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面墙画了多久咱不知道,但肯定不是第一天画成,也不是等孙女士来的时候才画的。这面墙前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前面合影,大家都没觉得什么不妥。
蒋华
绍兴鲁迅纪念馆前有一面网红墙。墙上画着鲁迅经典形象——长衫,冷眼,左手夹一支烟。
这面墙画了多久咱不知道,但肯定不是第一天画成,也不是等孙女士来的时候才画的。这面墙前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前面合影,大家都没觉得什么不妥。
孙女士一来,她心里就不舒服了。鲁迅怎么能抽烟呢?鲁迅纪念馆怎么能画这样的画呢?这不是带坏孩子?大文豪这么干,他们有样学样咋办?
义愤填膺的孙女士赶紧掏出手机拍下证据,转头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第二天又向政务平台“浙里办”正式投诉。同时,她附上了自己的建议,把鲁迅手里的烟换成拳头。
我就想说,你这建议也不咋地,按你的逻辑,这是推崇暴力吗?大文豪面对游客都要握紧拳头,这是与人民为敌吗?
接下来的发展出乎孙女士意料,绍兴市文旅局工作人员25日透露:“今天上午接到全国各地电话,意见空前一致——这是历史客观现实,更是绍兴旅游名片,绝不能因一人投诉就盲目改掉!”
可以想见,投诉者孙女士是控烟志愿者。她的逻辑很清晰:原画本是鲁迅在书房抽烟的场景,去掉背景只剩人物后,等于暗示“公共场所吸烟没问题”。有游客甚至现场点燃香烟,模仿“给先生点烟”拍照,这让她如坐针毡。
消息一发酵,网友立马按照孙女士的意见,在网上上传了修改设计图。鲁迅夹烟的手指被P成握拳姿势,只是怎么看怎么怪异。要是鲁迅自己看到,估计棺材板都要掀翻了。纪念馆工作人员哭笑不得:“非官方发布,纯属网友恶搞。”
有专家就指出,“把墙画和误导青少年挂钩是反应过度。青少年不会因历史人物画像改变对吸烟危害的认知。”鲁迅的烟是他真实的生命痕迹,不是教唆工具。正如大象新闻评论员邱延波所说,“若怕武松打虎诱导暴力,是否要改成‘保护野生动物’?怕李白《将进酒》教人酗酒,是否该从课本删除?给维纳斯披袍子,给大卫像穿内裤,接下来轮到鲁迅?”
翻阅史料会发现,这支烟几乎长在鲁迅手上。他从20岁开始抽烟,烟龄长达35年,可以说,这支烟伴随他写完所有著作。鲁迅抽烟这幅画,恰恰体现了一个斗士和思考者的形象,几十年来无人觉得不妥,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欣赏和崇敬的眼光看待呢?单纯的小孩也许并没想到这么复杂,神经过敏的反倒是一些大人。
这支烟早已超越嗜好本身。鲁迅曾对许广平坦白:“许多烟卷,不过麻醉药。”在厦门教书时抽烟减少,只因“编讲义只需调查,无需思索”。烟雾缭绕中诞生的《野草》,至今仍灼烫着中国人的精神表皮。这缕青烟,缠绕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孤独与坚韧。
历史不是橡皮泥,想捏就捏。毛泽东也抽烟,很多画面和影视里面都有体现,以后是不是也要剪掉这些画面?这样做,是否又违背历史了?控烟的关键在于法治与教育,不在于给历史人物做“无烟PS”。
毕竟,掐灭鲁迅的烟容易,点燃思想的火很难。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