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医学》: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完成世界首例猪肺异种移植,216小时未见超急性免疫排斥或感染,器官功能维持良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5:11 1

摘要:今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来自我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鑫/刘小友/何建行团队的论文,研究者们报告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肺成功移植的脑死亡患者案例。移植器官在受者体内存活216小时(9天),期间未观察到显著的超急性免疫排斥或感染,器官功能正常维持。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器官移植是治疗很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终极答案。但受限于供体器官的有限,只有极少数的患者能够等来适合自己的器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异种器官移植势在必行。

今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来自我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鑫/刘小友/何建行团队的论文,研究者们报告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肺成功移植的脑死亡患者案例。移植器官在受者体内存活216小时(9天),期间未观察到显著的超急性免疫排斥或感染,器官功能正常维持。

,我国科学家在异种器官移植课题上取得的又一胜利。

1964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尝试了异种器官移植。他们将黑猩猩的肾脏移植给了13名患者,但由于严重的免疫排斥,这一策略未能长期持续。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想了无数办法来解决免疫排斥问题。最终,是基因编辑给了我们新的机会。通过基因编辑,我们可以去除异种器官中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基因,或补充能够辅助器官移植后长期存活的人类基因。

在2021年前后,我们获得了“六基因改造巴马猪”这一经典改造模式。

所谓的六基因改造,指的是敲除猪体内的三个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基因,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β-1,4-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2(B4GALNT2)、N-羟基神经氨酸(CMAH),转入有助于减轻排斥反应并延长异种移植物存活的人补体调节蛋白(CRP)CD46CD55,以及可以激活抗血栓形成蛋白C、防止凝血的人血栓调节蛋白(THBD/hTBM)。

2021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将基因改造的猪肾进行了体外移植;2022年,首例基因改造猪心移植完成;2024年,西京医院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基因改造猪肝移植,至今年年初,团队宣布已经完成了基因改造猪肝对人肝脏的完全替代,科学意义重大。

今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案例,是首次尝试猪肺的异种移植。

研究受体是一名因脑出血脑死亡的39岁男性患者,经其家属知情同意开展了研究。在移植完成后的216小时监测中,未观察到超急性免疫排斥和感染迹象,移植器官保持了存活和功能。

在移植后24小时,胸部CT扫描显示,移植器官背侧区域出现符合严重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的实变,动态病理评估可见严重水肿和CD68阳性细胞浸润,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研究者认为这可能由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

术后第3天和第6天,观察到肺泡隔出现明显的免疫球蛋白G沉积,表明存在抗体介导的损伤。术后第9天,沉积减少,病理损伤减轻。

此前有异种移植受体疑似死于猪内源性病毒感染,研究者通过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评估了移植前后猪源性病原体的感染风险。在受体血液中,检测到一条猪淋巴嗜性疱疹病毒PLHV-1 DNA序列,移植物和血液中未见其他病毒序列,受体外周血中感染标志物呈下降趋势,表明移植后没有发生活动性感染。

研究中采用了多种免疫抑制方案,包括胸腺细胞兔球蛋白、巴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依库珠单抗、托法替尼、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以及逐渐减量的类固醇药物,根据术后免疫状态进行调整。

研究者在讨论中指出,与其他实质性器官不同,肺在解剖和生理结构上有独特的复杂性,其高血流量和与外界空气的接触,让肺更容易受到免疫攻击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难以维持移植后的器官功能。

虽然本病例中未观察到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但还是存在肺水肿和局部早期炎症。研究者认为相较其他器官,肺更可能因物种凝血系统不兼容出现功能障碍。有研究建议引入其他的保护性基因,并结合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使用。

接下来,研究者准备优化免疫抑制方案、基因改造技术和肺器官保存策略,并完成移植后长期功能的评估。

参考资料:

[1]He, J., Shi, J., Yang, C. et al. Pig-to-human lung xenotransplantation into a brain-dead recipient.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861-x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

来源:奇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