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跟着 “网红” 支书闯直播,首月直销11万见实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5:04 2

摘要:“这个货架,是开超市的村民送的;这盏直播灯,是卖羊蹄的村民拉来的;这张桌子是村民原先干烧烤买卖的调料台,我又进行了改造。”掀开桌布,王连海敲了敲用来垫高货品的硬纸板,“这房间里的大部分家什,都是听说村里要搞直播后,老乡们支持的。”

“这个货架,是开超市的村民送的;这盏直播灯,是卖羊蹄的村民拉来的;这张桌子是村民原先干烧烤买卖的调料台,我又进行了改造。”掀开桌布,王连海敲了敲用来垫高货品的硬纸板,“这房间里的大部分家什,都是听说村里要搞直播后,老乡们支持的。”

甚至眼前的直播间和电商小院,也是由村民无偿提供的老宅。作为武城县李家户镇王家户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海带头“一个猛子”扎进电商直播销售农产品的研究工作中,在平台规则里时而扑腾时而遨游,他成为“网红”村支书的同时,这座小村庄也被悄无声息地改变着。

王连海介绍直播间货品。

“鹅蛋没了”

鹅蛋,地头价每斤8.5—11元不等,挂在直播间“小黄车”,变成69元/12枚。“身价”翻几番不说,消费者还争相购买。

“城里的人愿意为‘原生态’‘纯绿色’买单。”当王连海具象地体会到这件事,一连串想法不受控制地在他头脑里产生。

和其他传统农业村庄一样,王家户村以种养为主,村内居民老龄化严重。王连海说,直播带货的初衷是解决村内鹅蛋销售的问题,“都是村民家里散养的土鹅,下的蛋可好了,贱卖太可惜。”

第一场直播是在家里进行的,那年王连海42岁。直播前,他“恶补”了大量功课,为满足直播条件“召集”来的上千名亲朋好友粉丝,也被一一设置“不可见”,理由是“不符合消费者画像,影响平台推流。”

那天的直播共有5人观看,其中4名是村班子成员,王连海一笑置之。一遍遍调整和优化后,直播第五天,王连海在1个半小时里卖出了120单鹅蛋,即1440枚。

“鹅蛋没了。”下播后,现实问题涌现,村民家里根本没有那么多鹅蛋。王连海多村“化缘”,总算供上了货。这场“小胜”带给他两点思考。

值得高兴的是,电商直播带货这条路,走得通。他打算正式带着全村尝试,让王家户村的鹅蛋都能“走出去”。

值得看见的是,“鹅蛋没了”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它是农产品体量不足以“支撑”流量的必然结果;流量或许很久不来,也可能随时涌来,在推动农产品“触网”过程中,类似事件极易让消费者信任崩盘,使“养号”成果功亏一篑。

因此,王连海决定,将当地的其它农产品,如小米、果蔬等也带到直播间,一来推介了家乡,二来保证了开播频率,也维护了粉丝黏性。

彼时正值李家户镇成立“电商产业联盟”,招引了数家快递入驻,出村“最后一公里”问题迎刃而解。至此,农产品上行之路有了轮廓。

“换我跟你搭腔”

“俺不会说,俺不会讲。”

“谁天生就会说会讲?”

这是王连海与村民之间经常出现的对话。他发现,村民对电商直播的支持似乎停留在“精神”与“物质”层面,就比如,他们愿意为电商小院捐出直播的补光灯,却羞于站在这盏灯下。

不少村民赞成让王连海出镜,延续“网红”村支书自带的流量,王连海却有自己的考虑:“把我拍火了,万一换届了,账号还能运营吗?直播怎么办?”

怎样把村民“请”进来,怎样共享直播间,王连海费了些心思。

如今在王家户村的直播间里,仍能看到王连海滔滔不绝地推介,另一村民则手举产品,偶尔微笑点头示意——这一助播岗是专门为有意向加入直播带货的村民设置的。

王连海(右)和村民共同直播。

“我就跟他们说,你什么也不用做,听我是怎么讲的,适应适应上镜,偶尔搭个腔就行。等你觉得差不多了,换我跟你搭腔。”王连海说。

愿意加入直播的村民越来越多了,但“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远没有想象那么顺利。现场直播往往考验随机应变能力,当村民担任主播时,仍会感到紧张,常常出现冷场状况。

“别管卖什么,你就告诉观众,你拿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品相,有多么大,你是怎么种、怎么养出来的就足够了。”王连海一遍遍地疏导村民,直播只是一种形式,决定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的,终归是农产品的质量。

或许是被渗透着的乡音与真诚打动,直播首月,11万元的货款直接打到了合作社的账户。对于当下的流量和销量,王家户村的村干部们已经非常满足。

对于仍有些观望的村民,王连海尽量说服他们参与直播运营、打包发货等“不露脸”的事务中,按件计工资,“希望是个循序渐进的带动过程,最迫切的还是有年轻人的加入。”

“网红”支书的下半场

可以说,王家户村已经掌握了成型的引流方式——用直播销售农产品,闲暇时拍些正能量和乡村日常的视频吸粉,并维持粉丝数量。

可喜的现象正在叠加产生。有人专程从县城、周边市区来到这个小村庄,不仅仅是为了购买农产品,更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产生向往。“最远的是从天津来的。”王连海说。

记者留意到,近年来,李家户镇电商联盟依托东部王家户、西部西店两个电商小院,带动直播产业发展,采用本地采购、本土直播的方式,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各界人才参与的家乡好品、产业、服务推荐活动,成效显著。

“网红”村支书,容易自带流量且获得信任。对于村内现状,王连海有满意,也有焦虑。他深知,这条路径巧妙借助了官方、基层组织和民间、市场等多重关系间的张力,同时他观察到,“网红”村支书的红利时代已经进入“下半场”。

“受众会审美疲劳,平台的流量扶持也不会长久,脱离了扶持后,是否还能稳定地向上走,能走多远,都是未知数,要靠长期坚持和资源共享才能站得住脚。”近期,他和德州市其他三位“网红”村支书共同组成了“甄选好物”书记联盟,共同创作、交流。

到中秋,将会有一大批新鲜的农产品上市,王连海已经做好了准备,“合理的价格、不夸张的宣传、及时的售后才是基本盘。”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