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红色接力——记耿风泉一家三代的赤子情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23:11 2

摘要:小院里,从墙上悬挂的泛黄的战报,到玻璃柜中陈列的日军军刀,再到墙角堆放的老式步枪......2万余件抗战实物像一个个沉默的证人,诉说着一个家庭与红色基因跨越80年的故事。

处暑时节的太行山,晨雾缭绕。

清晨6点半,辉县市城关街道冯庄村的一座农家小院已热闹起来。斑驳的院门上,“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几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60岁的耿风泉正站在展柜前,给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讲解一枚锈迹斑斑的地雷:“这是太行山军民自己造的地雷,当年就是靠它,把鬼子炸得魂飞魄散......”

小院里,从墙上悬挂的泛黄的战报,到玻璃柜中陈列的日军军刀,再到墙角堆放的老式步枪......2万余件抗战实物像一个个沉默的证人,诉说着一个家庭与红色基因跨越80年的故事。

耿风泉一家三代军人,用80年的坚守与接力,在太行山下筑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堡垒。

父辈的火种:从“战争戏”道具到精神密码

故事的开端,藏在耿风泉童年的记忆里。父亲耿兰田总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摩挲着那些带伤的“老伙计”——一支老旧的步枪、一枚变形的弹壳、一个褪色的臂章。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腿上还有日军炮弹碎片留下的印记。

上世纪50年代,耿兰田转业回乡,恰逢村里排演“战争戏”。当过兵、上过战场的他成了剧组顾问。

“戏里的道具枪不像枪、地雷不像地雷,咋能让娃们知道当年抗战有多苦?”耿兰田犯了难。从那天起,他开始拄着拐杖走村串户,向老战友、老乡收集散落的抗战实物。

“爹常说,这些东西不是破烂儿,是血写的历史。”耿风泉记得,父亲的帆布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一瓶老白干,一叠草纸。

遇到藏有实物的老乡,他就递上酒,边喝边聊当年的战斗,听到感人的故事,就蹲在田埂上用草纸记下来。有一次,为了得到一个日军防毒面具,他把家里仅有的一只羊送给了山那边的猎户。

1987年,耿风泉从北京军区炮兵部队退伍返乡。推开父亲的储藏室大门,他被眼前的情形震住了:上千件抗战实物堆得满满当当,斑驳的钢盔上还有弹孔,泛黄的“抗战到底”传单边角已卷起,土地雷的纹路里嵌着泥土——那是父亲用20多年时间,从太行山区的沟沟壑壑里“抠”出来的抗战历史。

“风泉,这些东西比命金贵。”耿兰田已被伤病折磨得下不了床,他拉着儿子耿风泉的手反复叮嘱,“别让后代忘了,咱今天的好日子是咋来的。”

两年后,老人离世,耿风泉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布包,里面是父亲积攒的38元7角钱,还有一张字条:“给娃买件新衣裳,剩下的,买个玻璃柜放那些‘老伙计’。”

中年的坚守:踏遍太行的“红色拾荒人”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时,耿风泉还是个20多岁的庄稼汉。他把自家3间住房腾出来当仓库,床边都堆满了收集来的抗战实物。有人笑话他:“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守着破烂儿能当饭吃?”他不辩解,只是背着帆布包,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走进了茫茫太行山。

收集之路的艰辛,远超想象。

1992年冬天,听说王莽岭深处有位老猎户藏着一把八路军用过的马刀,耿风泉揣着5个馒头就上了山。大雪封了路,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8个多小时,到了猎户家才发现,马刀被当作劈柴刀用了十几年,木柄早已磨穿。

猎户舍不得给,耿风泉就帮着挑水、劈柴、喂猪,住了整整5天,最后猎户红着眼把刀塞给他:“这刀在你手里,比在我这儿值。”

为了收集抗战实物,他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1998年,家里种的小麦刚卖了800元,他听说山西陵川有位八路军老战士要出售一本《战地日记》,拿着钱就上了长途汽车。等他捧着日记本回到家,妻子秦瑞霞正在翻箱倒柜找钱给女儿交学费。“当时我就想,这日子没法过了。”秦瑞霞如今说起仍红着眼,“但看到他抱着日记本跟抱着珍宝似的,又狠不下心怪他。”

那些年,秦瑞霞在村口开了家小服装店,进货时专挑便宜的款式;孩子们的校服洗得发白也舍不得换;全家理发全靠她用10元钱买的机械推子解决。有一次,耿风泉在旧货市场看中一个日军铜烟盒,上面刻着“大东亚共荣圈”字样。可他带的钱不够,急得直转圈。秦瑞霞得知后,二话不说把准备进货的2000元塞给他说:“先买这个,衣服晚几天再进货。”

30多年来,耿风泉的足迹遍布太行山区的村寨,行程超过15万公里,磨破了100多双胶鞋,丢了10多辆自行车。最险的一次,他在悬崖边的山洞里发现刻有侵华日军标识的炮弹空箱,爬出山洞时脚下打滑,抱着箱子翻滚了十几米远。耿风泉虽然受伤了却死死护着箱子,他想:“这是侵华罪证,不能弄丢。”

气节与温度:不卖的珍藏与送出的深情

耿风泉的展览馆里,有件特殊的展品——一面褪色的日军军旗。

2005年,一名侵华日军后代辗转找到他,掏出10万元现金想买走这面旗。“这是你们侵略的证据,给多少钱都不卖!”耿风泉指着军旗上的图案,一字一句地说,“我要让娃们知道,当年鬼子就是举着这玩意儿,在俺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

这样的拒绝,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山西商人曾出价5万元想买一本日军相册,里面的69张照片记录了1941年日军攻占太行山的暴行;文物贩子带着1万元现金蹲在他家门口,想收购一个八路军指挥员用过的望远镜......“抗战实物只收不卖”,这是耿风泉刻在心里的规矩。

但他的“吝啬”,只针对那些想把历史当商品的人。

2016年年初,听说92岁的八路军老战士董章林在找一枚丢失的二等功勋章,耿风泉翻遍了自己的收藏,把一枚保存完好的八路军臂章、两枚抗战纪念章和一沓战地照片送到老人床前。“董老,这不是您丢的那枚,但它代表着咱八路军的荣耀。”老人摸着勋章,流下了眼泪:“风泉,你懂咱老兵的心啊!”

这些年,耿风泉先后给卢沟桥博物馆捐了12件抗战实物,给河南省军史馆捐了50件抗战实物。有人不理解:“自己勒紧裤腰带收集的,咋说捐就捐了?”耿风泉总是笑着说:“东西藏在家里是我的,摆在博物馆里是大家的。能让更多人看见,才不算辜负这些‘老伙计’。”

全家的阵地:三代人的红色同心圆

展览馆的东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耿兰田穿着军装端坐中间,妻子和耿风泉兄妹5人依偎在两侧。照片下方,一行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格外醒目。这个三代军人家庭,从耿兰田开始,把不忘初心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共同的红色阵地。

秦瑞霞的支持,藏在无数个细节里。耿风泉进山收集实物,她凌晨3点钟就起来烙大饼,把水壶灌满凉白开;展览馆缺人手,她放下服装店的生意当起管理员,登记、打扫、接待参观者样样都干。有一年夏天,耿风泉连续讲解多时,嗓子哑得说不出话。秦瑞霞瞒着丈夫去医院开了100多元的润喉片,自己头疼得直哭却舍不得买止痛药。“他做的是正经事,我不帮他谁帮他?”秦瑞霞向记者讲述过去时,用手抚摸着柜里的一顶八路军军帽,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孩子的脸颊。

孩子们的接力,带着青春的朝气。

耿风泉大儿子耿文雷大学期间在餐馆打工,把攒下的钱全给父亲买了文物收纳盒;女儿耿文斐是小学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志愿者,把抗战实物背后故事创作成漫画,如今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周边千余米的红色文化墙也成了网红打卡、直播点;小儿子耿文伟在北京当兵,每次探亲都带着战友来当讲解员,用年轻人的语言讲活了老物件的故事。“爸,您放心,等我退伍了,这展览馆我接过来继续为大家讲解抗战故事!”一次视频通话里,耿文伟对着镜头敬了个军礼,耿风泉背过身擦了擦眼睛。

如今,这个小院成了没有围墙的课堂。

党员干部来这儿重温入党誓词,青少年来这儿聆听抗战故事,甚至有海峡对岸的老兵带着子孙来寻根。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辉县市检察院的干警冒雨参观,看着展柜里那把刻着“还我河山”的刺刀,一位年轻干警红着眼说:“以前在课本里学历史,今天在这儿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永不褪色的传承

从1945年抗战胜利耿兰田开始收集第一件抗战实物算起,80年过去了。当年的千件藏品变成了2万余件,小小的红色庭院变成了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参观者从村里的乡亲变成了100余万人次的社会各界群众。耿风泉获得的荣誉证书堆了满满一抽屉:“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中国好人”......但他最珍视的,是展览馆留言簿上的那些话。

“爷爷,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小学生李雨桐”“向老兵致敬,向守护历史的人致敬——党员王建军”“这些实物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奋斗才能自强——企业家张海峰”......耿风泉常常捧着这些留言簿读到深夜,仿佛能看见无数双眼睛在与历史对话。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小院。

耿风泉站在展览馆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太行山,像望着80年前父辈们战斗过的战场。晚风拂过,展柜里的军号仿佛发出了悠远的声响,那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传承的誓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红色基因永远不会褪色,英雄的故事永远有人讲述。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