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赋能教师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助力工作室成员在全市案例评选中脱颖而出、发挥引领作用,2025年8月22日下午,绵阳市张永红名师工作室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四楼,成功举办“实践活动类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与辅导”专题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学员及有意参
AI赋能跨学科教学
探寻项目式学习新样态
张永红名师工作室成功举办“案例分享与辅导”专题活动
为赋能教师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助力工作室成员在全市案例评选中脱颖而出、发挥引领作用,2025年8月22日下午,绵阳市张永红名师工作室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四楼,成功举办“实践活动类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与辅导”专题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学员及有意参加培训的其他教师齐聚一堂,共话教学创新,共探育人新路径。本次分享由工作室成员、绵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何俊主持。
PART.01甜蜜工坊:以糖为媒,解锁低段跨学科实践新路径
活动伊始,成员易小燕老师率先带来精彩分享 ——《“甜蜜工坊” 里的劳动与文化 —— 基于〈千人糕〉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式学习实践案例》。该案例以小学二年级语文《千人糕》为载体,针对城郊小学 “家长代劳多、劳动教育形式化、低段写话无素材” 的困境,构建 “熬糖 - 制糕 - 传文化” 三阶分层任务体系。学科融合上,案例实现多维度育人:语文层面,通过顺序词、动词训练与细节描写,解决低段写话难题,90% 学生能连贯记录劳动过程,75% 拓展层学生可加入情感表达;劳动层面,按能力分层设计任务,基础层完成熬糖、制糕,提升层改进发酵时间,拓展层创新食材搭配,劳动参与率从 70% 提升至 95%;科学层面,对比食材含糖量与熬糖口感关联,65% 拓展层学生结合 AI 验证 “糖分影响甜度” 规律;美术层面,鼓励设计文化包装,80% 提升层学生录制的推荐视频生动展现劳动细节。
更值得关注的是案例中的AI 赋能与家校协同亮点:学生借豆包 APP 查询任务方法、分析失败原因,用剪映 “AI 故事成片” 生成宣传内容;通过班级 QQ 群明确家长 “仅记录、护安全、不代劳” 角色,配套《实践记录单》,推动 双亲留守家庭、校外托管家庭家长转变角色,实现 “劳动技能 + 语言表达 + 文化认知” 协同提升。
PART.02水蚤 “报警器”:以生态为核,打造高中跨学科探究新范式
成员秦银林老师带来《水蚤“报警器”—— 水质监测与净水守护行动项目式学习案例》,将高中跨学科教学的 “深度与广度” 展现得淋漓尽致。案例紧扣党的二十大生态保护要求与高中生物课标,以涪江水质为研究对象,打造 “溯源 - 微观 - 智创 - 共生” 四阶实践链条。项目实施中,学生先通过 “溯源” 任务走进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学习水质物理、化学、微生物监测方法,建立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联认知;再开展 “微观” 实验,设置四组微塑料浓度梯度,用数字化显微镜测水蚤心率、CO₂传感器监测呼吸强度,发现低浓度微塑料引发应激反应(心率升高)、高浓度损伤生理功能(心率下降);随后 “智创” 环节,融合多学科知识,用低成本材料制作净水装置,部分小组加石英砂吸附层,污染物去除率最高达 65%;最后 “共生” 阶段,编制《家庭防塑指南》,发起社区 “水质自测” 行动,学校公众号推文阅读量超 3000 次。
该案例的创新之处在于 “跨学科整合与真实问题导向”:生物学探究水蚤生理机制,化学支撑检测与净化原理,地理助力污染溯源,通用技术指导装置设计,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形成完整解决闭环;70% 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5 组净水方案获社区认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态保护行动,筑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念。
PART.03蚕桑文化:以非遗为魂,打造小学中高段劳动教育新样态
成员左发兵校长,带来《蚕桑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让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碰撞出别样火花,为小学中高段劳动教育提供了 “新样态”。案例遵循2022 版劳动课标理念,针对 3-6 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构建 “认知 - 实践 - 创新” 三阶螺旋式学习路径,融合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年级梯度设计精准适配学情:3-4 年级侧重基础认知与习惯培养,学生通过喂食、清理蚕盒、采桑叶等任务,认识蚕的生命周期与桑树特征,完成《蚕宝宝成长手册》,85% 学生坚持每日记录,劳动缺勤率从 30% 降至 5%,劳动意识显著增强;5-6 年级聚焦技艺实践与文化创新,每周加 1 课时辅导,学生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缫丝、扎染,70% 能独立缫丝,还策划 “丝路新声” 文化展,3-4 年级布置 “生命观察区”,5-6 年级讲解 “技艺体验区”,10 件文创产品获社区好评。
案例特色在于非遗适龄转化与成长可视化:将缫丝、扎染拆解为简易步骤,用 “劳动护照” 记录学生从 “蚕房值日生” 到 “文化小使者” 的成长;依托蚕桑工坊与户外基地,让学生 8 周内完整经历 “蚕卵孵化 - 文化展策划” 流程,感受 “春蚕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PART.04领衔引领:锚定素养,共绘项目学习新图景
活动最后,工作室领衔人、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劳动和实践教育科科长张永红老师对三项案例予以高度肯定,并结合工作室发展规划与全市教育改革方向,发表指导性讲话,为全体成员指明前行方向。他指出,三个案例覆盖多学段、多领域,均体现三大共性亮点:真实问题驱动,链结课堂与生活;分层设计精准,尊重学生差异;跨学科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同时,张老师也强调了各案例的独特价值: “甜蜜工坊”为城郊小学提供可复制范式,“水蚤报警器”彰显高中项目科研化、社会化特质,“蚕桑文化”则让非遗真正“活”进课堂。
针对工作室后续工作,张老师提出三点希望:深学课标,避免项目式学习形式化;加强反思,形成“成果与问题清单”;积极参训,提升AI与教学融合能力。
活动最后,他鼓励全体成员:“工作室是每位教师成长的平台,愿我们互学共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绵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本次专题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工作室成员及学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推动了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度探索。未来,张永红名师工作室将继续以专业引领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导向,为绵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来源:锦绣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