院。回首这段就医经历,恍如从一场噩梦中苏醒。短短几日,心情如同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 —— 从入院前的忧心忡忡,到此刻的如释重负,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三个月前,L 女士因乳腺结节接受手术,检查中竟意外发现肺部存在多发 “磨玻璃结节”。而乳腺结节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乳腺癌早期,更让她揪心的是,前几日复查时,肺部的磨玻璃结节被医生判定为 “4A”,确诊为恶性肺结节,需要尽快手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L 女士住进了心胸外科。
不幸中的万幸,她遇到了刚从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调任花都的闫明主任。闫明主任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深耕 24 年,积累了海量肺癌与肺结节诊疗的临床经验。
闫明主任带领团队为 L 女士重做高分辨率 CT,经过细致分析与多学科会诊,发现她的情况较为特殊:右肺下叶、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各有一处磨玻璃结节影,属于 “多原发磨玻璃结节”。
“这可怎么得了!一个结节还不够,竟然一下子长了 3 个!”L 女士的心猛地一沉。
闫明主任耐心安抚道:“多发磨玻璃结节其实并不少见,约占磨玻璃结节病例的 22%-48%。这类病症的诊疗关键,是将每个结节视为独立病灶分别观察治疗,其中最大或恶性程度最高的‘主病灶’需优先处理。”
具体到 L 女士的情况:右肺下叶背段的磨玻璃结节最大,约 18×14mm,伴有分叶、毛刺,边界清晰且呈膨胀性生长,可见增粗的供血血管,临近胸膜有牵拉迹象,恶性征象明显,肺癌可能性极高;右肺中叶的磨玻璃影呈云雾状,更可能是炎性病变;右肺上叶的磨玻璃结节极小(约 3mm),属低危型;左肺上叶的磨玻璃结节边界稍清、密度较低(约 5×4mm),同样为低危型。
结合上述分析,依据《多发磨玻璃结节样肺癌多学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年版)》,闫明主任团队为其制定了精准个性化方案:针对恶性程度最高、风险最大的右肺下叶结节,需及时手术切除。尽管 CT 部分层面显示该结节似侵犯胸膜,但凭借丰富经验,闫明主任判断,绝大多数磨玻璃结节在未形成明显实体瘤时,极少外侵至壁层胸膜,因此局部切除即可实现根治;术中可同时取部分中叶结节做冰冻病理检查;而左肺上叶和右肺上叶的低危结节则可暂时观察随访。
入院后,护理团队及时跟进,展开围术期宣教与护理工作,指导 L 女士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为术后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入院仅 2 天,L 女士便完成了全面的术前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肺部结节无远处转移,且无手术禁忌症。闫明主任团队随即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单孔胸腔镜右肺下叶楔形切除术 + 淋巴结采样术 + 右肺中叶楔形切除术。该方案既能精准切除肺部病灶,又能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留肺功能。
术中,闫明主任凭借精湛的技术,通过仅 3cm 的小切口,在 28 分钟内顺利完成了肺部结节切除及淋巴结采样手术。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显示为肺腺癌,术后常规病理进一步明确了诊断。
术中冰冻示肺癌,术后常规病理如下:
由于围术期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快速康复管理方案,L 女士术后恢复迅速。术后 6 小时,她便开始下床活动;术后第 2 天,复查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92%),无并发症,遂拔除胸管;术后第 3 天,L 女士的血氧饱和度达到 98%(未吸氧),活动自如,顺利办理出院手续。
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花都肺结节患者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体检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增加。数据显示,约 60% 的无症状体检者会被查出肺结节,这使得许多人谈 “节” 色变。尽管广州医疗资源丰富,但前往市中心就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挂号困难、专家问诊时间短。以越秀区为例,三甲医院胸外科专家号平均预约等待时间长达 27.5 个工作日,而门诊咨询时长通常不足 8 分钟。
为满足花都区患者的需求,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特意从河南省肿瘤医院引进了闫明主任,并设立了花都首个 “肺结节门诊”。闫明主任指出,公众普遍存在 “肺结节 = 肺癌” 的认知误区,导致超过 76% 的初诊患者出现焦虑症状。实际上,体检中发现的肺结节绝大多数为良性,其中以急慢性炎症最为常见,对身体并无影响。而医生所关注的 “肺结节” 特指早期肺癌,这类以磨玻璃结节为典型表现的早期肺癌在所有肺结节中占比不足 5%。
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及制定后续管理方案对医生要求极高。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细致分析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既往病史、职业暴露、家族遗传史等因素。此外,医生还需根据肺结节的形态、大小、位置、数量等特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及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包括消炎治疗、定期随访、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或消融等。手术前,医生会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肺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则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医药调理等方法,促进康复,增强免疫力,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肺结节门诊:每周四上午。
专家简介:
闫明,副主任医师,祖传中医,2001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后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工作24年,2015-2015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 FABER癌症研究所,麻省总医院)访问学者。河南省抗癌协会肺癌、食管癌及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融汇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深耕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
深耕肺结节诊疗十余年,构建“筛查-鉴别-干预-康复”全流程管理体系:
精准鉴别:擅长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结合影像学特征、肿瘤标志物及中医体质辨识,早期预警高风险结节;中医药干预:对良性肺结节(如炎性磨玻璃结节),通过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中药方案,临床验证结节缩小率达62%(近三年数据);微创外科:主导单孔胸腔镜下肺结节微创手术,精于个体化手术规划(在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手术创伤小(平均切口仅3-4cm)、恢复快;中西医结合全程康复管理:术后结合中医体质调理(如补肺健脾、化瘀散结),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创新性提出“肺结节发病根源三维分析法”——融合结节生长部位经络循行、患者先天遗传易感性、后天体质阴阳失衡及环境压力刺激等多维度,直击病本。
癌种覆盖:对肺癌、食管癌、胃癌(贲门癌)、结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肺转移瘤等诊疗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晚期肿瘤综合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中医调理);转移灶控制:对骨转移、脑转移等晚期并发症有深入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案(如中药增效减毒、外治缓解神经痛)延长生存期;症状改善:针对放化疗/靶向治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骨髓抑制致白细胞/贫血/血小板减少),研发“扶正减毒”系列方剂,有效率超90%,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姑息支持:融合中医对症调理,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来源:古方破解现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