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陈赓豫西遇险,敌司令追着喊大哥,陈:我就坐下来当大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7:22 2

摘要:1947年冬天,在伏牛山深处,国民党第五兵团七个旅三万人,疲惫地在山道上来回穿行。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7年冬天,在伏牛山深处,国民党第五兵团七个旅三万人,疲惫地在山道上来回穿行。

山风冷,路难走,补给跟不上,士兵们嘴唇干裂,军官也没了章法。

可奇怪的是,前方那支“共军主力”仿佛影子一样——永远在前面,却永远抓不住。

李铁军那时候应该没想到,自己追了半个月的“陈赓部队”,其实只是个幌子。

这是一次被悄悄写进作战史的战术欺敌,也是一场兄弟之间的兵法对决。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来还得从一段有些特别的称呼说起。

当时在国民党第五兵团内部,不少军官都听见李铁军亲口说:“咱这是去追陈大哥。”听着像玩笑,其实不是。

李铁军和陈赓确实是早年同窗,黄埔一期的老同学,一个班上过课,军校时代就叫“陈大哥”。

可这会儿,两个“黄埔兄弟”正隔着一条山脉,你追我逃,是真刀真枪的战场。

1947年11月,豫西战局吃紧。

陈赓刚带部队打下鲁山、方城等八个县城,局势看上去不错,但局部胜利背后是巨大的压力。

他的太岳兵团不过五个旅,还在长途奔袭之后,兵员疲惫,补给紧张。

此时,蒋介石坐不住了。

他从南京下令,调李铁军的第五兵团从南阳方向北上,意图围歼陈赓在豫西的部队。

李铁军带的可是正经的七个旅,三万人马,全是装备精良的主力。

那会儿陈赓在哪?在南召店,正召集紧急会议。

根据留下的会议记录,当时的气氛不轻松。

有人主张打一仗,“哪怕拼一下,也不能老是被人追着走。”也有人提议往伏牛山里撤,“山高林密,敌人不熟山路,咱好周旋。”

陈赓听完,摇头。

他说:“咱要能打,早打了。

敌人是七个旅,我们才五个旅。

山里也不能躲,咱的任务是牵制敌人、配合大别山和华东,不能光想着保命。”

说着说着,他忽然笑了,说:“李铁军不是老喊我大哥吗?那我就坐下来,当一回大哥。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一片静。

谁都知道,陈赓这不是讲段子,他是有主意了。

接下来几天,陈赓做了个大胆决定:调出13旅和25旅,总共5000多人,打扮成主力部队,故意暴露行踪,吸引李铁军来追。

真正的主力则就地隐蔽,抓紧时间休整。

这招后来被叫作“牵牛计”。

意思是牵着牛鼻子走,敌人去哪儿,都是被牵着跑。

李铁军那时候确实上当了。

他本来就小心,知道陈赓用兵灵活,生怕被各个击破,干脆把七个旅捆在一块儿走。

结果这一大团人就跟着“假主力”钻进了伏牛山。

伏牛山不比平原,山道弯曲、地形复杂,后勤运输极难。

再加上冬天山里气温低,部队又不适应山区作战,没几天就疲惫不堪。

前线传回来的电报也越来越乱——“敌踪难辨”“行军艰难”“士气不稳”。

而此时,真正的陈赓部队正在山外悄悄集结,准备下一轮行动。

李铁军并不是没怀疑过。

他后来有句原话:“这仗打得太别扭,一路追 追不到,还越追越苦。”但他始终没敢分兵,因为怕分了就被各个击破。

说白了,被陈赓拿捏住了心理。

等他反应过来,已经被牵着在山里转了十几天。

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后方补给吃紧。

他才意识到,自己这回,是真的被“大哥”算计了。

而陈赓那边,已经完成修整,重新出击,很快又拿下几个县城。

豫西根据地不但守住了,还越打越稳。

之后几个月,整个中原地区的局势也因为这段时间的牵制行动变得更有利。

陈赓这个人,跟很多将领不太一样。

他不是那种一板一眼打仗的风格。

他会在会议上开玩笑,会在最紧张的时候说一句“我来当大哥”,但转头就能想出最合适的战术。

他不只是打仗打得好,更是能把人心摸得透。

这种人,敌人怕,战友服。

李铁军后来再没用“大哥”这称呼。

不是因为不尊重,而是打完这一仗,他知道,战场上再没有“大哥”这种关系了。

参考资料:

李克农主编,《陈赓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太岳军区战史资料汇编》,1987年。

《解放战争战役史·中原篇》,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

来源:赤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