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把胜利纪念日定在9月3日?一场历史叙事权的较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1:54 3

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可问题是,这份文告压根不像投降书。不承认侵略,只说“时运不济”;不认战败,用“终战”代替“投降”;不道歉,反倒把自己包装成“亚洲解放者”;甚至干脆篡改时间线,把侵华战争硬生生往后拖到1941年,从历史上抹掉九一八

为什么中国把胜利纪念日定在9月3日?一场历史叙事权的较量。

引入:一个看似小问题,其实很关键。

很多人疑惑:既然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什么中国的胜利纪念日却定在9月3日?

这个问题可不只是日期的差别,而是关乎——谁有资格定义战争的结束,谁能主导历史的记忆。

历史回放:一份“投降书”,为何让人看得火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可问题是,这份文告压根不像投降书。不承认侵略,只说“时运不济”;不认战败,用“终战”代替“投降”;不道歉,反倒把自己包装成“亚洲解放者”;甚至干脆篡改时间线,把侵华战争硬生生往后拖到1941年,从历史上抹掉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

换句话说,日本在“宣布投降”的同时,还在“粉饰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听完广播后,心里一点都不踏实。毕竟,当时大批日军还在中国境内拼死抵抗,枪声不断。所以,不要轻信那种“美国丢了两颗原子弹,日本立刻跪下”的叙事。真正让日本陆军被打崩溃的,是中国14年的浴血抗战。

9月3日的选择:不仅是日期,而是话语权

那么,为什么最终是9月3日?原因有三:第一: 现实时间差:日本9月2日才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收到确认是9月3日。第二: 去“美国化”:美国刻意把投降与自己绑定,强化“太平洋战争由美主导”的印象。而中国选择9月3日,实际上是在告诉世界:我们不是配角。第三:话语权之争:斯大林当年也玩过类似操作——德国5月7日先向美英投降,结果苏联不承认,逼着德军在柏林再来一次。

原因很简单,谁主导投降,谁就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说白了,9月3日是中国版的“历史再投降”。既是事实上的纪念日,也是一次舆论战的防御。

历史叙事之争:不是八十年前的事,而是今天的事

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纠结这些?因为“历史叙事”从来不是过去的事,而是现实的战场。

欧美的版本:他们反复强调诺曼底登陆,却轻描淡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中国战场更是只字不提,仿佛日本是被原子弹砸醒的,而不是被中国正面战场拖垮的。真正的事实: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大部分陆军兵力,付出3500万伤亡的代价。这不是“配角”,这是主战场。叙事的后果:当一个国家在电影、教科书、纪念日上不断强化“谁赢了战争”,下一代人就会天然接受那个版本。

久而久之,历史被改写,现实政治就会跟着跑偏。换句话说,谁掌握历史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政治中占据道义制高点。

当下的意义:为什么要办阅兵?

很多人觉得阅兵是“秀肌肉”,但其实,它的核心意义在于:正本清源:告诉国人,二战的胜利不是别人“赏赐”的,而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舆论斗争: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军国主义复辟,不能让别人抢走叙事权。战略震慑:让那些还想“洗白纳粹、重启军国主义”的势力知道,历史不会重演。一句话:二战结束了,但舆论战从未停火。

结尾:抛给读者的思考

80年过去了,关于二战的叙事仍然在被改写、被操控。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去强调自己的牺牲和贡献,那些曾经加害我们的国家,反而会在故事里变成“受害者”甚至“英雄”。

所以,你怎么看?二战的胜利,到底是谁赢下来的?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记住这段历史?

来源:吕喆有话说

相关推荐